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条件下的物理课应该怎么上?

新课改条件下的物理课应该怎么上?做学案,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重点讲解?那么一节课应该的时间应该怎么安排?我们这里实行是实行课改的第一年,马上要按照新课改要求赛课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操作。。。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一下,主要是学案内容,课堂流程和时间安排。。谢谢了。

新课改么,知道新课改的要求有哪些,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这是上课要注意的,要兼顾每一个学生,不能偏袒成绩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己讨论,可以分组讨论,然后让大家分享讨论的结果,可以不追求结果的统一,只要大家言之有理即可,最后老师只是做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还有,评价一节好课程的标准有哪些:(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机构合理(有计划,有组织,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可以适当用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问题
(5)还要注意语言艺术,结合肢体语言,比喻说明等
(6)板书有序,看起来结构紧凑合理,高度的概括性
(7)态度从容自如,作为老师,拿出气场来就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0
自学设疑
一明确目标 自学指导
方式一:教师以口头或简单板书形式展示三维目标或学习要点,作为学生的自学指导,例(略):
方式二:由学案来导学,即:课前,通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编制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导学案中把本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条理清晰地把学习任务展现给学生,把重难点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分析整理,自主解决。导学案可以课前印发学生,也可以板书。例:
1、浮力的基本概念
⑴定义
2、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
(2)公式表示: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     有关。
二合作探究 自主释疑
方式一:学生根据三维目标、重难点等学习任务,进行先自学,后小组内探讨式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一边自主学习一边合作交流,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知识。
方式二: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尽力解决导学案中的大部分学习任务,对于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再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使这些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交流中有个体的思维展示、有倾听、有讨论、有互动学习。
三学后反思 设疑提问
自学和小组内合作学习结束后,学生反思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和遇到的问题与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反馈给发言的小组代表,整理问题,准备发言。
二、互动交流
一问题展示 自主体验
在自主学习、组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说出本小组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与及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 互动释疑
其它小组对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和解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那些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内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另外,在预习课上或课后,学生根据导学案,基本完成笔记的整理。
自学设疑,互动交流,是“预习课”上的两个环节,充分的预习准备是展示课成功的前提和保证,预习准备好,才能进入展示环节。要在展示课上收到较好的效果,必须认真做好预习指导。
另外在本环节中,要求通过自学,每一小组必须设计1—2个小实验,在自习课上完成实验报告的完整设计,并提前告知教师所需准备的实验器材,同时要在展示课前提前实验,展示课上每一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有实验操作员、数据记录员、讲解员等),提前向课任教师提交实验器材准备单,并设计好完整的实验报告册,同时要在展示课前提前板书实验课题和数据记录表等。
三、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是“展示课”教学内容,是以主持人为主导,以小组为单位,对预习课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一是展示学到的知识,二是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
一学生主持 问题解答
主持人依据导学案或预习指导,利用教学的主干问题组织教学,把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请同学以齐声共答、个别回答、举手抢答方式展示,由潜力生展示,中生、优生作点评、补充。
主持人一: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的竖直向上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一切的液体或气体 F浮=G-F
4、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里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5、公式表示:F浮 = G排 = m液g =ρ液gV排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二成果展示 教师点评
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主持人一所主持的“问题解答”都是学生直接从书本上学到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正确吗?规律科学吗?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真正掌握了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接下来,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回归到认知的正确途径上来。学生展示,教师引导、鼓励、点评。并关注到各个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初三物理14.5浮力为例,在这一环节中具体操作如下:)
主持人二: 
任务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方案一:甜蜜回忆 小学课文《皮球浮上来了》等
方案二:众人献计 怎样拿到量筒里的乒乓球?
方案三:学生到黑板分别写出“我的疑问”“我想知道……”
任务2、实验感受什么是浮力?
同学已认真预习过了,那么请各组通过实验感受什么是浮力?并由你们的讲解员汇报成果。
小组参考实验1:浮力是个向上的力
依据:水中按下的乒乓球放开手后会浮上来(图1)。
小组参考实验2:浮力是向上的力
依据:用弹簧秤吊着的钩码在水中时比在空气中时的示数小(图2)。
主持人三
任务1.演示实验:我设计了一实验,请大家观看(图3)。
实验过程:
①将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如(a)实验所示,读出测力计示数1即物重G;
②用手向上托物体,如(b)实验所示,读出测力计示数2,求手对物体向上的托力F托;
③将物体浸入水中,如(c)实验所示,读出测力计示数3,求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将(c)实验与(a)、(b)实验对照,说明水对物体也有向上托力,即浮力。
教师留意:图3的受力分析,利用图1、2、3进一步构建类比思想和建立受力分析的物理思想。
主持人小结:我学到了…[教材P97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任务2、织各小组用不同的装置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昨天同学们已经认真预习过,现在的舞台就是大家的!请各组尽情展示自己思考的问题,设计的实验,并由你们的讲解员汇报成果,形成整体结论。
小组参考实验3: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我们组进行了造船比赛(图4):分别用三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造出三艘小船放入水中;然后把型号相同的玻璃珠依次放入小船中,看谁的小船承载的玻璃珠最多?结果是:船的外形越大,能承载的玻璃珠越多,因而我们组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形状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们组还设计了一个实验(图5)。
实验过程:
①将一块橡皮泥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读出测力计示数1即物重G;
②将橡皮泥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2,算出浮力F浮1
③将橡皮泥提出,将其捏成实心椭圆形,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3,算出浮力F浮2
④将橡皮泥提出,将其捏成实心任意形,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4,算出浮力F浮3
实验结论:浮力F浮1=F浮2=F浮3 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小组参考实验4: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我们组在水桶中装满水,往下按空饮料罐水会溢出(图6)。空饮料罐被按得越深,往下按的力越大,则受到的浮力越大,溢出的水越多,这个实验现象启示我们,浮力的大小可能跟饮料罐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们组还设计了一个实验(图7)。
实验过程:
①将三个相同的钩码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读出测力计示数1即物重G;
②将三个钩码的下端一个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2,算出浮力F浮1
③将三个钩码的下端两个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3,算出浮力F浮2
④将三个钩码都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 4,算出浮力F浮3
实验结论:
浮力F浮1≠F浮2≠F浮3
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
小组参考实验5: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入 液体的深度有关?
我们组根据4组的按空饮料罐实验,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们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图8)。
实验过程:
①将个大钩码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读出测力计示数1即物重G;
②依次将钩码下端按图8所示浸入水中不同深度,分别读出测力计示数,并计算浮力F浮
实验结论:
①F浮1<F浮2<F浮3 说明:物体浸没液体前,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中深度有关,浸入的深度越深,浮力越大。
②F浮4=F浮5=F浮6说明:物体完全浸入液体之后,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教师留意:
①小组参考实验4中学生使用的钩码个数应在3个及以上,这样,不仅能得出上述结论,也可进一步得出:F浮与V排的正比关系。
②讲解员、主持人是否对小组参考实验4、5的结果进行分析,对V排、h浸的不同表述加以统一,如若没有,应及时点拨。利用这两个迁移探究,加深学生对F浮与V排的正确理解,特别是“浸没”、“浸入”时V排的含义。
[生]我们游完泳向岸边走时,脚底的感觉会不同,我想:是不是与这个因素有关?
[师]对啦!哪位同学能帮忙分析一下?
小组参考实验6: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我们组是根据八年级物理科学之旅中的实验: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会下沉,再向水中放入适量的食盐,看到鸡蛋会慢慢上浮(图9)。说明鸡蛋浸没在清水和盐水中受到的浮力不同,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由此,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实验(图10)。
实验过程:
①将一个石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读出测力计示数1即物重G;
②将这个钩码完全浸入烧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F1,算出浮力F浮1
③再将这个钩码完全浸入另一个烧杯的盐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F2,算出浮力F浮2

