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黑格尔和康德美学之异同

要写论文了,谢谢大家!

  康德黑格尔之争及其当代哲学文化意义
  近代以前,传统哲学只承认理性认识的知识性。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表述了一种新的见解:认识过程实际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个方面,且两者都具有知识性。关于理性认识的知识叫作逻辑学,关于感性认识的知识前人未有发现,也就无名可冠。鲍姆伽通借用拉丁语中Aesthetics为之命名,中文直译为感性学。鲍姆伽通相信,感性认识中最为完善的形态是包括艺术在内的审美。

  鲍姆伽通关于Aesthetics的理解只是他独特的哲学认识论观点,却成为德国古典哲学构造其庞大美学理论的直接楔机。众所周知,欧洲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以来,历史上出现的哲学大师几乎都谈论过美、审美或艺术问题,但却没有人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建构完整的美学理论,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才真正将美、审美或艺术问题组织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之视为哲学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Aesthetics才最终被确立为美学。这既是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将Aesthetics译为美学而不是感性学的根本原因。

  然而,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康德和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美学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存在着争论,而且他们的美学之争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价值。正是他们的美学之争才为近现代美学注入了强烈而深厚的生命力并对当代哲学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1、美学研究对象之争。鉴赏判断力是一种以单称方式对具体存在实施普遍判断的主体判断能力。康德立足鉴赏判断力,将鉴赏判断力能够实施判断的对象和实施鉴赏判断主体都视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换句话说,美学研究的对象极其广泛,关涉自然、社会、心灵。

  黑格尔相信世界的客观存在不是先验公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其认识活动中给予证实、确认。证实、确认世界的客观存在必有一个前提,即人必须要有认识世界的意识。正是在人的意识中,世界的客观存在才能逐渐被证实、确认。没有人的意识,世界的客观存在就无法证实,世界是否存在就不能为人确认。因此,黑格尔将人类的共同意识称之为绝对理念,并视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人类共同意识的绝对理念不以个人感知和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全人类的,与个人的审美爱好、感知不同,艺术的产生、发展是客观的,它必然地传达着人类普遍精神,所以艺术是绝对理念的一部分,属于人类心灵的展开。黑格尔坚持美学作为哲学的有机方面,只能研究作为绝对理念的艺术。

  康德黑格尔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昭示了他们对美学在各自哲学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也内蕴着他们给予美学的不同理论份量。

  2、美的本质之争。美的本质是最具哲学性质的美学基本问题。对美的本质的不同回答不仅表示出不同的美学观,而且显现出不同的美学方法论。康德用鉴赏判断力为美立法。他认为,美不是纯客观物质存在,也不是纯主观意识,美不能简单地用主客观统一来描述。美源自人的鉴赏判断力。鉴赏判断力既是人的物质生理能力,又是人的意识功能,它是主体的能力。鉴赏判断力对存在之物实施判断时,对象的形式便成为美,而实施判断的主体所获得的主观感受即为美感。黑格尔则视美为绝对理念的某种存在方式和发展过程,认为绝对理念的存在有感性、理性、感性与理性统一三种基本方式,其发展经历着正、反、合三个阶段。当绝对理念用感性来表现自身并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时,美就出现了。黑格尔明确给美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康德与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不同阐释,凸现了他们哲学思想的巨大差异。在康德那里,美源自于主体能力。人的主体能力符合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要,关涉人的目的性,关涉人的选择性。美源于鉴赏判断力,真源于知性力,善源于理性力,真、美、美三者相关却各自独立。这样美就成为人类主体多元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方式。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不受个人的意识支配,是客观的。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可见,黑格尔对美的把握具有巨大的历史主义性质。不过,也正是这种客观性、必然性和发展性使美在绝对理念中处于从属地位。绝对理念的本质是真,美是绝对理念的显现,美从属于真。对美的把握就是对真的认识。所以黑格尔从不谈论美感而只说对美的认识,美在黑格尔那里成为认识真的一个阶段。

