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梁惠王篇 原文及翻译! 急!!!!

如题所述

寡人章

  梁惠王曰:“寡人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④,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⑤:填然⑥鼓之,兵刃既接⑦,弃甲曳兵而走⑧,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⑨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⑩,谷不可胜食{11}也;数罟不入洿池{12},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13}以时入山林{14},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15}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16},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1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18},勿夺其时{19},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20},申之以孝悌之义{21},颁白者{22}不负戴{23}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24}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25},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28}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29},斯天下之民至焉。”

  [今注]

  ①寡人:寡德之人也,是人君自谦之词。

  ②尽心焉耳矣:“尽心”,犹言尽力。“焉耳矣”,是词终连用助词。有加强语义。谓于救荒之事已竭尽一己之力。按焦循《正义》:“焉耳当作焉尔。礼记三年问云: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隐公二年公传云:托始焉尔。何休注云:焉尔犹于是也。然则此言尽心焉尔者犹云尽心于是矣。”

  ③河内河东:皆魏地。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旧时通称河内。魏国的河东地,当今山西省西南部。

  ④加少加多:“加少”,是减少。“加多”,是增多。

  ⑤请以战喻:“喻”,本作谕,譬也。即比譬义。言请用战争为比譬。

  ⑥填然:“填”,音田。鼓音。“填然”,犹今之口语冬地。古时战争,击鼓则兵进,鸣金则兵退。

  ⑦兵刃既接:“兵”,械器。“刃”,刀。此句形容两军交锋状。

  ⑧弃甲曳兵而走:“甲”,是盔甲。“曳”,拖也。“走”,败逃也。此句形容败退情形。

  ⑨直:特也,但也。又直、特,古同声。

  ⑩不违农时:“{11}不可胜食:“胜”,读升,尽也。“不可胜食”,犹言食之不尽。下文“不可胜用”,即用之不竭。

  {12}数罟不入洿池:“数”,读促。“罟”,读古。“数罟”,细密网也。“洿”,音乌。“洿池”,深池也。

  {13}斧斤:“斤”,斫木斧也。古以刃直称斧,刃横称斤。

  {14}以时入山林:《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即以时也。依照一定之时日。

  {15}养生丧死而无憾:“养生”,是为生者得以谋生。“丧死”,是为死者得以安葬。“憾”,恨也。

  {16}五亩之宅:据赵注:此为一夫所授,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谷,乃于墙下种桑,以供蚕事。古代庶民皆衣帛。《周礼》云:“庶民不蚕者不帛。”可知老者不能衣帛。此言五十衣帛,含有养老意。

  {17}无失其时:“时”,诸牲畜孵化及之生育之时。“无失时”,言孕字不失时也。“字”,乳也。《说文》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18}百亩之田:亦一夫所授。考古代井田:一夫一妇,耕耨百亩。

  {19}勿夺其时:言不可以徭役夺其农时也。

  {20}谨庠序之教:“谨”,敬也。有不苟义。今言“加强”。殷曰序,周曰庠,皆乡学之名。

  {21}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也。有“再三”及“反复叮咛”之义。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悌”通弟,顺也。“义”,作义理解。

  {22}颁白者:“颁”,同斑。老人头半白半黑者。

  {23}负戴:以背任物曰负,以首任物曰戴。

  {24}黎民:指百姓。

  {25}然而不王者:“然而”,是词之承上而转意。王引之云“犹言如是而”也。“王”读旺,往也。人民归往之也。人民为何归往,归依仁也。

  {26}检:敛也。有节制收聚意。

  {2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莩”通殍,饿死之称。“发”,发放也。发放仓廪以赈贷百姓。含有平粜救荒意。

  {28}岁:凶年。

  {29}王无罪岁:“无”,有勿义。言王勿要诿罪于年岁歉收。

  [今译]

