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人都答不对的语文阅读题,能不能很好地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题所述

“好多高考阅读题目,可能文章作者本人都答不了满分!怎么能做为高考题目让学生答呢?!”

这是2000年左右,关于高考阅读改革,相当争议比较多的一个观点!

但是,高考阅读改革,为什么会出现“古怪生僻”的文章和“作者都无法做对”的题目呢?!

主要是原来常规的文章和题目,被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急于求成”或者追求高分“公式化”了,根本无法体现“阅读能力”的考查!


要改变这种“公式化”的不科学的教学过程,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试题内容和设置方式改革了。

大家看到的问题中的这一类题目,应该有一小部分是完成“考试指挥棒”作用或者完成“教学导向”作用的。当然为了强化纠正的效果,有极个别的文章或题目,“深度、广度非常人能及”也是很自然的了。

不过,大部分,文章和题目,能力要求,和我们常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并没有太多的差异,只是学生平时阅读能力训练少,甚至文章和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就“套老师给的公式”了!

所以,出现老师和学生无法适从的问题,其根本不是“文章和题目”不合适,而是学生阅读能力差,老师平时阅读训练理念落后。

下面和家长和老师朋友,交流几点个人的经验和看法:

    学生的阅读量少。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都很重,平时根本没有时间阅读。

    离开泛读的积累量,谈阅读能力的培养,根本就是纸上谈兵,或者无稽之谈了!

    学生阅读量少,还有一个非常糟糕、落后的理念就是非“经典名著”不谈阅读!“经典名著”一般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或者阅读体会比较浅。所以,单纯的“强制式”的“经典名著”阅读,不但不能完成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而且减弱学生的阅读兴趣。

    盲目追求答案的阅读训练。

    从小学开始的分段、文章的体会,最终都是必须达到“老师和标准答案的要求”。

    而且,老师的做法是:要求或者强制学生在短时间完成和“标准答案的统一”。这无形之中,会训导学生“不主动阅读,不动脑筋理解”,或者诱导学生盲目“套公式”!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读完课文,直接提问: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在大部分人还是一头雾水的时候,一个学生不知道哪儿得来的答案:开门见山,说明主题!居然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样的答案,其实,在漫长的初中时间结束,我们都无法理解,什么是开门见山,说明主题!我们也懒得去阅读,懒得去理解,反正就是阅读了也是错的,还不如直接最后听老师的!

    被“统一价值观”化了的阅读和体验。

    一般,学生的课外的阅读,家长和老师首先有明确的“流行价值观”导向,或者“对文章内容和主题”必须是符合或者“老师、家长”要求的“体会和理解”。这本身就违背了阅读的理解过程,背离了阅读能力的训练过程。

其实,阅读就像我们平时看电视剧一样,每一个人对剧情的侧重点,人物的好恶是不一样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复述,或者对主题思想的最终的理解。但是理解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对不同的人,时间长短不可能一样,而且每个阶段达到的“高度”也是不一样的。盲目地短时间要求学生“达标”,不是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在追求答案和分数,自然也就无法适应试题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了。

此外,还有令大部分比较头痛,觉得非常“神圣”的公务员、研究生考试中“逻辑分析能力”。其实,根本不神圣,也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逻辑分析能力”,在我们会看动画片、会听故事、会看文章开始,我们就已经具备了“最基础”的“逻辑分析能力”了,在小学、初中、高考的升学考试中,已经有相当个部分的内容是“逻辑分析能力”测试。比如故事分哪几部分,故事中的哪个鸟飞得更高、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等等……

(高考历史中的阅读)据《卞制军政书》记载: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这表明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制茶技术的衰落
C.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D.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和C都是正确的,但是只是部分。部分不能代表整体,这是最朴素的“逻辑分析能力”。

D的内容在题目中没有涉及,所以也不可选。

那么A,就只能选择A。但是A一定是正确的吗?这需要代入验证!这个过程,就是“逻辑分析能力”过程了!