实验结论:浮力F浮1≠F浮2 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最后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形状 、浸入的深度等均无关。
主持人四
任务1、组织学生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实验:用溢水杯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课本P95的探究实验(图11)。
①先用弹簧秤测出小桶的重G桶,把小桶放在溢水杯旁边。
②用弹簧秤测出小石块的重G石。
③将石块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即石块在水中的重),则石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G石-F。
④用弹簧秤测出装有溢出水小桶总重G总,算出溢出水重力即排开的水重力 G排=G总-G桶。

                 
实验结论:F浮 =G排 (浸入液体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任务2、小组参考实验7: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G排吗?
昨天的自习课我们上网了解了“阿基米德的故事“,受此启发,我们组设计一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所排开液体受到重力关系(图12)。
实验过程:
①将一个钩码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端,读出测力计示数1即物重G
②将这个钩码完全浸入烧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F;算出浮力F浮
③在一个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刻度V1;
④将这钩码浸没量筒水中,记下水面刻度V2 ,排开水的重力G排 = m液g =ρ液gV排=ρ液g(V2- V1)
G/N F/N V1/cm3 V2/cm3 F浮/N V排/cm3 G排/N

实验结论:
F浮 =G排 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相等。
教师留意:本环节要突破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建立,注意讲解员的分析是否清楚?如若讲解员没讲清,主持人是否加以说明,若没有教师就应及时点拨。
说明:
①不按教材直接测量G排,而测出V排,引出公式推导:F浮 =G排 = m液g =ρ液gV
②用实验探究加深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明确影响浮力大小两因素:ρ液、V排。
三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
主持人五:
任务1:主板书(知识网络图)
 

