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研究简史

如题所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工业,急需开发矿产资源。20世纪50年代初河南地质调查所开展了河南省规模空前的地质调查。河南省人民政府还邀请了河南籍地质学家冯景兰(唐河县人)、张伯声(荥阳县人)作技术指导。调查队在野外工作3个月后,编写了《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发现了巩县小关铝土矿,正确评价了平顶山煤田远景储量,奠定了这两处作为煤、铝业生产基地的基础。张伯声教授在登封市大塔寺西南沟中发现了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将其命名为“嵩阳运动”;认为其下的片麻岩为泰山系,称作“泰山杂岩”,不整合面以上的石英岩和片岩应为五台系,按照分布地点分别称作“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岭片岩”。

1954年,西北大学张尔道教授著有《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把五佛山一带分布的一套轻微变质或不变质岩层称为“五佛山系”,认为其层位与华北地区滹沱系相当,指出五佛山系与嵩山石英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最先认识并命名为“中岳运动”,还首次在五佛山系上部发现了藻类化石。在五指岭盘龙沟相当于朱砂洞灰岩的岩层中找到了三叶虫化石莱得利基虫,将该岩层划为寒武系下统。

1957年,北京地质学院马杏垣教授在登封一带进行路线地质调查,著有《关于河南嵩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问题》,改张伯声的“泰山杂岩”为“登封杂岩”,认为应属五台系,而把“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岭片岩”划为滹沱系。

1958年,华北石油普查大队杨志坚利用1957年石油普查成果,提出了《豫西下古生界地层及其对比问题》,该文认为前人所划分的五佛山系应属于震旦系而非滹沱系,对在登封送表和临汝焦谷山等所见的紫红色含砾石英岩,第一次提出了属于冰川沉积即冰碛层的新认识,并认为冰碛层与其下的石英砂岩为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关系,命名为“豫西运动”,这一名称后来较少被引用。

1959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岩研究室嵩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组开始了在嵩山的研究工作。1960年王曰伦教授发表了论文《嵩山地质观察》,王泽九等于1963年发表了《河南嵩山两个绝对年龄资料介绍》和《嵩山前寒武系地层报告》。报告进一步证实并肯定了“嵩阳运动”和“中岳运动”。命名五佛山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为“少林运动”。王泽九测出登封郭家窑伟晶岩同位素样品钾-氩法年龄为23.45亿年;在登封三官庙相当于朱砂洞灰岩层位中也采到三叶虫化石,将这层灰岩命名为“搬倒井灰岩”,将其下的砂砾岩命名为“关口砂砾岩”。

同年,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和郑州地质学校师生组队,在豫西开展1:5万地质调查,编写了《豫西宜阳、彭婆、鸣皋、伊阳、大口、颍阳、临汝镇、杨楼等幅地质图综合说明书》。

1960年西北大学豫西地层队在登封唐窑、偃师五佛山一带实测了古生代地层剖面。河南省地质局科研所撰写了《河南省嵩箕地层分区宝临小区地层研究报告》。郑州地质学校豫西地层队编写了《河南省箕山地区地层研究报告》。这一阶段工作中实测了较多的地层剖面,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对古生代地层研究较详,提高了本区地层的研究程度。

同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刘长安、林蔚兴等研究豫西冰碛层后,著有《华北南部古生代初期冰碛层及其层位意义》。以充分的调查材料,澄清了自1958年杨志坚提出豫西存在震旦纪冰碛层以后,长期以来关于其层位的争论,命名该冰碛层为“罗圈组”。

从1964年起,北京地质学院将嵩山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几乎年年都有师生在嵩山实习,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1972年编制的《河南省嵩山地区地质图》和1973年编制的《登封三官庙井湾区域地质图》,将嵩山群进一步划分为罗汉洞、五指岭、井湾和小花峪4个组。

从1974年起,河南地质局区调队在对许昌幅进行1:20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中包括了嵩山东段。在基础地质研究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在原马家沟组中采到多种牙形石化石,进一步证明了嵩山地区乃至豫西缺失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直接假整合于上寒武统之上。

1976~1980年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物探所,湖北地质研究所,长春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以及有关地质队等对许昌铁矿区及外围的地质构造特征、前震旦纪地层对比、矿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从而在嵩山地质构造、岩石特征、成矿条件、同位素测年、地层划分等方面都获得了新成果。西北大学编著了《华北南部前寒武地质及富铁矿研究论文》,武汉地质学院嵩山队1977年编写了论文《河南嵩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及古构造形式》。嵩山地质研究程度因此有了明显的提高。

1981年,马杏垣、索书田等在20多年对嵩山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编著了《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对嵩山地区的地质特征尤其是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极为详细和全面的总结和阐述。1983年,在登封召开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现场会上,专家们通过现场参观,对马杏垣教授从变形构造入手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给予了一致好评。

1986~1989年间,河南地质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大学合作对区内太古宙花岗岩-绿岩进行了研究,对登封岩群或称登封杂岩的生成和演化,取得了一定的新认识。

1978~1989年,河南区调队在嵩山东段开展1:5万比例尺登封幅、密县幅和大隗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这是嵩山地区正规的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的开始。在中生代地层中补采了较多的古生物化石,提出了嵩山地区存在第四系下更新统(距今约200万年)冰碛层的新认识。

1994~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筹委会将嵩山列为地质旅游路线之一。河南区调队在嵩山开展了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还包括箕山地区),对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做了新一轮的研究,编写了地质旅行路线指南(英文)并公开出版,撰写了《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嵩山,在世人眼里是一座神秘的山;在地学爱好者眼里,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在地质工作者的眼里更是一片圣地。作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她向我们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地质遗迹,作为理想的地质实习基地,她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才。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地质学院就读的温家宝、邱铸鼎、李锦玲等以他们在嵩山实习所收集的资料,写出了毕业论文,从而走上了地质工作岗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马杏垣教授和游振东、索书田、郭铁鹰等教授为嵩山地质研究倾注了毕生精力。半个世纪里,他们走遍了嵩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说起嵩山的地质现象,如数家珍。马杏垣写下了“嵩山是我师,我是嵩山友;群山是我师,我是群山友”,抒发了对嵩山的感情和对嵩山的评价。

随着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嵩山将以更加靓丽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嵩山,正展开了双臂,迎接一切探险家、旅游者、地学爱好者去领略轰轰烈烈的“三大运动”、林林总总的“五代同堂”,去探索那深渊的奥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