  3、艺术生命力之争。对艺术的态度与对美的理解密切相关。康德将艺术诠释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意志创造活动。这就意味着艺术是不同于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一般审美活动的特殊文化活动,艺术关乎认识、实践、审美又完全独立。艺术以理性为本,以审美为属性,以想象为形态,以意志自由为目的,成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主体活动,并伴随着人类发展而发展。

  黑格尔则视美与艺术为同一,美的完善形态就是艺术。如此,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阶段。这个阶段特点是绝对理念尚不能以概念方式表达自己而只能借助感性的形式来显现。这样,形式在本质方面决定着理念的何种内容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被显现。可见,被艺术显现的绝对理念不是完善、全部的绝对理念。艺术只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低级阶段。所以,黑格尔断言:艺术最终要消亡,被宗教、哲学取代。

  康德黑格尔艺术生命力之争,直接表明了他们对艺术功能和价值的不同文化态度。显然,康德对艺术的态度更为当代人赞赏,亦更符合艺术的历史与现实。

  20世纪开始,当代哲学文化或明或暗地显露出康德主义对黑格尔主义的颠覆和黑格尔主义对康德主义的反颠覆。康德黑格尔对美学问题之争对当代哲学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康德黑格尔美学之争推进、加剧了当代哲学文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分野。人本主义哲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康德关注人的哲学视野、从主体出发的研究方法和试图解释现实人生存方式的哲学精神,并将这种哲学精神灌注于美学研究之中。当代人本主义哲学家们几乎都在自己的理论系统中构造了美学体系,从而在20世纪形成了庞大多样的非理性主义美学文化景观。而当代科学主义哲学文化则更多地受到黑格尔的启发,强调哲学的客观精神,追求普遍性与必然性,并将此种品格渗透于艺术研究之中,使科学主义艺术理论与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相互辉映,成为20世纪人类精神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二,当代美学、特别是文学艺术不断地影响着当代哲学的变化、发展。甚至可以说当代美学的许多重要学说和文学艺术意蕴已成为当代哲学文化的一部分。对此,康德黑格尔美学之争意义重大。康德从主体的立场出发,对美学艺术所进行的诠释影响了整个西方现代文学艺术。20世纪各种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不论流派、风格如何,究其理论底蕴皆与康德有关。而黑格尔的美学艺术理论通过别林斯基的宣传,早在19世纪末就对俄罗斯、东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伴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美学、文学艺术理论浸润着黑格尔的客观主义原理、普遍性原则以及对认识性的重视,显示出惊人的理论生命力并以某种意识形态方式进入哲学文化之中,成为其当代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德与黑格尔美学比较康德美学的核心内容是“美感”,即所谓审美判断力,而康德的审美判断也就是情感判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美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这一先验原理,并充分论述了真、善、美及其关系问题,力图以审美判断作为沟通认识与意志、自然与自由的桥梁。

  康德认为,美是不带利害观念,不凭借概念,无目的的,由事物的形式引起的自由的愉快,但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种不涉及任何概念内容的主观的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这是康德的一大贡献,因为他明确提出美是不同于真与善的“主体的愉快”,将美从真与善中区分出来;所谓主体的愉快就是一种不同于“知”与“意”的“情”,这个“情”又将真与善联结了起来,成了沟通两者的桥梁,从而使真善美真正地统一起来,开辟了独立的美学研究领域。