任务2:课堂互评
“我要向××学习” “今天××获得了成功” “今天×× 最给力”
作业 各小组根据本组的课堂探究实验,结合实际自编或自选一题实验探究题。
主持人六:我们一起设计并进行了这么多的探究实验,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不仅学到许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大家真是太棒了!希望大家继续给力课堂。现在,有请主考官。
任务1:主考官[小结:我学到了……]
任务2:[练习:教材P97动手动脑学物理4、6]
[课后检测]
1、某人将质量为300g金属轻轻放入盛满水容器中,溢出80g水,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
2、一块金属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逐渐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__ ___,当全部浸没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 ___ 。
3、边长为10 cm的正方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N;浸没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 N(煤油密度是0.8×103 kg/ m3)
4、大家都知道“死海不死”的奇特,现在可以说出原因了吗?原因: 。
5、铁块重7.02N,当它们浸没在水中时,受多大的浮力?如果将它们压扁,受到的浮力又如何?
四、迁移反馈
相当于反馈课内容,以主持人为主导,以小组为单位,对展示课上的学习成果进行迁移应用后的成果进行展示,主要展示一些例题、练习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例,以巩固和扩大学习的成果。
一习题展示 迁移应用
教师根据学生在展示课上的表现,已掌握的知识,存在的问题,精选部分例题,由科代表分给不同的学生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不同梯度的例题,使其跳一跳也能摘到苹果,)或者历经展示课之后,由学生自己选择部分例题,学懂以后,经科代表审核同意,即可在反馈课上进行展示。
二教师点评 查缺补漏
教师点评穿插在学生或主持人展示的每一道例题中,或者等全部主持人讲完后进行总结性点评,点评主要以激励为主。也可以中生和后进生展示例题,中生和优生点评,点评不到位的由教师来补充,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反馈课上表现,认真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和总结性发言。
三课后反思 拓展应用
教师和学生在反馈课结束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之后学生作一定的拓展习题训练,教师反思改进课堂教学的思路。
第2个回答  2011-10-10
一、自学设疑
一明确目标 自学指导
方式一:教师以口头或简单板书形式展示三维目标或学习要点,作为学生的自学指导,例(略):
方式二:由学案来导学,即:课前,通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编制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导学案中把本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条理清晰地把学习任务展现给学生,把重难点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分析整理,自主解决。导学案可以课前印发学生,也可以板书。例:
1、浮力的基本概念
⑴定义:   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   的力,这个力就叫浮力。
⑵方向:    ,施力物体:   
⑶称量法或弹簧秤二次测浮力法:     (公式)
2、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
(2)公式表示: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     有关。
二合作探究 自主释疑
方式一:学生根据三维目标、重难点等学习任务,进行先自学,后小组内探讨式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一边自主学习一边合作交流,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知识。
方式二: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尽力解决导学案中的大部分学习任务,对于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再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使这些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交流中有个体的思维展示、有倾听、有讨论、有互动学习。
三学后反思 设疑提问
自学和小组内合作学习结束后,学生反思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和遇到的问题与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反馈给发言的小组代表,整理问题,准备发言。
二、互动交流
一问题展示 自主体验
在自主学习、组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说出本小组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与及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 互动释疑
其它小组对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和解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那些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内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另外,在预习课上或课后,学生根据导学案,基本完成笔记的整理。
自学设疑,互动交流,是“预习课”上的两个环节,充分的预习准备是展示课成功的前提和保证,预习准备好,才能进入展示环节。要在展示课上收到较好的效果,必须认真做好预习指导。
另外在本环节中,要求通过自学,每一小组必须设计1—2个小实验,在自习课上完成实验报告的完整设计,并提前告知教师所需准备的实验器材,同时要在展示课前提前实验,展示课上每一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有实验操作员、数据记录员、讲解员等),提前向课任教师提交实验器材准备单,并设计好完整的实验报告册,同时要在展示课前提前板书实验课题和数据记录表等。
三、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是“展示课”教学内容,是以主持人为主导,以小组为单位,对预习课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一是展示学到的知识,二是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
一学生主持 问题解答
主持人依据导学案或预习指导,利用教学的主干问题组织教学,把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请同学以齐声共答、个别回答、举手抢答方式展示,由潜力生展示,中生、优生作点评、补充。
主持人一: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的竖直向上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一切的液体或气体 F浮=G-F
