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有什么传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02
  香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张家港市西陲南沙镇境内,西接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和江阴市区,北靠国际贸易商港张家港港和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的张杨路,与长江边的长山、巫山相对,南傍东横河,与稷山相望。东距张家港市区15公里,交通便捷,全山占地面积4.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 36.6米。山体呈菱形状,由大、小香山组成,为全市之冠。北坡险峻,南坡平缓,顶部开阔,素有江南名山之誉。清康熙《江阴县志》中赞:“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于他山。”山上长有成片的马尾松、水杉、毛竹,山坡栽有桃、梨果园,品种多样的野生药材遍及全山。树木覆盖率达87%,山草覆盖率为100%。

  香山,因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遣美人上山采香而得名。自然风光秀丽,人文资源丰富,加上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历来吸引文人墨客来此观光赏游,宋代诗人苏东坡游香山时曾为梅花堂题匾额;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多次登上香山,为这里的山、水风光留下了诗词、赋文,他在《游小香山梅花堂序》中赞叹曰:“千年迹冷荒丘,一旦香生群玉,不特花香、境香、梦亦香,可谓不负此山矣!”香山有广为人知的“十八景”:钓鱼台、采香径、梅花堂、洗砚池、石虎门、圣过潭、观音殿、荷花茶厅、圆寂塔、听松吟、桃花涧、圣清池、毗陵井、巫山夜雨、天台石、归云洞、烽火墩、藏军洞。然岁月流逝,沧桑巨变,传说中的大部分景点已荡然无存。
  ·《许蓉抗倭筑堡城》

  距今500年前,港城历史上出了一位风云人物,他无官无爵,乃一介布衣,却有勇有谋,胆识过人,为抗击倭寇、保卫家乡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杨舍斜桥人许蓉。

  明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江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由于杨舍地处江尾海头,凡有倭患,首当其冲,故受害尤烈。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江阴县令钱錞巡视江防,来到杨舍,专程拜访许蓉,诚邀他统率杨舍地区乡兵,协助官府守卫家乡。许蓉对倭寇恶行早已切齿痛恨,时虽年过半百,仍慨然允诺,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保家卫国,义不容辞”,于是征募千名乡兵,日夜操练,并在港口要道设防布哨,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当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倭寇入侵太仓,太仓向江阴告急,钱錞命杨舍赴援。许蓉派遣族叔许枨、义儿朱贵率百余乡兵直奔太仓。一次海上遭遇战中,官兵因惧怕倭寇凶悍,不敢迎战。许枨、朱贵见状怒火中烧,驾舟奋勇杀入倭阵,终因寡不敌众,许、朱二人英勇牺牲。

