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此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扩展资料:

评析:《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7.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3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有悟

“志于道” 首先是理解这个“道”字,“道”——天道、人道.天道是不可说的最高存在和理想境界.而人道是人们可以实践的.人的一生是不断实践人道,以其接近天道,实现“天人合一”.

“据于德” 立志虽然高远,但实践“人道”要依据于德,“德”——道者谓于德,志于道是思想上的认识,“据于德”是为人处事的准则,城信是生命线.

“依于仁” 做事要“依于仁”,有爱心,会有体用之分,仁是体的内心修养,是性命之学,心性之学,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仁的“推已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到兼济天下,依傍于仁,修炼好“道”与“德”.

“游于艺” 关键是“游”和“艺”的本质含义,“游”是游泳的“游”,而不是游戏的“游”,古代这二个字是有区别的,“艺”在古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即:丰富的知识,做事的本领,“游于艺”就是做事有知识,以理想为基础,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游刃有余.

所以,道、德、仁、艺是做人做事的修养要点,无高远的志向,就难免俗气,没有相当的德行为依据,人生就无根,最终也不能成熟,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没有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不渊博,人生就会枯燥,实现先圣提倡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境界,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第2个回答  2016-12-30
1.“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3.“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4.“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第3个回答  2019-01-26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有悟
“志于道” 首先是理解这个“道”字,“道”——天道、人道.天道是不可说的最高存在和理想境界.而人道是人们可以实践的.人的一生是不断实践人道,以其接近天道,实现“天人合一”.
“据于德” 立志虽然高远,但实践“人道”要依据于德,“德”——道者谓于德,志于道是思想上的认识,“据于德”是为人处事的准则,城信是生命线.
“依于仁” 做事要“依于仁”,有爱心,会有体用之分,仁是体的内心修养,是性命之学,心性之学,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仁的“推已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到兼济天下,依傍于仁,修炼好“道”与“德”.
“游于艺” 关键是“游”和“艺”的本质含义,“游”是游泳的“游”,而不是游戏的“游”,古代这二个字是有区别的,“艺”在古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即:丰富的知识,做事的本领,“游于艺”就是做事有知识,以理想为基础,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游刃有余.
所以,道、德、仁、艺是做人做事的修养要点,无高远的志向,就难免俗气,没有相当的德行为依据,人生就无根,最终也不能成熟,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没有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不渊博,人生就会枯燥,实现先圣提倡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境界,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有悟
“志于道” 首先是理解这个“道”字,“道”——天道、人道.天道是不可说的最高存在和理想境界.而人道是人们可以实践的.人的一生是不断实践人道,以其接近天道,实现“天人合一”.
“据于德” 立志虽然高远,但实践“人道”要依据于德,“德”——道者谓于德,志于道是思想上的认识,“据于德”是为人处事的准则,城信是生命线.
“依于仁” 做事要“依于仁”,有爱心,会有体用之分,仁是体的内心修养,是性命之学,心性之学,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仁的“推已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到兼济天下,依傍于仁,修炼好“道”与“德”.
“游于艺” 关键是“游”和“艺”的本质含义,“游”是游泳的“游”,而不是游戏的“游”,古代这二个字是有区别的,“艺”在古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即:丰富的知识,做事的本领,“游于艺”就是做事有知识,以理想为基础,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游刃有余.
所以,道、德、仁、艺是做人做事的修养要点,无高远的志向,就难免俗气,没有相当的德行为依据,人生就无根,最终也不能成熟,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没有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不渊博,人生就会枯燥,实现先圣提倡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境界,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