4、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里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5、公式表示:F浮 = G排 = m液g =ρ液gV排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二成果展示 教师点评
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主持人一所主持的“问题解答”都是学生直接从书本上学到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正确吗?规律科学吗?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真正掌握了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接下来,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回归到认知的正确途径上来。学生展示,教师引导、鼓励、点评。并关注到各个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初三物理14.5浮力为例,在这一环节中具体操作如下:)
主持人二: 
任务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方案一:甜蜜回忆 小学课文《皮球浮上来了》等
方案二:众人献计 怎样拿到量筒里的乒乓球?
方案三:学生到黑板分别写出“我的疑问”“我想知道……”
任务2、实验感受什么是浮力?
同学已认真预习过了,那么请各组通过实验感受什么是浮力?并由你们的讲解员汇报成果。
小组参考实验1:浮力是个向上的力
依据:水中按下的乒乓球放开手后会浮上来(图1)。
小组参考实验2:浮力是向上的力
依据:用弹簧秤吊着的钩码在水中时比在空气中时的示数小(图2)。
主持人三
任务1.演示实验:我设计了一实验,请大家观看(图3)。
实验过程:
①将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如(a)实验所示,读出测力计示数1即物重G;
②用手向上托物体,如(b)实验所示,读出测力计示数2,求手对物体向上的托力F托;
③将物体浸入水中,如(c)实验所示,读出测力计示数3,求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将(c)实验与(a)、(b)实验对照,说明水对物体也有向上托力,即浮力。
教师留意:图3的受力分析,利用图1、2、3进一步构建类比思想和建立受力分析的物理思想。
主持人小结:我学到了…[教材P97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任务2、织各小组用不同的装置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昨天同学们已经认真预习过,现在的舞台就是大家的!请各组尽情展示自己思考的问题,设计的实验,并由你们的讲解员汇报成果,形成整体结论。
小组参考实验3: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我们组进行了造船比赛(图4):分别用三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造出三艘小船放入水中;然后把型号相同的玻璃珠依次放入小船中,看谁的小船承载的玻璃珠最多?结果是:船的外形越大,能承载的玻璃珠越多,因而我们组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形状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们组还设计了一个实验(图5)。
实验过程:
①将一块橡皮泥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读出测力计示数1即物重G;
②将橡皮泥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2,算出浮力F浮1
③将橡皮泥提出,将其捏成实心椭圆形,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3,算出浮力F浮2
④将橡皮泥提出,将其捏成实心任意形,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4,算出浮力F浮3
实验结论:浮力F浮1=F浮2=F浮3 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小组参考实验4: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我们组在水桶中装满水,往下按空饮料罐水会溢出(图6)。空饮料罐被按得越深,往下按的力越大,则受到的浮力越大,溢出的水越多,这个实验现象启示我们,浮力的大小可能跟饮料罐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们组还设计了一个实验(图7)。
实验过程:
①将三个相同的钩码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读出测力计示数1即物重G;
②将三个钩码的下端一个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2,算出浮力F浮1
③将三个钩码的下端两个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3,算出浮力F浮2
④将三个钩码都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 4,算出浮力F浮3
实验结论:
浮力F浮1≠F浮2≠F浮3
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
小组参考实验5: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入 液体的深度有关?
我们组根据4组的按空饮料罐实验,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们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图8)。
实验过程:
①将个大钩码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读出测力计示数1即物重G;
②依次将钩码下端按图8所示浸入水中不同深度,分别读出测力计示数,并计算浮力F浮
实验结论:
①F浮1<F浮2<F浮3 说明:物体浸没液体前,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中深度有关,浸入的深度越深,浮力越大。
②F浮4=F浮5=F浮6说明:物体完全浸入液体之后,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教师留意:
①小组参考实验4中学生使用的钩码个数应在3个及以上,这样,不仅能得出上述结论,也可进一步得出:F浮与V排的正比关系。
②讲解员、主持人是否对小组参考实验4、5的结果进行分析,对V排、h浸的不同表述加以统一,如若没有,应及时点拨。利用这两个迁移探究,加深学生对F浮与V排的正确理解,特别是“浸没”、“浸入”时V排的含义。
[生]我们游完泳向岸边走时,脚底的感觉会不同,我想:是不是与这个因素有关?
[师]对啦!哪位同学能帮忙分析一下?
小组参考实验6: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我们组是根据八年级物理科学之旅中的实验: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会下沉,再向水中放入适量的食盐,看到鸡蛋会慢慢上浮(图9)。说明鸡蛋浸没在清水和盐水中受到的浮力不同,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由此,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实验(图10)。
实验过程:
①将一个石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读出测力计示数1即物重G;
②将这个钩码完全浸入烧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F1,算出浮力F浮1
③再将这个钩码完全浸入另一个烧杯的盐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F2,算出浮力F浮2

