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题关于网络谣言怎么处理

如题所述

【背景】

网络谣言有极强的毒害性。海洛因、可卡因等侵害吸毒者健康。网络谣言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毒化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秩序。“艾滋女事件”、“人狗情未了”等案件虽已告破,可难以抚平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某领导包养众多情妇为其滥权”、“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开房被抓”虽已戳穿,却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新疆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碘盐能防核辐射”的谣言虽已远去,但造成的社会混乱仍让人心有余悸。网络谣言轻则伤害个人,重则影响稳定,可谓“毒性”无比。对此,每个网民都要有清醒认识。

【影响】

网络作为公共信息的“资源库”、网民情绪的“减压阀”,让公众感受自由交流表达的乐趣、带来信息共享的丰富体验的同时,竟然也成为一些人“网络制毒贩毒吸毒”的场所。怀有不可告人目的、肆意编造谣言,就是网络“制毒”;不负责任地转播转载,传播谣言就是网络“贩毒”;天真的、善良的网民受到谣言的蒙蔽后,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利用的“吸毒者”。而这些“吸毒者”一旦“毒瘾缠身”,很可能不自觉地参与“制毒贩毒”,从受害者转变为帮凶。如此发展下去,则“网无宁日”,后果不堪设想。

【措施】

网络的虚拟空间绝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必须以“亮剑”的精神,打出“组合拳”,斩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链”。一要坚决打击“制毒者”。“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制毒者”是“社会毒品”传播链的源头。对非法恶意的“制毒者”,对帖子(毒品)不能“一删了之”,要出重拳,通过司法、行政手段将其揪出,晒在阳光底下,让广大网友认清其真实面目,对触犯刑律的人严惩不怠,让“制毒者”不敢“越雷池”半步。比如,云南某总监传播谣言已属违法违纪,被撤职真是大快人心。二要警示“贩毒者”。没有“贩毒者”为虎作伥,网络谣言就无法传播。要加强监管,扎起厚实的网络“篱笆”,警醒不理性的网民、网站,对信息的链式传递“留个心眼”,多点理性质疑,培养独立思维能力,不当网络谣言传播的帮凶。三要教育“吸毒者”。“吸毒者”是受害者,没有“吸毒者”的参与,“社会毒品”也就失去“终端市场”。有关部门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甄别谣言,主动发声,告诉网民真相是什么,让谣言“见光死”。要以先进的网络文化引导网民,帮助他们自觉抵制网络谣言,远离“社会毒品”的危害。 

相信一系列“组合拳”的“齐给力”,让“社会毒品”链式传播分崩离析,让其“无处遁形”,网络一定会有蔚蓝清新的天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14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回答问题的条理性。
【答题要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呈井喷式增长,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6.32亿,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位。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网民可随时随地上网,发布和阅读各类信息。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言论变得更加自由,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一条信息在很短世界内就可传播至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网络言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和难以监管的特点让不法分子有了利用网络谣言制造恐慌、牟取利益的可趁之机,如2013年审理的“秦火火”案,就是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谣言牟取暴利的典型案例。
网络谣言是互联网的“毒瘤”,严重危害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社会的正常运作和每位公民的生活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对网络谣言,一方面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每位网民都要当一名合格的网民,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杜绝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形成统一协调的监管部门和长效监管体制。目前打击网络谣言主要依靠网信办和公安机关,近年来我国意识到了网络谣言的危害,并加大了打击网络谣言的力度,“秦火火”、“薛蛮子”等一批网络推手收到了法律的严惩,但相比网络蔓延的谣言,目前监管和打击的力度和广度还有不足,还需要有同一协调的监管部门和长效的监管体制。
第二,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我国现行有关互联网谣言的法规制定于2000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相关条文不够细化,相比发达国家互联网谣言的法规相比还有改进空间,推进法律法规的完善,细化不同犯罪情节的量刑,增加惩治力度,给犯罪分子形成足够的威慑。
第三,加强网络谣言危害、法规,以及分辨谣言的宣传。在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向网民宣传网络谣言对国家、社会、群众的危害,普及相关法规对造谣、传谣人员的惩罚力度,并讲授网络谣言的一些典型特征,帮助网民形成分辨谣言的能力。
第四,树立新闻媒体的权威形象。群众容易受到谣言的蛊惑,部分原因在于群众存在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感,认为媒体存在对新闻的选择性报道,掩盖部分事实的问题,对此,需要树立媒体权威形象,推进新闻的自由性,并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媒体报道的公正和客观性,打击黑心媒体,让每位群众感受到信息的自由和畅通。
第五,做一名合格的有负责感的网民。一位合格的网民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应该具备甄别能力,对谣言坚决不信,不传,对难以分辨的信息应该保留意见,不随意传播,多传播正能量信息,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贡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