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儿童发展观?

什么是错误的儿童发展观呢?具体到家庭教育方法上有那些这种错误的儿童发展观的体现?又应该如何减少或规避这种错误观念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很多时候,父母会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难以让孩子接受和理解,为什么自己竭尽心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事实上你可能只是方法错了。坐禁闭、给奖励、讲道理……如果你全部都尝试过了,但孩子依然不听你的,继续大吵大闹、和父母顶嘴、欺负弟弟妹妹,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以下5种错误教育方法的家长,一定要及时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唠叨没完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是几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

具体而言

父母的唠叨,存在以下危害:

NO.1

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

唠叨一般来源于不满。家长的唠叨,有损青少年的独立性与自尊心。家长之所以唠叨就因为对孩子缺乏理解、信任与尊重。唠叨孩子的缺点、错误,实际上就是在强化孩子的缺点、错误,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从而对学习和成才失去信心。

NO.2

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影响学业。

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或学习问题,若正面讲一遍孩子会产生内疚感;而多次指责、批评,没完没了的唠叨,则会使孩子不耐烦,激发他们的反感、讨厌和逆反心理,产生非暴力和暴力倾向,从而严重影响学业。

NO.3

影响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当孩子反复出现错误或忘记做某件事情时,家长就会唠叨个没完甚至发火。本来孩子想改过,但在不良情绪的支配下不仅不改,反而感觉父母很讨厌,甚至产生憎恨心理。

NO.4

容易引起亲子关系疏远。

家长之所以唠叨是不了解或不理解孩子造成的,迫使亲子之间无法有效融洽沟通,导致孩子不愿意回家、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在冷战中双方都是输家,两败俱伤。其后果是亲子关系日益疏远,破裂,甚至产生悲剧

不停训斥孩子

很多父母都试图通过训斥来教育孩子。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不仅父母很沮丧,孩子们也很不高兴。因此,渐渐的,孩子们失去了信心,孩子也会开始怀疑父母对他们的爱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急着批评,静下心来和孩子面对面谈一谈,弄清楚前因后果,耐心地引导孩子。

对孩子要求过高

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期望和要求过高,都是对孩子非理性的爱。这种失去理智的爱会与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成长的力量为敌,绊住孩子的脚步,束缚孩子的心灵。

父母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以至于无法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无法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内心的快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就要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甚至是缺陷,以及孩子犯下的错误。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家长包办一切

父母宠爱孩子,尤其是对于那些好不容易才生下孩子的人来说,对孩子无限制的宠爱才足以表达自己的爱。父母爱孩子是非常好的,但是爱孩子的方式一定要把握好,否则爱孩子就会变成毁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创造力,性格和人格发展都不完美。这样的孩子并不能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

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是培养和训练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做的那一半,是家长给孩子树榜样、指明的方向,是引导性的示范;留下的那一半,是培养孩子自立、勤劳的机会,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

总对孩子愁眉苦脸

父母的脸色可以令孩子在瞬间从天堂落入地狱。刚才还阳光灿烂,转眼就暴风骤雨。有些时候孩子并未做错什么,但那一副“不见天日”的表情,却使孩子终日不得舒畅。

长久下去,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对周围世界怀有疑虑,做事缺乏果断性,总是思虑再三,唯恐哪一步走错,而影响到别人。而周围人的不愉快,很容易传染到他们身上,有的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觉到自己是不是总给别人带来麻烦。

因此,家长在外面不管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要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家庭因素,其实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希望父母们多关注下宝宝的身心健康!

父母要了解的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7个规律

规律一:小学阶段孩子的大脑仍在继续快速发展

孩子在进入小学阶段后,虽然大脑的发展速度不如婴幼儿时期那么快,但小学生大脑的发展速度仍快于身体其他部分的发展。所以,我们会看到,孩子的行为和思维等越来越灵活,反应也越来越快。

规律二:不同脑区的功能作用不同,发展成熟的速度也不同

不同的脑区有各自明确的功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例如,左脑更多地负责思维中的逻辑性。理性因素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右脑更多负责创造性思维、情感和直觉反应等。

不同的脑区不仅发展速度不同,其所需的时间也不同。相对而言,小学生的额叶、边缘系统等脑区仍在持续发展,而运动等脑区功能的发展相对较成熟。例如,额叶负责注意力和自我控制,它的发育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因此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维持时间较短、容易分心;而中学生的专注力要比小学生强,但也存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冲动等特点。

