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的原文和翻译

如题所述

孟子梁惠王上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白话译文: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
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孟子谒见了梁襄王,退出来后,对人说:“在远处看,他不像个国君,走到跟前也看不出他的威严。他突然发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道:‘天下统一了就会安定。’(他问:)‘谁能使天下统一?’我答道:‘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使天下统一。’(他又问:)‘谁会归顺服从他呢?’我回答道:‘天下的人没有不归顺服从的。大王了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遇到天旱,禾苗就枯蔫了。
(假如这时候)天上忽然涌起乌云,降下大雨来,那么禾苗就又能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了。果真这样,谁又能阻止它生长呢?当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好杀人的。
如果有不好杀人的,天下的老百姓必然都会伸长了脖子期望着他了。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梁惠王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6

孟子梁惠王上的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出自《孟子》,作者孟子。《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永少颈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辨遥芝说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孟子》介绍

、儒家的经典著作,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2021年已经推出。

第2个回答  2023-07-28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孟子》中有一篇名为《梁惠王上》的章节,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和教导。以下是《梁惠王上》的原文以及一个简要的翻译:
原文:临川羡称孟子曰:"士犹尚齐,而况王乎!" 孟子对曰:"性命者,所贵乎尧舜者也。尧舜得之,虽尝有穷也,终三十载。若由也则十之五。十之五,则足以度国家矣。夫纣,尧舜之所以一卷而弃之者也。" 梁惠王曰:"是亦天乎?" 孟子曰:"天也不言而信,人也多矣。" 梁惠王曰:"能忍之乎?" 孟子曰:"不能。女何以忍之?"
翻译:临川羡称赞孟子说:“士人都尊敬孟子,更何况是王!” 孟子回答说:“以人的性命来看,我们所尊崇的是尧和舜。尧和舜保全了人们的性命,虽然常常遇到困境,但作为统治者,最多只有三十年。如果是像由(指纣王)那样的君主,只有十分之五的时间可以用于治理国家,这已经足够了。而纣王,正是尧和舜放弃的对象。” 梁惠王问道:“这是天意吗?” 孟子回答说:“天不言而信,但人的话却很多。” 梁惠王问道:“你能忍受吗?” 孟子回答说:“我不能。您又怎么能忍受呢?”
这段对话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交流,其中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天命和人道的观点。他提到尧和舜作为贤明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保护人民的性命,尽管面临困境,但任期最多只有三十年。相比之下,纣王则是被尧和舜放弃的统治者,只有很少的时间可用于治理国家。
梁惠王问孟子这是否是上天的意愿,孟子回答说,天不言而信,而人却常常言而不信。梁惠王又询问是否能忍受如此情况,孟子坦言自己无法忍受,提问梁惠王又如何能忍受。
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对于政治道德和人治的思考,强调了尧舜治理理想与弃暴纣王的对比。同时,也凸显了孟子对于人性善恶和君主责任的看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