什么是“十名效应”?

关于高考的

第十名现象是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提出的一种关于学生在校成绩和日后成就相关性的教育学理论。具体指在小学班级内考试排名在第十名左右的人在日后工作与学习中会取得较大成就。中国大陆民间及后来的教育学者后来采用了一种更模糊性的表述:学生时代成绩中等的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比成绩顶尖的学生成就更大。

分析

有人分析,导致“第十名效应”的原因有四:

1、只为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知识面狭窄,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课本学习上面,考得出很好的成绩,很少看其他的书,而“第十名效应”的人,功课学得也不错。但是他花了很多的时间看了很多其他的书,知识面很丰富,也就是他受到了人文教育。

2、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没有个性。他为了追求好成绩,花去了所有的时间,什么活动都不参加,本来有的一些专特长也不敢去发挥了,不敢花时间了。而“第十名效应”的人,文艺活动也参加,体育活动也参加,社会活动也参加,能力很强,他到了工作岗位上就能发挥作用。

3、追求第一、二名的人,身体不够健康,他们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将来工作后,体弱多病,胜任不了繁重的工作;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平时就爱运动,参加各种活动多,身体好,头脑也灵活,工作后能承担繁重、复杂的任务。

4、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心理不健康,名利思想严重,经不起挫折、失败。一个人走上社会后,不可能每天都阳光灿烂,总要遇到暴风雨,如果没有抗挫折能力就难以适应,更难以成功和成才。

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

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影响

第十名现象在当时中国大陆产生了巨大反响,引起了对应试教育的反思,促使民众开始关心减负、素质教育等议题。

文章见报后,有数百人向《钱江晚报》编辑部致电发表见解。浙江省教委有关负责人也就此发表看法,并推动了浙江省十项教育减负措施的出台。其他省市媒体纷纷对这一报道给予极大的关注,《人民日报》也就此事发表推进素质教育、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评论员文章。

1999年2月7日,中央电视台12演播室在就金华市徐力杀母事件展开素质教育大讨论时,特地邀请理论提出者周武赴京现场解说。

网易CEO丁磊被认为是第十名现象的著名例证。他当年高中同班同学江鸿回忆说丁磊在高中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不过最好也只在第十至二十位之间,从来没有杀进班级前十名,更别提在年级内的排名了。”

“这与其后来首富地位极不相称,丁磊这个个例也是符合‘第十名现象’的”江鸿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评价道。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第十名效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9

第十名效应指成绩中庸的学生(第十名左右)可能比第一第二名有着难以想象的创造力和才能,更能够在未来的事业上崭露头角。

一九八九年,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

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十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周武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小学的好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出现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占43%;相反地,小学时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学生,在进入国中、高中后,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81.2%。

影响

这个研究结果,触及了基础教育的症结:究竟是分数重要,还是学习力重要?经由大陆媒体争相报导,「第十名现象」引起广大回响,从省教育单位到学校,从学生、家长到专家……,透过网络不断转贴,余波甚至荡漾到了台湾。

联电发言人刘启东三、四年前到大陆出差,被当地同事热烈讨论「第十名现象」,激发探索的兴趣。这研究也呼应着他个人的成长,这位曾被全球外资法人票选为「亚太区第一名」的半导体分析师回想自己的历程,一直以来最好的名次也就是第十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网上第七名效应的资料比较少,看看第十名效应吧,原理是一样的。

社会上有一种"第十名现象"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是指跟踪调查了上千名小学生,结果发现有些考试成绩前几名,老师非常喜欢的优等生在高中、大学或参加工作后,并没有保持这种优势,或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和成就。相反,班里十名左右甚至更靠后的学生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巨大潜力,他们往往后来居上,在高中、大学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在工作岗位上也是建树颇丰。

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什么原因呢?有人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只为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他们知识面狭窄,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课本学习上面,考得出很好的成绩,但很少看其他的书。而“第十名效应”的人,功课学得也不错,但是他花了很多的时间看了很多其他的书,知识面很丰富,也就是他受到了人文教育。
二是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没有个性。他为了追求好成绩,花去了所有的时间,很多活动都不参加,本来有的一些专特长也不敢去发挥了,不敢花时间了。而“第十名效应”的人,文艺活动也参加,体育活动也参加,社会活动也参加,能力很强,他到了工作岗位上就能发挥作用。
三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将来工作后,体弱多病,胜任不了繁重的工作;而第10名左右的学生,平时就爱运动,工作后能承担繁重、复杂的任务。
四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心理可能会不够健康,经不起挫折、失败。有一个四川状元,考到上海名牌大学。学校里强手如林,结果他考试考不好,以前他都是第一、二名的,到了大学他只能考十几名、二十名。他要立志做爱因斯坦,平时同学不叫他小张,而叫他老爱,老爱学习很刻苦,但考试考不到前几名去,后来他每次考试前就感到恐惧、怯场,大二下学期精神分裂,退学回家。其实,他本身没有研究过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学习成绩并不好,第一次考大学也没考上。而第十名左右的人不在乎名次,一次不行再重新开始,有抗干扰、抗挫折能力,承受能力强。一个人走上社会后,不可能每天都阳光灿烂,总要遇到暴风雨,如果没有抗挫折能力就难以适应,更难以成功和成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4-23

“第十名现象”是指学生将来的成就时,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人大部分都是成绩排名第十,或者十一、十二名的学生,而并非是排名第一的学生。

研究表明,成绩排名第十名或接近第十名的学生,其学习成绩虽然不拔尖,但优秀;虽然他们的关注度没有第一名那么高,但学习压力没有第一名那么大,有足够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成就了他们日后的辉煌。

“第十名现象”最早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一名小学老师发现的,这名教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后毕业的150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得出了惊人的结论: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

第4个回答  2018-08-04
其实这是一个巴纳姆效应的后果。小学阶段的学生成绩并不总是与学生能力水平相一致。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生理特点所决定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注意力集中的学生更能考出好成绩。随着小学生生理的完善,注意力集中程度对成绩的影响程度就会下降,这个时候所谓第十名效应就出现了。也就是说所谓第十名效应是建立在命名者主观臆断上的,但恰好与小学生向更高层次转变规律的表象相符。把第十名效应归结于什么只关注书本学习导致知识面不广而逐渐落后等说法是不严谨的,是违背小学生学习成长特点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