规律三:小学生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能促进大脑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孩子大脑的结构、功能仍在持续发展。经常得到训练和刺激的脑区变得越来越发达,而某些未被激活和极少使用的功能则会慢慢减弱和萎缩。

小学生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通过后天的学习能较大改变大脑的结构,促进对应脑区的发育。只要得到合适的训练和学习,就能有效地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变大脑局部脑区的结构。

例如,有研究者对学前到小学二年级孩子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发现,在脑区和结构方面,长期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明显要比一般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更为发达。

规律四:间接的学习同样能激活相应的脑区,促进大脑的发育

除了后天直接的学习和训练能促进大脑的发展,间接学习同样能促进大脑的发育。这里的间接学习是指孩子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从而学习到新知识。

规律五:孩子若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不利于大脑的发育

首先,负面情绪会影响和阻碍大脑功能的实现;其次,情绪调节能力也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因此,家长有必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避免孩子长期处于负面情绪、阻碍大脑的发育。

规律六:男孩女孩大脑的发展情况不同,导致男孩更显“晚熟”

即使不是教育工作者的家长,或多或少也会看出或知道一些男孩女孩在大脑发育方面的不同。民间也有女孩要比同龄男孩更懂事更乖巧的说法。这其实反映了男孩女孩在大脑是具有较大的差异。

事实上,各种脑科学研究都已证实,男孩女孩的大脑发展情况确有较大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从小就存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男孩与女孩的大脑存在较大的差别。以负责注意力和自我控制的额叶为例,男孩的发育速度就要比女孩更慢,因此,男孩通常在性格上比较调皮冲动,经常管不住自己;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女孩就更文静的多了。

由于男孩和女孩大脑发展的不同,导致男孩更“晚熟”,容易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问题孩子”。

规律七:饮食营养和睡眠质量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孩子所处的外界环境也会对孩子大脑的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饮食营养和睡眠。饮食营养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样,睡眠质量也会极大地影响着孩子大脑的发育,充足的睡眠对孩子大脑的发育很重要,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记忆效果。

父母要把握

开发和保护孩子大脑发育的7个养育策略

策略1:为孩子营造一个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

为孩子创造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父母不能只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来决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相当于在扼杀孩子发展的机会。

策略2:让孩子的大脑经常处于“工作”状态

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设置一些情景问题、假设性的问题,培养孩子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学习是锻炼大脑的一种良好方式。家长要鼓励孩子每天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学习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阅读、听名家大师的有声音频、参观展馆、绘画、亲子游戏、家庭讨论会等等。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思考和记忆。这不仅能让大脑留下更多的回忆线索,还能促进不同脑区的协调发展。

策略3:理解男孩的“晚熟”,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

家长要理解男孩的“晚熟”,等待孩子的成长,不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总将男孩跟同龄女孩相比,责备男孩“不懂事、没出息”,要更耐心地教育男孩。家长可根据男孩的大脑发展特点,帮助男孩合理安排时间,保持专注力。

策略4: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多和同伴交流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伴、年长的同伴一起玩耍,多参加社交活动和一些合作性的比赛。不限制孩子的社交自由,要让他们在与人交往中不断学习,促进大脑的发育。

策略5:为孩子创造一个情绪安定的环境,教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

家长与孩子相处和谐,减少家庭里的负面情绪,增加积极情绪,营造乐观积极的家庭情绪氛围。不要将工作的不愉快带回家里,影响孩子。

家长在平时要多和孩子进行情绪沟通,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接纳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在平时教给孩子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例如,转移注意力、宣泄情绪、做心理放松操和直面问题等等。

策略6:提供合理的膳食,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

一日三餐中的早餐特别容易被人忽视,不少孩子为了赶早读,常常是不吃早餐或草草吃一顿就了事,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

因此,家长要保证孩子吃好早餐。早餐按照“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变换搭配,使孩子的早餐能满足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要求。

策略7: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保证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 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与孩子商量并固定好每天的作息时间,包括晚上入睡时间和早起床时间,确保孩子每天有9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控制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在孩子睡觉的房间里尽量不要放置电脑、电视机、玩具等物品,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清爽的睡眠环境。

