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桃之夭夭" 会演变为 "逃之夭夭" ?

如题所述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妹子想起哥哥这样赌法,贴他不富,连我也穷,不如自寻去路,为此跟着一个相识孤老,一溜烟也似逃之夭夭。”

述补夭夭,原形容草木茂盛,这里无义。逃之夭夭,原作“桃之夭夭”,后以桃、逃为谐音,便借作逃跑的诙谐说法。指逃得无影无踪。语本《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王雨彦《辛勤的播种者》:“我们的队伍冒着初春的风寒,先到平海街教育厅,爬进已经关闭的大铁门,发现张道藩早已逃之夭夭。”用于行为方面。相当于溜之大吉和插翅难飞。 也作“桃之夭夭”。

逃跑谓之 “逃之夭夭”。多用于对某种事不负责任而一走了之、一跑了事,含有一种诙谐或讥嘲之意。

此语缘自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桃”与 “逃”同音,因而后人将 “桃之夭夭”变化为 “逃之夭夭”。“夭夭”形容桃树茂盛、壮美之貌,与 “逃”并无关系,因原句为 “桃之夭夭”,所以 “桃”变为 “逃”后,亦说成 “逃之夭夭”。

扩展资料:

《桃夭》读解

《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

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

此诗运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8
应该是逃字与桃字同音,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了诙谐之语,以作讽刺之说,具体有什么典故,似乎没有见过。
第2个回答  2013-06-28
「桃之夭夭」出自《诗经》, 是原版
原文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夭夭」是描写桃子生长茂盛的形容词
"「逃」之夭夭"是后代所改, 只是取「桃之夭夭」的谐音, 「夭夭」在这里并没有意思......
成语的演变主要是形式和意义的演变,其中以形式演变居多。具体演变的分类你可以看下 郝全梅的成语语义的滋生和演变。
第3个回答  2017-07-13
一、原因:
《汉语大词典》卷四第978页对“桃之夭夭”作了很好的解释:[桃之夭夭]《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后以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选·天地会起义·劫富济贫》:“桃之夭夭,兄弟尽招。”程英注:“这里取其繁荣茂盛的意思,用来比喻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二、简介:
1、桃之夭夭:夭夭:茂盛的样子,翠绿繁茂的桃树。
2、逃之夭夭: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 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第4个回答  2013-06-28
主要是因为‘桃’、‘逃’这两个字音同形近,所以大约在明代,‘桃之夭夭’演变成‘逃之夭夭’,成为对‘逃跑’的一种诙谐的说法。”希望帮到你o(∩_∩)o 不懂追问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