  梁惠王说:“寡人对于国事,可算是竭尽心力了!河内遇着荒年,就将那少壮的百姓迁到河东去就食;又将河东的米粟,分运到河内来赈济。河东遇着荒年,也是这样做。看邻国的政事,没有像寡人这样的用心,但是邻国的百姓,未见减少,我国的百姓,未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答道:“王向来喜欢战争,现在就用战争来做个比喻。咚咚的鼓声响着,两军的刀剑已经交锋,那打败的,弃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就止住,有的逃了五十步就止住。这逃五十步的取笑那逃一百步的,说他胆子小,王以为怎样?”惠王说:“不可以的。只不过逃到一百步罢了,也同是一样的逃走啊!”孟子说:“若是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必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要想百姓增多,只要不耽误百姓耕种的时候,五谷自然吃不完了。细密的网罟,不要放进深水池内,鱼鳖自然吃不完了。斧斤必按照时令,才往山林里去斫伐,材木自然用不尽了。五谷和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是教百姓在养生送死方面都没悔恨,能教百姓养生送死都没悔恨,这就是王道的开始啊!使人人有五亩的住宅,宅旁的空地栽种桑树,这种桑树养蚕,五十岁的老人,就可穿绸帛了。饲养鸡犬狗彘,不要失误它们孕育生长的时期,七十岁的老人,平时就可有肉吃了。每家分配百亩的田地,不要剥夺他们耕种的时候,数口的人家,就不会受饿了。然后加强办理各级的教育,并且反复叮咛他们孝亲敬长之道,那花白的老人,就不致负戴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老人,穿绸食肉,壮年的人不会受冻受饿,像这样,百姓不归往他,是从来没有的事。现在狗彘反吃人所吃的东西,还不知道节制;路旁有饿死的人,还不知道发放仓谷来救济;百姓饿死了,还说:‘不是我的罪,是年岁荒旱。’这和用刀把人杀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那兵器。’又有什么不同呢?王别委罪于年岁荒旱,那么,天下的百姓,自然皆来归顺了。”违”,背也。“农时”,指春耕夏耘秋收之时。

(一)梁惠章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③,亦将有以利吾国④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⑤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⑥曰何以利吾家⑦,士庶人⑧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⑨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⑩,弑{11}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1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13}!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今注]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惠,是谥号。本都安邑(今山西解县,夏禹故都),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②叟:长老之称。

  ③不远千里而来:言不以千里之长途为远而来也。

  ④利吾国:王充《论衡》云:“夫利有二,有财货之利,有安吉之利。”《易·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安吉之利,即“义之和”,公利也。财货之利,则私利也。今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是问富国强兵之术,乃私利也。故孟子辟之。朱注:“此言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⑤仁义:“仁”,是爱心。“义”,是正义。盖蕴之于内曰仁,发之于外曰义。“仁义”二字,是儒家以“德治天下”之主要思想。

  ⑥大夫:官称。三代官制,分卿、大夫、士三级。天子诸侯皆置之。

  ⑦家:此非家庭之家,乃卿大夫在其采邑内所设之机构。《左氏传·桓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言诸侯受封于天子而有国,卿、大夫食采于诸侯而有家。

  ⑧士庶人:“士”,读书人。“庶人”,百姓。“庶”,众也。

  ⑨交征:朱注:“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

  ⑩万乘之国:朱注:“乘,车数也。万乘之国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按万乘,本非诸侯之号,但以梁齐等国,时皆侵地广大,僭号称王,故曰“万乘”。

  {11}弑:下杀上卑杀尊也。

  {12}餍:满足也。

  {1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朱注:“遗,犹弃也。后,不急也。言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

  [今译]

  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你不怕千里遥远的路程来到这里,也将有什么富强方法,对于我国家有利吧?”孟子答道:“王何必说利呢?我看只有仁义就可以了。王如果说:‘怎样可以利我的国?’大夫必然要说:‘怎样可以利我的家?’士人和百姓也都要说:‘怎样可以利我的身?’到了这个时候,上要取下的利,下要取上的利,那国家就危险了。万乘的国家,有杀他的国君,必定是千乘的公卿;千乘的国家,有杀他的国君,必定是百乘的大夫。依照先王所定的成法:‘在万乘中取得了千乘,在千乘中取得了百乘’,这样,不能不算多了。如果人人轻义重利,那是不完全篡夺过来,绝对不会满足的。可是,没有重视仁爱的,还要抛弃他的父母,没有重视义理的,还要不急事他的君上,请王只要谈谈仁义就可以,何必要说利呢?”
[章旨]

  此章阐明治国之要道,当以仁义(蕴之于内曰仁,发之于外曰义)为依归。而为孟子建立儒家政治学说之张本。然亦实自孔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旨来。

  又按孟子主民贵,故力谋人民乐利,他对义利二字,辨得极清楚,所以对各国诸侯绝不谈利,只言仁义。孟子所反对的利,只是自私自利的利,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全民享受最大的乐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