让孩子做好睡前准备工作,如刷牙洗脸、整理床铺等。在孩子睡觉前的一小时内,不要让孩子进行剧烈的运动,更不要让孩子看电视、玩电脑和玩手机等等。

给孩子建立睡觉前的“缓冲期”。比如,与孩子聊天、给孩子讲故事、听舒缓的音乐、听听诗词欣赏等等,以帮助孩子安静下来。

在孩子睡觉的时段,家里要尽量保持相对的安静,便于孩子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注:文章出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4
一味地只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学习过于苛刻,周末假期报过多的补习班,望子成龙,急于求成,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儿童发展观,其实,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更为重要,望广大家长要跟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沟通,尝试去理解孩子的想法
第2个回答  2021-03-14
一)错误的儿童观:把儿童看作待填充的空瓶子。
错误的发展观:就是把瓶子填上越来越多的东西,儿童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
错误的教育观:教育是知识的传授,老师是知识传授者。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二)错误的儿童观:把儿童看作待雕刻的材料。
错误的发展观:把被动的材料雕成有形的东西。
错误的教育观:雕刻的是儿童的灵魂。(其实准确的说儿童才是自己灵魂的工程师)
三)错误的儿童观:把孩子看成赛道上的跑车。
错误的发展观:发展的本质是比别人跑得快。
错误的教育观:教育就是训练,得高分,越能跑在别人前面,越是成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6-20

文\圆圈

前段时间,脑科学博士后“屠龙的胭脂井”曾在微博上提到这样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她坐高铁,后座一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不停地用脚踢她的椅子,持续上百次都没有停。
她无奈地回过头,跟小朋友的妈妈说:“能不能请您,让孩子别踢我的椅子了?”
这位妈妈却跟孩子说:“别踢了,阿姨生气了!”


博士分析说:


“首先我当时没有生气,其次就算我生气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他这样做是错误的,并且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原因。"
父母应该说:“不要踢别人的椅子,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如果父母把原因归结为别人生气了,孩子会误以为只要别人没有生气,那么他干什么都可以。

评论中有位网友十分有共鸣,说家里来了一个亲戚家的小孩,把她从国外带回来的旅行纪念品一个一个摆在地上。

网友不好意思说,但是脸色已经很难看了,最后小孩的爸爸只是说了一句:“别弄了,你阿姨不开心了。”

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这位爸爸这样说似乎没有什么轻视或敌对的意思,只是善意提醒孩子要想想别人,但是在孩子眼里,这种话的意思就变成了“因为别人生气了,所以我不能这样做了。”

很明显在别人家里乱翻东西是错误的行为。

但父母没有指出孩子的错误,却将这样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流失,并且让孩子错误地认为:


“我的行为哪里不对,我不知道,但是不能让别人不开心,这样将来会衍生出很多问题。”


如果父母把孩子错误的行为归结到外人身上,而不是告诉孩子本身行为有错误,这是犯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基本归因错误”,即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处事的方式,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在归因错误的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孩子没有机会和能力建立起客观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容易出现以下行为特征:

①孩子会不断试探别人的底线

因为家长每次批评他都是由于别人的反应,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就会忍不住不断试探别人的底线,看看哪些是其生气的底线,自己只要不触碰它们就好了。

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被告诉过,这样做阿姨会生气,那样做邻居的小朋友会不高兴……

那么孩子理所应当的想,是不是如果对另外一个人做了同样的事,另外一个人没有生气,这件事就可以继续做了呢?是不是在对方生气之前,停下来就可以了呢?

孩子不会记住这个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是不对的,他只会不断地去尝试,父母和外界对他要求的底线在哪里?

如果没有明确的底线,他会重复的去实验,去探索。很难直接改正自己的问题。

作家莫言说:


“人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教育和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


父母就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及时告诉孩子错误的正确原因,而不是归结到别人身上,孩子才会真的明白事理。

②孩子容易形成“逃避型取悦症好人”

被错误归因教育的孩子,孩子容易形成逃避型取悦症好人。

由于以前受到过某种伤害,在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发现,可以通过取悦别人,让别人高兴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这就是他们用来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从来不让自己陷入冲突当中。每当觉得别人快要生气的时候,他们会立马示弱,首先讨好,让别人压根儿就没有发飙的理由。

这样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他们永远不会处理和别人的冲突。

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曾在书中《讨好是一种病》提到:


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的讨好他人,下意识的牺牲自己,甚至对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上瘾。


讨好到被认可再到讨好合理化,那些从小就在取悦父母的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长大以后,也时常会有“我不配被爱”的低自尊感,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和情感伤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智慧的父母应该做的是:

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错的,错误的原因要有客观的依据和准则。而不是因为别人生气了等等,这样孩子才会清晰地明白事情的是非曲直。

③孩子会推卸责任

日常生活中,父母总在不经意让孩子学会了推卸责任。

在家里,孩子绊倒了,母亲教孩子骂“凳子是个坏坏”;吃饭时,孩子把桌上的碗碰翻了,妈妈忙怪自己没放好;孩子漏做了数学题,妈妈怨爸爸光顾了看报纸,没检查孩子......