  次年(1554)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倭寇分两路侵扰杨舍。许蓉亲自率乡兵与敌激战于三官堂。由于倭寇强弩乱发,而乡兵装备简陋,无甲盾可挡,只得边战边退。混战中,许蓉幸有义仆陈周拼死保护,得以免遭不测,而陈周却壮烈牺牲。第二天,许蓉会合江阴城里官兵,重整旗鼓,精心部署,选择有利地形,分头夹击倭寇。这一仗,倭寇被打得抱头鼠窜,死伤惨重,残敌于仓皇中遁海逃亡。此仗是港城历史上抵御外侵、反败为胜的成功战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数千人卷土重来。常熟县令王鈇、参议钱泮在让塘同倭寇激战时中伏遇害。许蓉闻讯,修书急告钱淳,钱淳顿足道:“江阴危急矣!”倭寇为报一箭之仇,直窜斜桥寻衅,肆意劫掠,一把火烧掉许蓉家房屋大小90余间,器用物品百不存一。许蓉因势单力薄,只得退守河东,目击焚烧惨状,徒唤奈何。县令钱錞见倭寇猖獗,忍无可忍,在敌众我寡情况下,出城与倭寇决一死战。厮杀中,钱錞马陷泽中,身受重伤而壮烈捐躯。许蓉闻讯,泪流满面,仰天长叹,自知难以挽回局势,只得谢事归闲。
  义筑堡城
  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江苏巡按尚维持为防御倭寇,规划在沿江地区军事要冲建造五座城池,杨舍堡城即是其中之一,且工程最为浩大。
  其时,正值连年倭乱,府库枯竭,资金匮乏;百姓多有流亡,衣食无着,劳力奇缺。江阴县令杜华接到差事,深感为难。于是尚巡按亲自来到杨舍,召集常州知府金濠(当时江阴属常州府)、江阴令杜华现场会商建城事宜,一致认为筑城主管非许蓉莫属,乃约请许蓉再次出山,承担筑城重任。许蓉数年来身受倭乱之苦,深知建城之役关乎一方百姓安危,于是欣然领命。
  期间,许蓉制订具体规划,审核设计图样,四处募集资金,招收筑城民工。当时,工程概算需银三万余两,官府多方设法仅筹集到一万四千两,尚缺一半还多。许蓉因屡遭倭寇焚掠,家境已十分拮据,但仍慷慨解囊,捐出家财。他还亲自率领六个儿子上工地挑砖垒土,为乡人做出表率。杨舍百姓对筑城一事,无不衷心拥戴,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其中有个名叫顾雨的富商,出资万两,独造半城,时有“顾半城”之誉。
  由于许蓉管理得法,民工艰苦劳作,这一浩大工程竟未满百日,即顺利告竣,创造港城建筑史上一大奇迹。新建的杨舍堡城,墙高二丈三尺,周长六百余丈,设有四座城门,东曰控海门,南曰暨阳门,西曰通江门,北曰翊京门,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濠河,还建有东水关、西水关各一座。在建造堡城的同时,许蓉还负责督造了城内的参将府、游兵把总司和巡检司官署以及军队营房共计300余间。堡城落成之日,江阴进士、礼部主事薛甲专程到杨舍视察,欣然命笔,写下《新筑杨舍城记》,内有“昔之旷莽,郁为伟观;民愿数年,慰于一旦。望之者,疑若天造地设,恍不知其所自来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后,由于江防森严,城池固实,倭寇再不敢轻易到杨舍及其沿江一带骚扰,老百姓才得以过上安宁生活。

  2·《蚕花娘娘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在太湖边住着一户人家,男人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了,妻子已经去世。家里只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儿,喂养着一匹白马。女孩一人在家,非常寂寞,一心盼望父亲早日归来。可是盼了很久,父亲还是没有回来,女孩心里又急又烦。

  一日,女孩摸着白马的耳朵开玩笑地说:"马儿呵马儿,若是能让父亲马上回家,我就嫁给你。"白马闻言竟点了点头,仰天长啸一声,随即挣脱了缰绳,向外飞奔而去。没过几天,白马就驼着女孩的父亲回到了家中。

  此后,那匹白马一见到女孩就高兴地嘶叫起来,同时跑到女孩身边久久不肯离去。女孩虽也很喜欢白马,但一想到人怎么能同马儿结婚呢?便又担忧起来,眼见着一天天消瘦下去。女孩的父亲发觉后,悄悄地盘问女儿,才知道女儿当初许过的承诺。父亲心中替女儿着想,于是趁女儿不在家时,一剑射死了白马,还把马皮剥下,晾在了院子里。

  女孩回到家中,见到晾着的马皮,知道出了事,连忙奔过去抚摸着马皮伤心地痛哭起来。忽然,马皮从竹竿上滑落下来,正好裹在姑娘身上。院子里顿时刮起了一阵旋风,马皮裹紧姑娘,顺着旋风滴溜溜地打转,不一会儿就冲出了门外。等女孩的父亲赶去寻找时,早已不见踪影了。

  几天后,村民们在树林里发现了那个失踪的姑娘。雪白的马皮仍然紧紧地贴在她身上,她的头也变成了马头的模样,爬在树上扭动着身子,嘴里不停地吐出亮晶晶的细丝,把自己的身体缠绕起来。

  从此,这世上就多了一种生物。因为它总是用丝缠住自己,人们就称它为"蚕"(缠)。又因为它是在树上丧生的,于是那棵树就取名为"桑"(丧)。后来,人们尊奉她为"蚕神",因其头形状如马,又谓之"马头娘",古书称之为"马头神"。再后来,因为有人认为马头神的样子不好看,就塑造了一个骑在马背上的姑娘的形像,这种塑像被后人放在庙里供奉,谓之"马鸣王菩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