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研究史的回顾

如题所述

随着该区区域地质填图的完成,人们对滇西地区的大地构造背景认识不断深化,但分歧仍十分严重。

昌宁-孟连带由于地质构造复杂,沉积物多样和火山岩分布广泛,使人们倍加关注,成为滇西大地构造研究的焦点之一。

范承钧和张翼飞认为澜沧江断裂带是晚古生代发育的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聚合带,现今的澜沧江断裂是后期多次活动的结果。他们认为,澜沧江板块接合带特征是明显的:沿结合带分布有蛇绿混杂岩,其西侧有石炭纪—二叠纪的岛弧火山岩和碰撞型花岗岩。花岗岩从东至西由I型花岗岩→S型花岗岩,且从中酸性→酸性展布,从而推断古特提斯洋壳向西俯冲。据整个滇西和印支地区缺失下三叠统,澜沧群变质年龄为260Ma和花岗岩年龄为210~260Ma,从而推断南大陆和北大陆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碰撞,早三叠世地壳上升,并将此次运动称之为澜沧运动(范承钧1983,范承钧、张翼飞,1994)。在接合带西侧藏滇地块的边缘,发育着泥盆纪—早石炭世的昌宁-孟连裂谷盆地。该裂谷于中石炭世停止活动变为台地,稍晚又重新活动。此时,澜沧江带的褶皱、变质和各种类型花岗岩也在强烈的碰撞过程中形成。

范承钧、张翼飞的观点在云南有众多的支持者。这些支持者还列举了若干事实来补充这一观点,如石炭系南段群不整合于元古宇澜沧群之上(薛玺会、熊家镛,1989),昌宁-孟连带中段泥盆系与勐统群不整合接触,北段下二叠统台地相灰岩假整合于下泥盆统温泉组放射虫硅质岩之上,以及整个昌宁-孟连带中上石炭统均为台地碳酸盐沉积等。由此认为,该带泥盆纪—早三叠世并不存在一个大洋盆,仅只是一个发育不均一的裂谷盆地。

王祖关等在1987~1992年的1:100万云南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编图时,在海西期古构造图中将昌宁-孟连带视为转换拉伸盆地,认为盆地中不同地段或不同时期,由于拉伸程度的差异,造成海盆的深浅不一和火山岩性质的变化;并将澜沧江带视为南、北大陆的结合带,认为特提斯洋壳向东俯冲,形成其东侧规模宏大的燕门景洪岛弧火山岩,岛弧后存在兰坪-思茅弧后盆地。基于中三叠统的大量海相火山岩和上三叠统一碗水组磨拉石建造,将南、北大陆的碰撞时间定为中三叠世末期。

莫宣学等(1993,1994)在“七五”期间对“三江”地区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确认了澜沧江东侧云县—景洪二叠纪—三叠纪岛弧火山岩的存在,指出北澜沧江营盘—北济汛一带出露一系列洋脊火山岩和蛇绿岩,从而判断南、北大陆的接合带向南进入云南境内后,沿北澜沧江至云南以南可能伏于临沧块体之下。昌宁-孟连带的火山岩由碱性和拉斑系列组成,以碱性系列为主,类似于当今红海的火山岩组合。在稀土配分型式和不相容元素配分形式上,本区的碱性玄武岩与当今红海的碱性岩相似,拉斑玄武岩与红海槽的N(T)-MORB相似;不相容元素与印度德干高原的玄武岩相似。就火山岩系而言,它反映了一个从大陆边缘裂谷逐渐发展成为局部具有新生洋壳,类似当今红海裂谷洋盆的地质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昌宁-孟连带老厂银铅锌矿床和铜厂街铜锌矿床的研究,认为前者是裂谷早期的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后者为裂谷发展晚期的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

刘本培等(1992~1994)从沉积学和放射虫入手,对昌宁-孟连带的大地构造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它是南、北大陆之间多岛洋的主缝合带。他并将昌宁-孟连带的沉积划为三种类型:早泥盆世至中三叠世的洋盆放射虫硅质岩、杂砂岩和深水相火山岩;洋岛火山岩和碳酸盐岩沉积;被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坡相石英砂岩、杂砂岩、页岩和放射虫硅质岩沉积。洋岛沉积以孟连县曼信至岔河公路上的中寨剖面为代表,该剖面包容了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的连续沉积,分别称腊垒组、岔河组和中寨组,并用放射虫厘定了各组之间的界线。在澜沧县老厂划出一套深水相火山岩归入二叠系,称老厂组;在澜沧县拉巴附近的硅质岩新建为牡音河组,归于上二叠统至中三叠统。洋岛火山岩仍称依柳组,归于二叠系。碳酸盐岩纵贯全区,分属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系海山沉积,与下伏依柳组火山岩之间为推覆构造接触关系。洋岛上还有上二叠统的火山岩、沉积岩,不整合覆于下中石炭统灰岩之上。被动大陆斜坡的沉积可以弄巴组、南皮河组和帕拍组为代表,分别归于上泥盆统至上石炭统、下、上二叠统和上二叠统至中三叠统;并认为分布于东侧的南段组和拉巴组,是从西侧推挤过来的,也是被动大陆坡的沉积。刘本培等认为,上述各时代地层,由于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而被推挤在一块,形成洋盆沉积、岛弧火山沉积和大陆斜坡沉积的混杂堆积。