  康德不是从实际存在中或客观现实中来寻求和研究美学问题的,他从其哲学体系的需要出发,把“主观的合目的性”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是《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美学的核心。而正是在这一点,使其与黑格尔的“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纠结联系在一起,所谓二者的联系主要源于此,所谓区别或发展也就是基于这一点。黑格尔说,康德在研究人对现实的认识的时候,提出了许多范畴。“但照康德的说法,范畴却只是属于我们的,不是对象的性质,所以,他的哲学就是主观的唯心论。因为他认为自我或能知的主体,既供给认识的型式复供给认识的材料。认识的型式出于能思之我,认识的材料出于感觉之我”。(《小逻辑》) 这是对康德哲学的基本概括。从此出发,康德全面展开了他关于美学问题的研究:在情感领域中是否也可以建立一种独立的先验原则,对于快与不快的情感和人的判断力,是否也可以成为先天的综合判断,这种判断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康德那里,判断力是与逻辑判断的理解力和理性不同的,它是关于感情的一种认识能力,康德称为反省的判断,即审美的判断,而审美判断就是对于个别事物表示主观态度的情感上的判断。康德认为,通过审美判断这座桥梁,可以把现象界和物自体、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沟通起来。在这时候,康德运用了“目的”这一概念。他指出,自然界作为个别现象受必然规律的支配,是没有目的的,但把它作为整体,它就有目的了;同时,从主观认识方面而言,自然的形式符合人的主观认识的目的。这种符合目的,康德称为主观的目的性,也就是审美观。那么,康德审美观的内涵是什么呢? 康德认为,当外物的形式符合了主观认识的目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或快乐的情感,当这种情感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成为一种美感。康德著名的“主观的合目的性”,实质上就是指审美判断。因为在他看来,当快感上升为美感,这时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先天的综合判断;换言之,受必然律支配的、无目的的、不自由的自然,在审美判断中,由于其符合人的主观认识,因此它成了想象力飞驰的天地,具有了无限广阔的自由性。正因为这样,必然与自由、感性与理性得以沟通,并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这就是康德《判断力批判》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都是理念创造出来的。美作为这一过程的一个方面,也是理念创造出来的,因此,美的本质就是理念。但存在于哲学逻辑里的理念还只是具有普遍性,美的理念却不同,它应该是理念,但却具有定性和确定的形式,从而显现为具体的形象。当符合理念本质的理念,自己实现自己于具体的感性形象之中时,它就取得了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对形象而言“, 它本身在本质上正好显现这理念”,表现了理念的基本意蕴。在这里,虽然黑格尔强调的感性显现,仍然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并非具体的感性事物或具体的物质存在,但是,同时他指出:“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1 卷) ,从而要求艺术家不拘泥于物质的自然,强调感性形象是心灵经过现实的基础所创造出来的,这一认识表明,黑格尔力图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把理念与感性统一起来。正是这一点,把康德与黑格尔联结在一起,而又有所区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6
一、审美判断力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转向。康德之前的西方美
学有两个阵营,或坚信美是美感的根源,或强调美感决定美。康德借
助于先验综合方法提出了审美判断力是美和美感的共同本源的思想,
将对美和美感的理解定位于人的主体能力,实现了人本主义位移。而
这一美学思想的重大变化又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转向。这
表现为三个方面:(1)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纷纷通过批判黑格尔客观主
义、继承和光大康德的人本主义来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克罗齐、科
林伍德把康德做为自己的理论先驱,把主体情感、想象、直觉看成产
生美、美感的根源,从而建立了全力张扬现代主义艺术、在二十世纪
有着极大影响力的表现主义美学。胡塞尔、杜夫海纳则从康德的先验
方法论中得到了启示,开创了追寻本体之本、思维之思的研究美与美
感的现象学方法。而海德格尔则又将现象学方法和康德的先验方法再
度综合,建立了存在主义美学研究方法。在萨特、加缪、雅斯贝尔斯
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执二十世纪美学牛耳达40年之久的存在主
义美学思潮。(2)康德影响下的二十世纪美学人本主义的一个整体性
倾向是非理性主义。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是一次脱胎于
康德而又不同于康德的人本主义位移。康德将美与美感的根源视为审
美判断力,判断力的外化是可经验的现象,其本质则是人的自由。自
由不可为感知所把握,这正是美作为一种自由形式的超越性之所在。
二十世纪人本主义美学却力图洞达、诠释这不可感知的美之本体,因
而只能从意志、直觉、潜意识、存在之在等方面把握美之本体,构成
了美学非理性主义性质。非理性主义实际表现出二十世纪西方人本主
义美学对美与美感的独特见解,对美与人的现实关系煞费苦心的关怀,
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3)与人本主义美学正面发掘、拓展
康德的美学思想不同,二十世纪西方分析美学的立场则是康德在分析
美与美感关系时使用的先验分析方法在语义分析方向上的反面延伸。
分析美学认为,美与美感如果有存在意义的话,那么美与美感应是自
足的实体。事实上,美与美感都不是实体,因而它们也就不具存在意
义,美与美感不过是形而上的虚构。分析美学之父维特根斯坦坚持
“意义即用法”的基本信念,认为审美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
的复杂的动态活动,整个活动又都由主体的审美能力来决定。由于主
体的审美能力不同,具体的美与美感并无统一性而只有相似性,就像
各种游戏之间无一致性而只有相似性一样。可见,分析美学把康德的
先验分析方法在语义分析方向上用到了极致,彻底否定了美与美感的
关系。尽管这未免过于极端,却为艺术成为当代美学的主角,为美学
日常化、艺术化扫除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许多障碍。

