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一下顺序,就有截然不同的改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有一段时间,我纠结于鸡汤和事实之间,不知道哪一个更好一点:是将硬生生的苦裹着糖衣,还是呈现一个赤裸裸的本质。

如今我觉得,鸡汤的存在是合理的。有些道理通过故事来阐述更容易让人接受,比如描述徒有其表的外在,以此来反衬内在美的可贵,给人启示。

但有些道理则不宜,「改变」就是这样一个词。比如一个英语超级烂的学渣,坚持晨读四年,参加校内外大大小小的演讲比赛,最终成为知名培训机构金牌讲师,这样的故事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但对真正的改变用处不大,而且极有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

这是因为,真实的逆袭有,但现实中失败的案例更多。这些少数的成功略掉了许多细节,将「光鲜的结果」放大,容易对人的心理形成误导,以为只要付出像故事中的努力,就会拥有圆满的结局。这种心理锚定提高了我们的期望值,当真去改变的时候,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就会因为巨大的心理落差而难以接受。

人一旦试图用这类传奇故事激励自己改变,便进入了恶性循环。就像AV一样,兴奋的阀值越高,真实的生活越远。

要想获得深刻的认知,必须透过繁复的表象,看到背后的本质。

改变是向好的,人对向好的充满渴望。你会因为「英语屌丝逆袭成金牌讲师」的故事而激情澎湃,是你也希望能有如此蜕变。你盼想每天能背300个英语单词,考托福雅思出国留学。300个单词对讲师来说很轻松,因为他已经具备相应的能力,并养成了背单词的习惯,但对你却非常困难,因为你的跨度是从0到300;好比他天天坚持跑步3公里,你从来不跑,一开始就要跑3公里,当然痛苦。他的英语越来越好,是有一个更好的状态;你想改变自己的英语,也是想拥有这样的状态,去学习、去进步。 改变的对象,其实是状态。

改变的实质是两种状态的切换,是放弃 「固有的轻松」 去拥抱 「不确定的未知」 。人喜欢「固有的」、「轻松的」状态,我们对社交软件形成了依赖,刷微博和微信不需要耗费过多的脑力,所以我们每天都可以在这上面花很长的时间。而人讨厌「不确定的」、「未知的」状态,对不确定和未知的恐惧,已根深蒂固地刻在基因里,人类从远古以来,为了遮风避雨寻求稳定的居所,为了不饿肚子储存粮食,所以我们害怕换工作还不起房贷,害怕创业失败吃不起饭。

改变必然会牵扯到这两种情绪的转变,由“喜欢”变为“讨厌”——即常说的走出舒适区,我们的大脑抵触这样的转变,因此会下意识地认为改变是不安全的。改变之所以难,是因为要从心理层面接受“讨厌”,并将其变成“喜欢”。

鸡汤故事的软肋在于此,它可以点燃一时的激情,让我们为改变自己做出一些努力,却无法唤起长久的热爱,当荷尔蒙水平回归正常,我们发现改变让自己难受,大脑也意识到其实是“讨厌”这种状态的时候,亢奋就快速消退。

许多改变的方法和技巧也是这样,它的确为我们提供了帮助,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假若你是玉皇大帝,拿孙悟空束手无策,于是参照太上老君的方法,将其关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结果三味真火不但没有降服这只泼猴,反倒练就了一个叛逆乖张的齐天大圣。方法和技巧因人而异,别人的并不一定适合你。

所以改变并不在于打了多少鸡血、懂得多少道理,也不在于掌握了多少方法和技巧。

想想你看了那么多的励志故事,结果一次又一次陷入「不知悔改」和「安于现状」的漩涡。

你为了学习英语,搜集了那么多的资料、方法和技巧,结果英语水平并没有多大改观。

因为这些鸡血和道理,并未激发你内心深处的渴望;这些方法和技巧,只是表面的工作,忽略了你真正的秉性。许多人的改变失败,原因在于内心深处的渴望未被唤起,过于沉迷在追逐方法和技巧上,乃至这些方法和技巧并未顾及到自身的秉性。

就好像你被吩咐照顾一棵树,这棵树的根出了问题,导致汲取不了水分和养分。而你真正想做的事却是钓鱼,于是你心不在焉应付了事、修剪枝叶多浇点水,这样的态度和行为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棵树的状况。