因为习惯了父母引导的归因方式,孩子在以后与人发生冲突时,就会把错误行为的责任都推卸到别人身上。

包括对待父母也是这样:“是爸爸叫我这么做的。”“我这样做都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尤其到了青春期,很多亲子矛盾都会由此引发。

孩子没有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不从外界找原因他就会焦虑、很失控、很无助。

海姆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说:


每个孩子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和经验养成责任感。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如果不能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是简单粗暴地把原因归结为其他,那么孩子不仅不能从失败和错误中爬起来,还会摔得越来越惨。

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告诉孩子错误的真正原因,才会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不能做,为什么不能,从而培养出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观?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将客观的依据和准绳交到孩子手里,让他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观念。具体来说,父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让孩子明白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家长应该在孩子做出不当行为的第一时间就制止他,而不是等到他人做出不良反应。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应该分析该行为的客观对错,不说他人的主观反应时才制止,务必让孩子明白,不管有没有人指出来,他都不应该这样做。

    比如,在外游玩时,要告诉孩子环保是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让孩子把垃圾分类扔进垃圾桶;在家里,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承担责任;当孩子因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时,要让孩子主动道歉并承担损失……

    还记得在电影《后会无期》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我们应该让小孩子从小拥有“分对错”的能力。

    当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后,他们就会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就会养成凡事慎重、冷静、认真对待的好习惯,这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很大影响。

    第二,多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

    孩子对是非的认知能力有限,习惯听从大人的意见,相信大人说对的就是对的,大人说错的就是错的,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自发的是非观念,大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他就难以约束自己。

    因此,家长要多引导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你觉得刚才这件事情,谁做得不对,为什么?”“你认怎么看待这样的行为?和妈妈交流一下你的看法”等等。

    第三,让孩子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生活中一些我们明明知道是错的事情,却因为别人都这样做,也不免跟着去做,孩子当然也是这样。

    比如,现在很多校园里有欺负、孤立同学的事件,孩子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可是害怕自己也被欺负和孤立,于是加入“坏孩子”那一边。

    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要动摇自己内心的是非观念,去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会成为正直、勇敢,充满正义感的人。

    第四,创设情境,明辨是非

    父母和小孩一块玩耍时,任意的创设情境,从情境中明辨是非。

    如玩乘坐公共汽车的游戏,创设让座或不让座的行为,让孩子在具体的活动中去明辨是非。

    在给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必须注重自己在家中的一言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家长时时处处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是非的观念,让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中掌握正确的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

    当然家长也不要把自己错误的观念强行施加给孩子,使得孩子丧失自己判断事物的能力,以后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

    第五,日常生活中,大人要有明确的态度

    小孩子面前也有许多是非问题,大人应该细心观察,不可掉以轻心。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剧中人说了一句脏话,家长应该及时指出,表示这样说不对。

    和孩子一起上街,孩子要随地大小便,家长应该及时制止,并立即帮助他找卫生间。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或办不到的要求时,家长应该明确地用摇摇头来表示否定。相反,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和行为,则用点头、微笑来加以肯定。

    第六,观察行为图片,明辨是非

    现在书店里有很多行为判断的绘本故事书,可以买来让小孩观察分析判断。从中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随地吐痰一图,可以问孩子: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呢?他这样做对不对呢?为什么呢?应该怎样做才对呢?

    通过图上行为判断,可以大大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棵树如果从小长歪了却没有人扶正,那么它长大了就有很大的几率会变成一棵倾斜的树。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如果小时候分不清孰是孰非,那么他长大了也很可能是非不分。

    处于成长期的儿童,许多事情都是初次经历,分不清是非曲直是人之常情,这个时候家长的引导就变得特别重要。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成长榜样。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是为人父母必须要做的事。这也是让孩子 将来在社会中,能够受到尊重与欢迎的最可靠的途径。

    原创作者:圆圈,一位爱生活爱折腾的90后老师、可斜杠女青年。白天工作,闲时读书码字,慵懒而不懈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