二、审美过程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唯美化倾向。康德认为审美
判断力现实外化为审美过程。审美过程既无功利又无概念,只拥有无
目的合目的性,并且在审美过程中美与美感互相对应,共生共存。受
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出现了明显的唯美化倾向。
唯美化倾向在表现主义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表现主义美学认为,
艺术不是功利活动。真正的直觉和表现决不追求感性快乐和效用目的。
艺术不是道德活动,直觉与主体实践活动无关。由此可见,表现主义
完全继承了康德对审美过程的诠释,只不过把这个理论搬置于文艺理
论中,用来解释艺术问题。表现主义对艺术的康德式阐释,为艺术的
独立性、自足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现代艺术是在表
现主义指导、关怀和鼓励下发展起来的。艺术中的表现主义、未来主
义、立体主义、行动主义等流派都可视为在不同层面和角度,用不同
的方式对表现主义这一美学观点的阐释和确证。在这个意义上,康德
给现代主义艺术带来了最初的理论火种。

三、关注艺术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重构。康德从人的自由和审
美判断力出发对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艺术定位于人的自由和对
审美能力的确认。可以说,第一个使艺术成为美学的基本理论方向和
研究领域的人是康德。这一做法在影响了黑格尔、马克思之后,又几
乎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从形而上走向形
而下的一个特征就是高度关注现实的艺术问题。许多当代有影响的美
学思想都将艺术研究做为建立理论体系的大陆地。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自然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围绕着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对艺
术进行研究,在直觉、想象、情感、快乐等概念范畴的建构下建立了
各自的理论体系。精神分析美学、人类学美学则通过对艺术动机的解
析建立了具有艺术心理学、艺术史学性质的理论框架。形式主义美学、
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解构主义美学在对艺术的意义构成研究中
完成了理论建设。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更多地关注艺术的功能,把昭示艺术的社会价值视为美学理论建设的
核心。阐释学美学、接受美学等则在为世人提供解读艺术作品价值的
方法中树立了自己的理论权威。总之,由于康德批判性阐释了艺术,
使艺术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中心,美从此走向了日常化、艺术化、
现实化、经验化,美学与艺术一起共同成为当代人类人文精神不可缺
少的支柱。