许多人的改变停留在表层,即「改变本身」和「改变的方法和技巧」,少有人思考更深一层次的问题——「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自身秉性」。想得到不同的结果,就要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Simon·Sinek(西蒙·斯涅克)的 黄金圈法则 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思考方式,他用此解释为何苹果公司具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并因此改变了世界。

不同的视角,便会有不同的思路,结果也截然不同。改变也是如此,一个人要真正的改变,顺序应该是「为什么改变」-「如何改变」-「改变什么」,由内而外,方能恒久。

中国屈辱的近现代史,缘于封建统治者不思进取。时势变化,没有适时对经营策略做出相应改变的企业,陷入了困境。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改变」,不改变就会与世界脱轨。 国家、企业如此,人亦如是。一旦在某个状态中停滞不前,就退化衰老了,如果一直一成不变,终有一天会因为落后而被淘汰。

不得不承认,我们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人际关系、职场晋升、婚姻家庭中,只要放弃了成长,就会因差距拉大而形成隔阂阻碍。积极拥抱改变,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世间的悲怆和无奈,无论大小,本质上均是失去改变的能力。 适者生存,“不适者”只能被改变。

然而生命百年,不过一炬,仅仅为了生存的人生又是多么乏味和无趣啊。人生于世,还有更重要的事值得我们去努力。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当你察觉到自己应该做出改变,哪怕是让自己的生命稍微有意义一点,你就离「为什么改变」的答案更近一步了。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可以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也可以是为了家人的幸福,亦或是为了变得健壮打动爱慕的女神。当你为自己的改变找寻到一个义无反顾的理由,就像是在自己内心安装了一台强劲的发动机,从此改变的动力持续而且有力。届时,即使你不知道「如何改变」,你也会因为强烈的渴求,耐心的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改变应当遵循秉性。

曾认识一人,他父亲因抽烟过多得肺癌而死,但他依旧肆无忌惮地抽烟,难道他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他知道,但他就觉得「吸烟而得肺癌」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他身上,这就是秉性。

不管心理上多么不想刷牙,我们都会刷了牙再出门。我们并不会觉得一天刷牙对牙齿的健康有多大益处,更多是为了清新的口气、不影响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也是秉性。

顺势而为,就会事半功倍。秉性虽然固执,但也有弱点,我们可以利用诸如自尊、骄傲等弱点督促自己改变。

许多改变在短期内难以见成效。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放弃改变的人不是不知道改变的好处,而是因为忍受不了改变的痛苦。

面对痛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痛苦细分变小。大改变对应大痛苦,小改变对应小痛苦。每天背300个英语单词超出能力范围,就尝试每天背30个单词,将步子迈小一点,不要企求一步登天,先走一小段路,建立一些信心,对接下来的路才不那么恐惧。

不要恐慌改变,更不要惧怕痛苦。痛苦会有一段时间,但绝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一开始背英语单词,想死的心都有,一段时间后体味到收获的快乐,就不觉得难受了。

跑步两年,真正痛苦就最初那几个月,后面的时间都是习惯。挨过最难熬的那段时光,就是源源不断的收益。从长远看,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我们既要看到暂时的痛苦,也要看到长远的收益。将时间拉长一点,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有一则关于爱的英语很是感人,love me little,love me long,爱在细小,爱在长久。 改变也是一样的,始于细小,成于长久。

人的许多痛苦,来源于不能正视 客观事实 主观愿望 的出入,用一种不切实际的妄念去苛求现实。比如将自己的情绪与周围的人和事绑在一起,将自己的长相与气质等同起来,将经济状况不好归咎于自己不是富二代。

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是一句滥俗的话,但却是被大多数人漠视的真理。

周围的人和事让自己感觉糟糕,但可以通过提升自我涵养,学会包容和谅解;长相不好,可以通过锻炼让身材更健美性感,通过阅读让内心更充盈;不是富二代,可以从现在就改变自己,努力成为富一代。

人只有知道自己能力的局限,才会显得谦卑,知其短,才能成就所长。人只有将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才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才不会辜负一生短暂的光阴。

无论处于何种条件,每个人的一生都拥有无数的可能性。至少一开始,我们都拥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做出一些或大或小的改变。有些人放弃了这种主动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供选择的越来越少,能改变的事情越来越有限。到最后没得选,就只有被残酷的现实推着走了。 一个从来不变的人,最终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改变就像小时候爸妈让我们做家务,我们贪玩,会不自觉地反抗,结果挨了一顿打之后还是将事情做了。既然无法逃脱终须面对,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去做呢,还有糖果奖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