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治大国若烹小鲜”(鲜: 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词目】 治大国若烹小鲜

【解释】[鲜] 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单位)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说法一: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说法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说法三:"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说法四:从古至今,不少政治家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提醒执政者。对于这句话的意思,古今流行的理解是:治理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儿,油、盐、酱、醋等调料放得要恰到好处,不能多不能少。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其实,在古代学术界已存在很大的争议。

就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本身来说,就有治大国若厚小腥、治大国若烹小鳞等不同的说法,小腥与小鳞其实都是小鲜即小鱼儿的不同说法。即使现代普遍认可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传统说法,古代在文字上也有差异。

【原文内容】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词语出处】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国态度】

“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它已经被众多学者和政治家引用。

那么“治大国如烹小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治理大国就像做一道新鲜菜肴一样,不要随意翻动,不能煮的太咸,也不能煮的太淡;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怠慢;油盐酱醋都要恰到好处;火候也要适当。这无疑对“掌勺者”的专业能力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4

语出《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段话,我翻遍了网络,解释千奇百怪;我也听过国内众多学者的解读,语言文字上解的教授居多。后遇一不愿宣扬的教授,此人兼修儒释道,深谙心理学,经指点,方晓此段的真义。 此段描述的是大道的功能德性。 我说到这里,就像佛陀拈花,大迦叶微笑一样,懂了就是懂了;没懂的,您慢慢悟。

“治大国,若烹小鲜”,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不是举重若轻,不是按规矩出牌。是什么呢?是治大国与烹小鲜这两件事一“大”一“小”都是依大道而行的功能;都会熏习影响大道的德性。所以,都要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世间的事,再大也是小的;而大道的德性,再小也是大的。

道之所至,师之所存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意思?

题主您好: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好像炒菜一样那么简单。必须有个条件,要“以道莅天下”,把道遍布天下。你如果是按人道来治国,大家都要争,要斗,那就不可能像炒菜一样那么轻松。必须以道莅天下,就是把道要遍布天下。也就是说要以道治国,这样就能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你不以道莅天下,就不行,不仅治理不好大国,而且连小国也治不了。像有些国家,成天在吵,大家都在为私利争斗,没有安宁的日子,怎么可能治好。所以用人道来治理,治不好的。如果都按人道来治国,都是为了私,莫说治一个国家,连一个家庭都治不好,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大国呢?

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就要修道修德,要“以道莅天下”才行,大家一条心,治理起来就像炒菜一样简单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真正的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这句话中的“小鲜”应该是很嫩的,如果你老是翻过来、翻过去,肯定会弄碎了;这就是比喻治理大国最高境界就好象是小心翼翼地掌握好火候一样。

也有人理解说这句话是比喻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一样,各种调料如油盐酱醋料放的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不多。

还有一种人说法是句中"小鲜”就是小鱼、小肉之类食材。比喻为治理大国就要像烹煮小鱼、小肉那样。烹煮小鱼、小肉,决不能过多搅动,否则过多搅动则容易煮烂。我认为这个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也基本表达了作者本意。

据汉初《毛诗故训传》里记载的话,来证明老子本意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煎小鱼儿的方法:古人下锅烹煎小鱼儿时是不能一直翻动的,否则小鱼儿就全弄碎了。治理大国要采用烹小鱼儿的方法,顺其自然,有无为而作的意思。

到底哪种说法更能体现作者意图,我们不得而知,但以上几种说法,以及它们想要表达的含义应该都差不多,那就是治理国家与烹煎小鱼儿、小肉儿的手法是一样的,既要精细,又要自然。

至于老子为什么将治理国家的方法要用烹小鲜来比喻?我们必须要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看问题,要搞清当年的人是怎么烹小鲜的,只有这样,才能懂得老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

我们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从其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中可以感到,老子要表达的治国之道就是治理一个大国,各项制度应该要稳定期,不能折腾来折腾去,更不能动不动就侵民扰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老子《道德经》中的第六十章有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大国”,人人知道,那“小鲜”是指什么呢?

(一种解释)认为“小鲜”是指“小鱼”,似乎也有点道理。是的,小鱼是鲜味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是要格外小心的。油汁下锅后,若久不翻身,贴锅一面就会被熏糊而不能再食用。翻身勤了,搅动力过大,会导致鱼身粉碎,没有整体感效应。

(另一种解释)认为是所有食材中最嫩的部分。食材鲜嫩的,你为了保持其色不变,熟后味道香而脆的话,就必须轻松翻抄、慢慢至熟。其目的是防止损伤焦糊,确保原汁原味、增加口感度。

相比较而言,两种解释都有理,但是图俱表象,未涉及到内涵。那其本意是什么呢?

“小鲜”中的“鲜”,应该是指食品的美味新鲜可口,而不是具体的“鱼”类或“嫩”度。

“小鲜”虽是泛指,但它不能越界,因为有“烹”饪在前,只能是食材类物质,包括肉食、蔬菜、瓜果类等等。

“小鲜”到底是指什么呢?不是食材本身,而是一种品质的保证,即“非多可少,味感香鲜。”

既然“小鲜”是指味道,那么“治大国若烹小鲜”又是什么意思呢?

