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应该内卷吗?

如题所述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内卷。

内卷的本质是一种因无序的不良竞争而导致的没有发展,停滞不前的状态。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既不能停止无意义的努力,也无法打破现有的竞争边界。对于大学生内卷来看,这其实是一种无意义的资源内耗,大学应该去学习自己感兴趣以及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而不是与其他同学在毫无意义的地方无休止的内耗。

也许“大部分人要做的事情,也是我要做的事情”,这种从众想法是一种不会犯错的维稳选择,换言之,从众是一种即使出错,但大部分人都在其中,所以落到每个人头上的责罚就会减少的保守思想。

其他人想要的一定是好的,其他人认为对的也一定是正确的,如果我还尚未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也许我更应该去遵循群体的观点,毕竟和做正确的事情相比而言,人们更愿意向中间靠拢。

不过,从众的社会认同心理从某种程度而言,有时也为“内卷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内卷有点像龙卷风

吸力大到周边乃至“方圆十里”都可能成为它吞噬的对象,密集的从众群体,往往也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靶标对象。

从众与内卷的事例不胜枚举,只不过在这个当下流行热词出现之前,所有的现象也只不过是一个现象,还没有被升华到以一概言之的level。

当“内卷”这个词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之时,我们才蓦然发现,初闻不知“卷中意”,再闻已是“卷中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14

不应该,内卷,是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它表达的是一种消耗精力的死循环,宽泛一点的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之为“内卷”。

内卷最早的出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图片内容分别是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之后边骑车边看电脑的清华卷王等热门词语登上了热搜,是高校学生用来指非理性内部竞争的形容。

所以说,“内卷”是一个贬义词,那么它对人的影响也自然是消极的。对个人来说,“内卷”会让一个人进入内耗的状态,不断地无效消耗自己的精力,是自己进入一个死循环,日复一日地变得消极,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情绪是最容易传染人的,它不仅仅会影响自身,还会将自身的消极情绪传染给身边的人,对他人的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再进一步,若是有很多人进入这种内耗的状态时,就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轻则影响社会气氛,重则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内卷”的危害是极大的,我们要尽力阻止这种的情况出现在我们周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15

不应该!内卷只会越来越消耗自己的积极性!我总觉得我只要做到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点就好了!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他生来可能就会优秀!我要做的,就是做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很多同学觉得“内卷”就是一种竞争而已,其实不然,竞争也是分情况的。比如说,良性竞争的原动力会促进社会与行的进步,因为,有压力オ有进步。良性竞争是一个双赢游戏,让竞争参与者在过程中不断提升,同时,分享市场蛋糕扩大的好处。
内卷嘛,则纯属无效竞争。因为,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进步,而内卷可以带来的进步价值微乎其微,吹毛求疵在很多时候是无聊人的游戏。没有增量资源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对存量资源争夺而加剧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网络上形容某个领域中发生了过度的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



内卷的实质是不良的竞争、徒劳无功的努力、明知道没有价值依然不得不做的无意识行为。


学生所处的大学生群体也会对学生的内卷情况产生不同的影响。同学的所作所为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一些学生最初并没有参与直接的内卷,而是内卷之下被裹挟的人。

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的“内卷”是一种对自己未来规划不清晰的焦虑外显化。很多人都会因为一种“我全都要”的思想,最终给自己造成极大压力,只能用“内卷”来形容自己的处境。

在大学校园中,很多人单一的价值观把成功的定义限定在考试分数的高低、证书的数量、知名大学研究生的offer等等中,这种物化思维把大学生禁锢在对这些东西无止境的追求中,最终导致内卷行为的发生。

第3个回答  2022-02-14

应该理性看待内卷,内卷也分盲目的卷和有目的的卷,盲目的卷必然不被支持,我们要有目的自发性的卷,这样才能适应社会。

盲目的卷也许是因为这类同学可能并没有些许很远大的理想目标,也没有很强的好胜心,但是只是觉得自己大学总不能碌碌四年。所以无可奈何的每天被周围卷的同学卷进去,当了内卷路上盲目从众的人。他们不知道大学要干什么,更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只是看着有人跑了起来,尽管不愿意,但是也只能跟着跑起来。就像老师或者学校布置了某一项不合理的任务或者作业,同学们往往是先嘲讽抱怨甚至痛斥一番,然后第二天一个不差的都完成了任务,很好笑也很真实。

以往不少高校的学业环境相对宽松,对学生成绩的要求较低,大学生“划水”也能毕业,稍一努力就能实现较大突破,让成功变得极为容易。可以说,以往大学生“内卷”的环境尚未形成,竞争的压力也未能有效传导,现在则大不一样了。当多数人都处在一个缺乏压力的环境中,动力也就会显得不足。大学固然属于象牙塔,不过也是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步,与社会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如果大学生在校园中不能感觉到“内卷”带来的压力,不能真正找到自身坐标和努力方向,那么进入社会后,就可能付出更高更大的代价——大学虚耗的时间、浪费的机会都需要靠后续来弥补,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到那个时候,相信不少人将会更加焦虑和恐惧,也会为之前的所作所为而后悔。因此我们需要适当的卷起来有目的的卷起来,而不是盲目跟风,到最后只会一事无成,反而害了自己。

第4个回答  2022-03-15

我觉得大学生应该内卷一下吧,用历史的眼光看,内卷是内耗的进步; 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多力量大的时代必须向人多素质高演化跃进。
康乐院士说得很明白:

内卷这个现象,不能从表面去理解,一定要看这个后果是什么。我理解的内卷,就是在没有价值没有创新的一个环境当中,不断去做那种精雕细刻、重复性、冗余性的工作。

内卷这个词最初是一个人类学方面的词汇,基本一呢是使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停滞不钱或者无法转化为另一种更高级模式的现象。

我是觉得就是说任何时代都有竞争,就是我到现在为止,我一直觉得卷和躺平其实是年轻人自嘲的方式,再加上就是我身边所有的人,只要把卷和躺拼挂在嘴边的往往都是最优秀的人,自嘲说内卷也好讲躺平也好,讲的最多的人都是在自己行业里面非常优秀的人。就是说这个卷的背后还是要看给你带来的回报是不是足够,另外一点就是我觉得如果你的梦想足够大的话,你这条路势必是不好走的。

这种自嘲方式,但他也的确反映了社会痛点至少他在精神上跟情绪上已经的确影响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不然的话我们也不会在内卷这个词火了之后,紧接着很快又捧出了躺平这个新的概念和新的词汇作为人一种与之对抗的选择,然后如果一种哲学的视角来看的话,我们把它做一个理性和感性的二分,如果我们把内卷理解成一种理性自律,把躺平理解成一种感性欲望,按照休默在人性论中的观点,就是理性,它是永远只能暂时的压制感性,但是它最终还是会服务于感性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