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11-12

这句话的意思是,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依于仁”,指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

“游于艺”:“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扩展资料: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 。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12

出自《论语·述而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扩展资料:

人生四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孔子看来,人的一生只需要有四件事就够了。《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短短十二个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

志于道:确立生命的目标

道是宇宙生命的终极真理。宇宙的形成,属于天道。人的切身问题,是人道。

无论是人道还是天道,都是高远的理想,是现在的人们还无法达到的境界。因此孔子说人生的第一件事,就在于立志。所谓“取乎上者得其中,取乎中者得其下”,人的立志不妨高远一点,难以达到,这一生才有奋斗的动机。

据于德:找准做事的依据

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据于德,即是要以道德为根据。

如果说“志于道”是望向远处的眼光,那么“据于德”就是人生奋斗的底线。人可以一事无成,但起码不可丧失道德。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可久享。为了道德良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真正的做事法则。

依于仁:理顺待人的态度

人有志向,也有道德,所做的事才真正显出其价值。做事要顺利,还应该注意人际关系。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当然,只是依于仁还不够,还需要依于“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依于义,是说人不应有害人之心,取之予之,都应合乎义理。依于礼,是说礼多人不怪,唯有礼貌的人能得到他人尊重。依于智,是说与人交往注意吸收他人智慧,自己也不能浪费别人时间,让双方的交往流于肤浅。依于信,是说人无信不立,唯有以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厚待。

游于艺:寻求内心的丰盈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遨游之意。“游于艺”可以回归到“至于道”,因为知识与艺术的目的,正在于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现代社会,“天道”大约可以相应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人道”大约相应于各种人文学科。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精神生活,培养的是一种人文素养。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讲过:“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在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走出迷宫;历史让你知道,没有一种现象是孤立存在的。”一切一切精神生活,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志于道而据于德的人,知道人生应该有所追求,但同时遵循内心的守则,不逾越道德的界线。依于仁义礼智信,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左右逢源,到处都是贵人。

除了要搞好人际关系,还要搞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因此要游于艺,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游”最初是遨游,程度深入之后,变成“游戏”。在艺术中得到游戏般的乐趣,才能真正做到游戏人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述而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0-31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大意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1、“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3.“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4.“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中国古代,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

扩展资料:

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表达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也揭示了教育和学习过程中道、德、仁、艺的不同位置和作用。也就是说,道是一个目标,德是根本,仁是依据,艺是追求仁德过程中的活动方式。这句话告诉我们儒家的行为准则,向我们揭示了儒家修身的方法和道理。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

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述而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5-10-12
1.“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3.“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4.“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5个回答  2023-10-19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意思是:
“志于道”是指要有追求真理的决心,寻求人生的真谛,要突破物质的束缚,进入到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律当中去。
“据于德”是指行事要有底线,德是行事的基本准则和警戒线。
“依于仁”是指要以仁爱之心为行事之本,以仁爱之心指导自己的行为。
“游于艺”是指要在礼法、音乐、射箭、驾车、读书、识数等技艺中不断地磨炼自己、提高自己。
这句话是孔子提出的,它代表了孔子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道德的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