多数人认为“小鲜”是由火候决定的,只说对了一部分,而其更重要的核心关键是烹饪技能。

技能差异,决定味道好坏。国家管理或治理能力就视如烹饪一般,好的管理方式就能引领 社会 发展。当然,在某些程度上也与烹饪莱肴的火候有关联性,实施方案要适时、适度,不冒进、不落伍。

“治大国若烹小鲜”,说明“治大国”并非无规律可循,也有可针对性的参照物“若烹小鲜”。明智的选择就是掌握火候、拿捏分寸,适时适势提出应对措施,确保不闹腾、不折腾,平稳而有效地发展。

开题

语出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章。

众所周知,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的主要思想之一,是“清静无为”。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这正是“清静无为”的体现之一。

详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一、释词

治,治理。

大国,“国”,当为诸侯国;还不是今天所谓大一统“国家”的概念。

治大国,就是治理大国。

若,如同,像。

烹,烹饪。

小鲜,小鱼。

二、释句

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

三、解析

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

烹调小鱼时,不能翻动;如果翻动的话,小鱼就会烂碎。

治理大国时,不可扰动民众;扰动民众的话,其国就会乱掉。也就是说,治理大国,当以“无为”为主导思想,“有为(并非“有所作为”,而是“穷折腾”)”,就会伤及民众,危及其国。

四、引证

1、韩非子解老篇:

“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苦烹小鲜。’”

2、马其昶曰:

“诗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义出老子。”

这个说法早在商代的伊尹就有负鼎说汤的故事。在《吕氏春秋•本味》篇和《史记•殷本记》里,伊尹用烹调比喻不能光说不练,要当场制作,“美味”才能出现,以此说明一个国家要治理到尽善尽美,必须要有一个的方法。到了春秋时期老子将这个理论发扬光大,总结出“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得出结论,和烹饪一样,治理国家就要调整好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不同人的利害关系,使他们在国家政权下和谐相处。就像掌握好原料搭配、火候、调料投放时间、用量、方法等,发挥各种佐料的长处,一道 美食 才会出现,国家才会得到有效治理。

谢谢提问,这个问题云舒云卷来回答。

治大国如烹小鲜”一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章。

原文是:“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要想理解“大国如烹小鲜”的意思,就要首先了解老子的思想,尤其是政治主张。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了解了老子的思想核心和政治主张后,再来看“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就比较好理解了。

简单的说就是治理国家和烹饪是一样的。要想做出好吃的菜肴,不仅要了解食材的特性,还要小心烹调,掌握好火候,才能得到想要的美味。

治理国家也是一样, 首先要相信人民,保护人民。 统治者可以在思想上影响人民,教化人民,引导人民,但不要轻易打扰人民的正常生活,要让人民按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和生活轨迹来生活。

统治者和人民应该相向而行,互相扶持,两不相伤。也就是水和舟船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自然和谐的关系。

其次,掌握火候,施政得当。虽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但他也并不否认,作为统治者,还是要有所作为。 像烹饪美味,如果只小心呵护食材,而不掌握火侯得不到可口的美味。

治理国家,颁布法令,纲领,一定要顺势而为。太急躁或者太消极都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烹饪必须根据食材的特性掌握火候,治国也是一样,要根据民情民意来决定施政方针。

如果 社会 稳定,人民生活安宁,为政者就要减少干预,让人民休 养生 息。如果 社会 动荡,或者遇到了天灾人祸这样影响人民生活的大事,施政者就要拿出雷霆手段,拨乱反正,大火快炒,迅速恢复 社会 秩序,让国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以上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意思,希望能帮到你。

李耳酒后梦呓。

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烹调小菜一样,(比如烹调小鲜虾一样),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循序渐进,把握火候,掌握团队需求,把握尺度,不急不躁,最终实现大治。

这句话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常见的理解是治理国家就如同烹饪小鱼一样的道理,但是这样的解释,其实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并没有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

有的人会说,这就意味着治理大的国家,跟做菜有相通之处,万物皆有相通之嘛,但是好像也很笼统。

还有的理解认为:这句话重在说明,治理大国跟做菜一样的容易。

白岩松是非常喜欢《道德经》的一个主持人,根据他的理解,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治理大的国家,要像做小鱼小虾一样,不要开膛破肚,不要来回翻腾,不要总是折腾不休。因为人们一般在做大鱼时,要稍微麻烦一些,去鱼鳞,然后很复杂地去弄它,去煎啊煮啊,还要不断地翻腾啊,要有很多程序。

而小鱼小虾,就省事多了,几乎连皮都不剥,所以综合分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治理大国,以不折腾为第一要务。就像《道德经》之后的一句话:“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什么意思,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那些歪门邪道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自然就不会出现了。

理解这句话,还是要综合《道德经》之主旨,本书主要观点,第一,是自然,第二是无为。何为自然,即事物本来就有的样子,何为无为?无为很多人理解是什么都不做,这是错的,无为的真实含义是说:按照自然规律去为,而不是胡乱的为。老子在个人的修为上,还是在国家治理上的理念,都是主张顺应自然,少做干预,保持事物原本的样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