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作者余华从《活着》到《文城》等书中是怎么去看待生命意义的呢?

如题所述

人有意识,会思考,能够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使人伟大,也给人的生命增添悲壮色彩。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中将人活着的意义分为两类,一类便是“吃喝劳作”,另一类则“试图为生命指出一个高于生命的意义源泉,它应能克服人的生命的动物性和暂时性”。

就小说文本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福贵看作第一类的代表、林祥福是第二类的典型,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经历都有其特殊的复杂性。早年的福贵,为了自己、亲人和因他吃喝嫖赌而没落的家任劳任怨,很难不把这些归结到他的“生命意义”层面;而福贵晚年虽趋向于只为了活着而活着,但依然有老牛相伴,并以亲人之名吆喝它干活,也不能以此将他的人生界定为“没有意义”。

而观之林祥福,他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巧合的,也并不为了完成所谓的“意义”而不顾自己的生活需求。正如《文城》所写,林祥福相依为命的朋友陈永良“吃惊地看着这一叠数额巨大的银票,他没有想到这个背井离乡的男人竟然携带如此惊人的财富”。

由此可知,林祥福不同于福贵,根本无须为生活上的琐碎小事发愁,理所应当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生命“意义”的层次。我们不必批判或谴责福贵对“生存”的挣扎,而刻意夸大林祥福对“意义”的追求。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存在”与“意义”共存并上升为个体的和谐。或者说,福贵和林祥福,分别代表了“存在”与“意义”相互兼容的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和谐。

那么问题呼之欲出,两部小说中,“意义”在何方面有所体现?生命除了出生入死,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周国平认为,“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至于我,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纵观福贵和林祥福两个人物,究其本质,他们人生都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福贵寻找的是因他丢失的家产、是他渴望的亲情和关怀、是推脱不去所以主动扛起的重担,更是每天柴米油盐的生活。而林祥福追寻的,是两度丢失的妻子小美,是对女儿的歉疚与责任,是他前半生的一个“答案”。

所以,福贵的“意义”在于艰难生存的过程,也就是活着本身,而林祥福的“意义”在于给自己的前半生做一个交代,寻找一个关乎命运的“真相”。虽然最终并没有找到所谓的“真相”,但并不意味着林祥福一无所获,至少从小说的情节看来,从最初的焦虑到后来的平静,他获得了一种“超越一切相对价值的眼光和心境”,这也是林祥福“意义”之所在。

《活着》和《文城》的主题都关乎生与死,余华所理解的死亡既是生命的必要环节,也是“意义”的一部分。“生命大于肉身,死亡揭示了肉身的有限,却启示了生命的无限……每一个当下即是永恒。”《活着》对“生命的无限”的描述是欠缺的,福贵每一位亲人的离去都给他留下了不可弥补的伤疤。而对于林祥福,他壮烈牺牲,在人间留下了英魂,他的精神在每一位溪镇居民的心中永远鲜活。从这个维度上说,生命是暂时的,也是永恒的。

《文城》中体现的余华对生命意识的态度,也体现在对死亡问题的思考上。临行前的林祥福既没有过分惊慌也没有过分平静,他见了想见的人,也给自己安排了后事,然后便踏上了不复返的旅程。思考死亡,义无反顾地面对死亡,不仅成就了林祥福生命最终的“意义”,也成就了整部小说对生命意识叙述。因为认真思考过死亡,所以立足于死亡而珍惜生命,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独一无二的价值”,从而达到生命之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1
开学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在于活着本身也在于对生命过程中的苦难正视和承受。
第2个回答  2022-07-01
生命的来袭是我们不能左右的,而且是每个人都需要去经历的,生命其实最大的意义就是去追求快乐,无忧无虑的去生活,内心要真正愉悦。
第3个回答  2022-07-01
会以自己独特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意义,而且也会通过一些例子或者是自己的感受来让大家也能够体会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