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辩证法者,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市。黑格尔大学毕业后在瑞士和法兰克福担任多年家庭教师,1801年任耶拿大学讲师,此期间曾与别人合办过《哲学评论》杂志。曾任报馆编辑、纽伦堡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教授,1818年被聘请到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和校长。黑格尔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死后出版的有《历史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美学》。他的美学理论主要见于《美学》,这是他在海德堡大学和伯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是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建立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基础上的,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核心是理念发展一切。具体分为三大部门:一是逻辑学,二是自然哲学,三是精神哲学。他把美学、历史、宗教、法律都归入了精神哲学。这就是他的美学在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他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如果说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那么,黑格尔便是这一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将辩证法全面地运用到美学中去,但他的辩证法仅限于精神辩证法,而不是自然辩证法。他说自己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为了科学地认识艺术是什么”。他认为,绝对精神(即理念)在艺术中以直观形式认识自己,在宗教中以表象形式认识自己,在哲学中以概念形式认识自己。他的《美学》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学原理,二是艺术发展史,三是艺术种类。他使美学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历史科学。

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就是绝对精神,就是概念,他又称作“神”、“普遍力量”、“意蕴”,实际上就是指艺术的思想内容。理念是无限的,艺术形象是有限的,艺术就是在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显现出无限的普遍真理,达到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和谐统一。他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内容灌注生气,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自己的对立面(作品),又从对立面中认识自己。他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自然与理想的结合。“自然”是指社会现实,“理想”是指形象体现的思想。由此他提出,如果先有理想,再找自然体现理想,谓之理想主义;如果从自然中看出某种理想,从自然中产生理想,谓之现实主义。他要求将平凡的题材变成不平凡的题材。要求塑造典型性格,在“这一个”中表现普遍意义,达到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他认为决定性格的有三个因素:一是“一般的世界情况”,即社会背景;二是“情境”,即具体环境;三是“激情”,即人物的理想、态度和感情。性格是在情境与激情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和表现的,要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使性格具有丰富性、鲜明性、一贯性这三个特征。对艺术家,他要求具备想象、天才和灵感,要有独特风格和独创性。

他把艺术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最古的是象征艺术,用符号象征理念,它是“物质因素超过了精神因素”,其次是古典艺术,如古希腊的雕刻、神像,达到了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的统一;第三阶段是浪漫艺术,这是指西方的近代艺术,不等同于浪漫主义,它是精神因素超过了物质因素。认为浪漫主义发展到极端地追求理想、激情,就会毁灭,最后艺术就要让位于哲学,人类就没有艺术了。他认为艺术发展是精神与物质斗争的结果。