(高考化学和生物中的阅读)阅读过高考化学和生物所谓的信息题目的都知道,这样的题目往往知识点非常简单,比如简单的化学反应和逃命作用等等,但是内容比较长,主旨不是在考查知识点,而是在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完成这个测试,首先是内容的阅读,然后是分段和主题信息的获取。而这些能力和训练,在我们日常的学习过程,完全被老师的讲读和分析“代替”,也就是说大部分是在“试题”上面“纸上谈兵”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这才是真正的应试教育的悲哀,这才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

(公务员测试中的阅读)下面能表示长度的单位是:

A矢量 B.直线 C.速度 D.动量

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反应和大家是一样的,似乎根本就没有答案。

我和好多朋友交流了好长时间,最终从速度的定义找到了可能性: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距离就是长度!

这是分析性质的,可能性超向的分析能力考察。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有的知识和过程太多的依赖老师,自己根本不阅读课本内容,这样的趋向性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当然,这个题目,也可以理解为学习过程学生主导性质的“导向性和指挥棒”。

至此,大家应该大致了解,所谓的“逻辑分析能力并不神圣”,只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外延,“神圣”只是被某些“培训”或“试题讲解”搞出来的“故弄玄虚”!看过好多公务员、研究生培训视频,都在大讲特讲“逻辑分析”,好多本质是离开“阅读能力”,套“答案”,应付考试而已!

不过,有一部分试题,确实有“卖弄”的嫌疑了,刻意找距离学生生活和阅读远的文章,这倒是真的过犹不及,背离了阅读能力的考察了!

总之,现在的考试,都在向“大阅读”考察模式靠拢,这是大势所趋!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会考察平时的阅读习惯、能力,还有与阅读能力息息相关的知识的外延能力。这也符合考试必须对学习过程的科学导向性作用的目标。

抛开考试,和考试对阅读能力的考察,对于人的能力来说,阅读能力是最本质的、最基础的学习能力!如果学习过程过度的依赖老师、依赖课本,没有 科学的、独立的、完整的自学过程,那么你只能是只会就会考试的“书呆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1

   完全不能,纯粹是将标准答案生搬硬套,强加给学生压力,阅读理解已经没有了给与学生自主发挥的想象空间,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方向,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文章的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真实写作者所塑造的形象,一个生动,真正有血有热的作品应该是残缺的,至少作品中的人物是残缺的,这一点不是作者的能力不够,而是读者需要如此,圣人经典已经读过太多,正面形象也足够多,就想蒙蔽眼睛的眼罩,所有人只是不情愿揭下而已。但我认为,那样的世界才精彩,人物才有趣。艺术就该回归生活,超纲超限,限定思想和感情,才是大忌。

   记得以前的高考题目一般会有古诗一篇和阅读一篇。先说古诗,其实有时候不难发现古诗中诗人不过是随性而发,洋洋洒洒数笔,因为境界到达了一定程度,就成了好文。好文必须承认,但硬说这首诗的装作背景如何,历史年代如何,个人一生经历如何,所包含的的思想感情有多少,不敢苟同,只是抒情,点到为止。这个观点不是空穴来风,早之前央视播出过一种新的教育机构,其中不少现在语文教材编辑者都表示已经退出了传统教材编写行业,原因很简单,一篇算不上好的文章,语文老师可以把他讲出各种复杂的所谓脉络构造,情感表达,完全是在强加,硬塞。他们是在不能苟同。

   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分高低,这是应试教育选拔人才应该做的本分,但自由,开放的答案,配上又高欣赏水平,包容,开放的教室团体,一个充满朝气和新气教学环境才能持续,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百花齐放,不要一枝独秀。

第2个回答  2017-05-21

作者本人都答不出的语文阅读题,不能很好的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练习出来的能力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猜测能力、推理能力……并非是阅读能力,如果照着这个步伐走下去,只会引起学生对阅读题的一种厌烦,而不是引起更多人对阅读的爱好。