实验结论:浮力F浮1≠F浮2 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最后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形状 、浸入的深度等均无关。
主持人四
任务1、组织学生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实验:用溢水杯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课本P95的探究实验(图11)。
①先用弹簧秤测出小桶的重G桶,把小桶放在溢水杯旁边。
②用弹簧秤测出小石块的重G石。
③将石块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即石块在水中的重),则石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G石-F。
④用弹簧秤测出装有溢出水小桶总重G总,算出溢出水重力即排开的水重力 G排=G总-G桶。

                 
实验结论:F浮 =G排 (浸入液体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任务2、小组参考实验7: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G排吗?
昨天的自习课我们上网了解了“阿基米德的故事“,受此启发,我们组设计一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所排开液体受到重力关系(图12)。
实验过程:
①将一个钩码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端,读出测力计示数1即物重G
②将这个钩码完全浸入烧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F;算出浮力F浮
③在一个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刻度V1;
④将这钩码浸没量筒水中,记下水面刻度V2 ,排开水的重力G排 = m液g =ρ液gV排=ρ液g(V2- V1)
G/N F/N V1/cm3 V2/cm3 F浮/N V排/cm3 G排/N

实验结论:
F浮 =G排 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相等。
教师留意:本环节要突破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建立,注意讲解员的分析是否清楚?如若讲解员没讲清,主持人是否加以说明,若没有教师就应及时点拨。
说明:
①不按教材直接测量G排,而测出V排,引出公式推导:F浮 =G排 = m液g =ρ液gV
②用实验探究加深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明确影响浮力大小两因素:ρ液、V排。
三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
主持人五:
任务1:主板书(知识网络图)
 

任务2:课堂互评
“我要向××学习” “今天××获得了成功” “今天×× 最给力”
作业 各小组根据本组的课堂探究实验,结合实际自编或自选一题实验探究题。
主持人六:我们一起设计并进行了这么多的探究实验,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不仅学到许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大家真是太棒了!希望大家继续给力课堂。现在,有请主考官。
任务1:主考官[小结:我学到了……]
任务2:[练习:教材P97动手动脑学物理4、6]
[课后检测]
1、某人将质量为300g金属轻轻放入盛满水容器中,溢出80g水,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
2、一块金属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逐渐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__ ___,当全部浸没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 ___ 。
3、边长为10 cm的正方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N;浸没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 N(煤油密度是0.8×103 kg/ m3)
4、大家都知道“死海不死”的奇特,现在可以说出原因了吗?原因: 。
5、铁块重7.02N,当它们浸没在水中时,受多大的浮力?如果将它们压扁,受到的浮力又如何?
四、迁移反馈
相当于反馈课内容,以主持人为主导,以小组为单位,对展示课上的学习成果进行迁移应用后的成果进行展示,主要展示一些例题、练习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例,以巩固和扩大学习的成果。
一习题展示 迁移应用
教师根据学生在展示课上的表现,已掌握的知识,存在的问题,精选部分例题,由科代表分给不同的学生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不同梯度的例题,使其跳一跳也能摘到苹果,)或者历经展示课之后,由学生自己选择部分例题,学懂以后,经科代表审核同意,即可在反馈课上进行展示。
二教师点评 查缺补漏
教师点评穿插在学生或主持人展示的每一道例题中,或者等全部主持人讲完后进行总结性点评,点评主要以激励为主。也可以中生和后进生展示例题,中生和优生点评,点评不到位的由教师来补充,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反馈课上表现,认真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和总结性发言。
三课后反思 拓展应用
教师和学生在反馈课结束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之后学生作一定的拓展习题训练,教师反思改进课堂教学的思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