张旗等(1992)研究了西南“三江”地区的基性岩和超基性岩,认为铜厂街出露典型的蛇绿混杂岩,其基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强烈变形和剪切的砂岩和页岩;另一是蛇绿岩上部成员玄武岩变质而来的绿色片岩。蛇绿混杂岩的块体有玄武岩、辉长岩、堆晶二辉岩、方辉橄榄岩、含放射虫硅质岩、砂岩及外来的灰岩等。方辉橄榄岩大多呈不规则状、块状及脉体产于绿片岩或砂页岩中;灰岩块体宽从几米至200余米,有的长逾10km,含早石炭世或早二叠世的

化石。张旗等将铜厂街的玄武岩分为MORB型和洋岛型,前者LREE略亏损,后者的LREE和HREE强烈分离。它们反映的是小洋盆扩张中心和洋岛叠加的环境。

吴根耀(1993)将昌宁-孟连带内的依柳组和平掌组火山岩解体成不同时代、不同产地、不同类型的蛇绿混杂岩岩片,认为是由于板块俯冲和碰撞而杂乱列章地混杂在接合带内。他还将区内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碳酸盐岩视为大规模的推覆体。

方宗杰等(1992)提出了若干与刘本培、吴根耀等不同的认识,但仍然认为昌宁-孟连带是古缝合线。他认为古特提斯更可能属于洋岛相间的环境,由一系列宽窄不一、发育历史各有差异的较小洋盆及陆间海组成;澜沧运动是特提斯演化中一次相对独立的事件;古生代以来特提斯的演化是冈瓦纳大陆不断离散,其碎块不断拼贴到西伯利亚、波罗的海陆块后,形成欧亚大陆。

黄汲清、陈炳蔚(1987)在《中国及邻区的特提斯》一书中曾提到“昌宁-双江带”,认为它“是滇西最重要的蛇绿岩带……。该带蛇绿岩虽然零星分散,但与蓝片岩及晚古生代放射虫共生,因而它们是真正的二叠纪蛇绿岩。昌宁-双江带最可能是南邦-会晒带(泰国、老挝)西部,更确切地说是清莱-清迈带的北部延伸”。这个古特提斯洋封闭于二叠纪末。

中南工业大学滇西科研队(1990)对昌宁-孟连地区南段的地质构造和成矿条件作了调查研究,认为昌宁-孟连南段的两侧为西盟群和澜沧群;晚古生代地层充填在一个地堑中,由粗碎屑岩-细碎屑岩-火山建造-蒸发岩系列组成;火山岩以裂谷型的碱性橄榄玄武岩为主,也有少量钙碱性系列;在碱-硅关系图及A-F-M图上,几乎全部落在碱性玄武岩区;岩石中富碱质、高钛,稀土配分的特点为左高右低的富集型,与板内玄武岩模式相似。这些均表明本区火山岩的大陆裂谷性质。火山岩中含大量角砾及凝灰质,并且爆发较强,说明火山不是洋脊裂谷类型。根据裂谷两侧及中间部位地层和岩相的分析,认为裂谷的不同部位经历了不同的地质发展史。该科研队将相当大的注意力放在成矿规律及找矿靶区预测上,认为老厂铅锌银矿床“实为一与拗拉槽有关的海洋火山沉积-喷气热液型矿床。其后并叠加有岩浆期热液作用,可称为多因复成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

叶庆同等(1991)在研究西南“三江”地区的铅锌矿床时,认为昌宁-孟连带“在泥盆纪—石炭纪时,由于洋壳向东俯冲,引起拉张,发生早石炭世火山喷发和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拉张裂陷演化成裂谷,伴随裂谷火山活动,出现Cu、Pb、Zn、Ag、Hg等成矿作用”。他还认为,在老厂矿区内,石炭系组成了如老厂背斜、雄狮山和象山向斜等一些平缓的褶皱,下石炭统出露于背斜轴部,中上石炭统分布在向斜轴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