一、违背了本意的阅读。
阅读是根据书文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所表达的意思,达到一种亲身体验的感觉。而现在的阅读都开始慢慢的变质,人们开始为了答题而阅读,而不是阅读之后去答一些题。

现在,许多学生都开始厌烦阅读题,因为每个人对每篇文章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对每个题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可是每个题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而这个答案不知是那位人士按照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确立的。这就使得许多同学开始不理解,而这种不理解往往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掩盖。使更多的人开始对阅读失去兴趣。



二、没有标准的阅读标准化。
我们在上学时代都听过一个词,而且我们对这个词是又爱又恨,那就是“标准答案”这个词,这个词可以说是伴随了我们的学校生涯,束缚了许许多多的东西。

其实阅读本来就是一种开放性的题材,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每个人的思维也是不同与他人的,对事物的认知与感触都有所不同,我们只能根据别人的描述去理解他人的感情,却永远不能体验到一模一样的感情。

所以说阅读没有标准化,它只是更靠近作者的情感,没有绝对。可是现实中把阅读当作评判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这本身就不科学。而还作出了标准答案来解读,属实不能理解。

第3个回答  2017-05-21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段子,有人说你在做题的时候要先推测出作者的用意,大部分人说我怎么觉得作者想让我死呢。段子归段子,但反映出的问题却是很深刻。
我觉得大家上学的时候都有一个阴影,就是考试遇到阅读题,让总结本文中心或者是推测作者的用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有人对于所有的事情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对问题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想出了其他答案也能算错。再说,才说出题人给出的标准答案也不一定就是作者的内心想法吧。



综上,所以我觉得阅读题并不能很好的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为了增进学生的语感,发展思维,丰富知识面,开拓眼界。我觉得阅读题应该是通过这些好的文章教会大家怎么描写环境人物什么的,怎么抒发感情,怎么抓住重点详略得到等等。如果能在文章中理解了作者获得了一些人生感悟,那自然是更好不过。
但是如果为了取得高分就胡乱揣测作者的意图就没大有必要了。
说白了就是在过分解读,比如对鲁迅文章中的“晚安”就被这么理解了:“晚安”中“晚” 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黑,象 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暗的天空 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了人民的麻木 ,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了鲁迅对人民麻木 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阅读题存在了这么多年,教育部门设置这个问题应该是有它的道理,但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是不应该提倡的,我觉得开放性的题目比有固定答案的题更能测试出学生的水平。
第4个回答  2017-05-21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理解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主观性,阅读选文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但阅读能力和是否能答出正确答案却不成正比。

韩寒在阅读题里看到自己的文章都直呼答不对。原来高中的时候有个特别喜欢写作的,大神级的,有次写得文章直接登在了《读者》杂志上。恰巧那年月考就出了他那篇文章,但满分20,他只得了5分,全班最低。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阅读理解的参考答案更多是符合大多数人理解的“人之常情”,但并不一定是作者想的,也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认知。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想法不同太正常了,面对一篇阅读,不同的阅历和性格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语言阅读题只有一份参考答案,包涵一方面的想法,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作者都答不出的阅读题也不能很好地考验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有些阅读题的选择也着实质量不高,存在着有些题目固化现象。标题、关键句、结尾开头,往往能提出问题的就这么几个,擅长总结的学生都能总结出一套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知名作家周国平的文章经常被选入阅读文选,最近专门出了一本书——《试卷中的周国平:对标准答案说不》,历数以自己文章为材料的55篇阅读试题,并附上了出题方的标准答案和作者本人的点评。当然,作者本人对自己的作品也并没有绝对的解释权,但打通作者与出题方之间这一堵墙的视角,还是相当有意思。

不过倘若阅读理解的答案能够人性化设置,学生的答案有自己的思考,有理有据即可,这样才能避免思维的固化,真正考研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