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各朝代打仗时,鼓励士兵冲锋都会说啥?

古代打仗是如何鼓励士兵冲锋的?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在秦朝完成大一统之前诸侯争霸战乱不休,因为秦国依靠商鞅变法国力提升迅速,甚至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这让其他诸侯产生了忌惮之心,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据史书记载,六国联合起来讨伐秦国的次数高达五次。

 

在最危险的时候,六国的军队甚至打到了函谷关如果不是因为六国的势力并不团结,让秦国依靠合纵连横的方式逐一将他们分化获得了喘息的机会,秦国早就亡了。

但是秦人没有忘记这次的屈辱,他们喊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战不休”的口号从八百里秦川走了出去,将曾经的敌人逐一蚕食,最后更是鲸吞天下完成了大一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句话出自于《诗经.秦风》也是老秦人的口号之一,但是除了秦人以外,往后的很多朝代也用这句话来激励士兵的士气,更加普适性。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是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时的原文,我们现代人更加适应另外一个白话文版本“犯我大汉天威着,虽远必诛”,这句话完美地解释了很多人对于大汉帝国的评价,“历朝皆以弱面,独汉以强亡”。 



在对外战争这方面,哪怕是国力最衰弱的时候,大汉帝国也没有不体面过,但是最后亡在了自己人手里,而且在大汉帝国灭亡之后,他们的后代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外族折磨,何其讽刺。

自汉唐之后中国人不再以习武为荣,年轻人不再信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不再信奉“投笔从戎”,不再信奉“封狼居胥”,读书人的时代到来,勇武的时代终结,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人铭记的“千古名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历朝历代只要想让前线的士兵“效死命”,那么将领和监军就会强调:逃跑怯战的后果凄惨以及很多的好处,比如打赢了这场仗,拿了多少军功就可以回家领多少钱,甚至还可以捞一个小官做。

经过实践证明,这一套软硬兼施的激励士兵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在战场上往往能够激发士兵的士气,发挥出超常的战斗力,从而打败对方。

关于这一套软硬兼施的办法的实施,是有着证据支撑的。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战国时期一统天下的秦国,刚开始只是函谷关西边的一个边陲小国,怎么样看都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的迹象。反倒是齐国和楚国,因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且军队数量众多,装备也很好,所以当时很多人都以为会是齐国或者楚国一统天下,但是最后破天荒的却是,不被人看好的秦国一统天下。

而之所以秦国可以从一个西陲小国变成一个傲视天下的强国,这里面当然离不开数以万计的秦国将士“效死命”。而秦国将士看到敌人之所以会嗷嗷叫,迫不及待的冲上去和他们搏命,还是因为商鞅变法起的作用。

在商鞅变法之后,只要秦国士兵作战勇猛能够活着获得军功,那么这个士兵就可以回家分到田地。如果你的军工足够多的话,那么还可以一路在军队里面晋升,最后做到大将军的职位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了,如果秦国士兵在面对敌人的时候选择了后退,逃跑却战。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无情的军法从事,最轻的结果也是发配到边关变成一个奴隶,更大的可能是当场枭首示众。

正是因为秦国宣传逃跑的后果,以及打胜仗英勇作战的奖励,才能够激起士兵的斗志,发挥出他们超常的战斗力。

第2个回答  2019-12-02
比如明朝时鼓励士兵冲锋,在最著名的“京师保卫战”中于谦下了个规定: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历史上各朝代打仗时,为了鼓励士兵,可能会这么说:
1、秦朝:兄弟们,天下要统一了,前面有十万颗脑袋,不要抢,人人有份!
2、汉朝:可恶的匈奴,反复无常,我们要以冠军侯为榜样,灭了他匈奴!
3、唐朝:让部落里的人先上。
4、宋朝:要打仗了,我们先发钱。
5、明朝:给我上啊!杀敌10人,我保他一个锦衣卫!
6、清朝:来领安家费了!丢下战友逃跑的一律处斩!
第3个回答  2019-08-29
古代一般激励士兵冲锋的,比如击鼓啊,或者说些鼓舞士气的话啊等等。
第4个回答  2019-08-29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所谓的战前动员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鼓舞士气,一般冲锋的时候会有一个战略目标或者给予官位、战功等许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