他还根据显现理念功能的不同,区别了艺术的种类。认为建筑是最低级艺术,代表了象征艺术;雕刻比建筑进了一步,代表了古典艺术;绘画、音乐和诗是高级艺术,代表了浪漫艺术。他认为诗是最高级艺术,诗才是真正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说的诗是指诗、小说、散文,称“美文学”。与“美文学”对立的是“硬文学”,包括科学、哲学、历史,他称为散文。他从认识方法、思维形式、语言使用三方面区别了诗和散文,即艺术与哲学、科学的不同。他又把诗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种,分别论述了各自特点,认为史诗偏重客观,风格是冷的,抒情诗偏重主观,风格是热的,唯有戏剧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热和冷的结合,是诗中的高峰。然后他又把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种。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符合现实主义的,他驳斥了各种形式主义、颓废主义和纯艺术论,把辩证法和历史观点应用于美学领域,大大开阔了美学天地。后人以他的绝对精神为出发点,发展了美学。
第2个回答  2007-07-06
一、审美判断力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转向。康德之前的西方美
学有两个阵营,或坚信美是美感的根源,或强调美感决定美。康德借
助于先验综合方法提出了审美判断力是美和美感的共同本源的思想,
将对美和美感的理解定位于人的主体能力,实现了人本主义位移。而
这一美学思想的重大变化又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转向。这
表现为三个方面:(1)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纷纷通过批判黑格尔客观主
义、继承和光大康德的人本主义来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克罗齐、科
林伍德把康德做为自己的理论先驱,把主体情感、想象、直觉看成产
生美、美感的根源,从而建立了全力张扬现代主义艺术、在二十世纪
有着极大影响力的表现主义美学。胡塞尔、杜夫海纳则从康德的先验
方法论中得到了启示,开创了追寻本体之本、思维之思的研究美与美
感的现象学方法。而海德格尔则又将现象学方法和康德的先验方法再
度综合,建立了存在主义美学研究方法。在萨特、加缪、雅斯贝尔斯
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执二十世纪美学牛耳达40年之久的存在主
义美学思潮。(2)康德影响下的二十世纪美学人本主义的一个整体性
倾向是非理性主义。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是一次脱胎于
康德而又不同于康德的人本主义位移。康德将美与美感的根源视为审
美判断力,判断力的外化是可经验的现象,其本质则是人的自由。自
由不可为感知所把握,这正是美作为一种自由形式的超越性之所在。
二十世纪人本主义美学却力图洞达、诠释这不可感知的美之本体,因
而只能从意志、直觉、潜意识、存在之在等方面把握美之本体,构成
了美学非理性主义性质。非理性主义实际表现出二十世纪西方人本主
义美学对美与美感的独特见解,对美与人的现实关系煞费苦心的关怀,
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3)与人本主义美学正面发掘、拓展
康德的美学思想不同,二十世纪西方分析美学的立场则是康德在分析
美与美感关系时使用的先验分析方法在语义分析方向上的反面延伸。
分析美学认为,美与美感如果有存在意义的话,那么美与美感应是自
足的实体。事实上,美与美感都不是实体,因而它们也就不具存在意
义,美与美感不过是形而上的虚构。分析美学之父维特根斯坦坚持
“意义即用法”的基本信念,认为审美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
的复杂的动态活动,整个活动又都由主体的审美能力来决定。由于主
体的审美能力不同,具体的美与美感并无统一性而只有相似性,就像
各种游戏之间无一致性而只有相似性一样。可见,分析美学把康德的
先验分析方法在语义分析方向上用到了极致,彻底否定了美与美感的
关系。尽管这未免过于极端,却为艺术成为当代美学的主角,为美学
日常化、艺术化扫除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许多障碍。

二、审美过程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唯美化倾向。康德认为审美
判断力现实外化为审美过程。审美过程既无功利又无概念,只拥有无
目的合目的性,并且在审美过程中美与美感互相对应,共生共存。受
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出现了明显的唯美化倾向。
唯美化倾向在表现主义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表现主义美学认为,
艺术不是功利活动。真正的直觉和表现决不追求感性快乐和效用目的。
艺术不是道德活动,直觉与主体实践活动无关。由此可见,表现主义
完全继承了康德对审美过程的诠释,只不过把这个理论搬置于文艺理
论中,用来解释艺术问题。表现主义对艺术的康德式阐释,为艺术的
独立性、自足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现代艺术是在表
现主义指导、关怀和鼓励下发展起来的。艺术中的表现主义、未来主
义、立体主义、行动主义等流派都可视为在不同层面和角度,用不同
的方式对表现主义这一美学观点的阐释和确证。在这个意义上,康德
给现代主义艺术带来了最初的理论火种。

三、关注艺术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重构。康德从人的自由和审
美判断力出发对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艺术定位于人的自由和对
审美能力的确认。可以说,第一个使艺术成为美学的基本理论方向和
研究领域的人是康德。这一做法在影响了黑格尔、马克思之后,又几
乎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从形而上走向形
而下的一个特征就是高度关注现实的艺术问题。许多当代有影响的美
学思想都将艺术研究做为建立理论体系的大陆地。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自然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围绕着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对艺
术进行研究,在直觉、想象、情感、快乐等概念范畴的建构下建立了
各自的理论体系。精神分析美学、人类学美学则通过对艺术动机的解
析建立了具有艺术心理学、艺术史学性质的理论框架。形式主义美学、
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解构主义美学在对艺术的意义构成研究中
完成了理论建设。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更多地关注艺术的功能,把昭示艺术的社会价值视为美学理论建设的
核心。阐释学美学、接受美学等则在为世人提供解读艺术作品价值的
方法中树立了自己的理论权威。总之,由于康德批判性阐释了艺术,
使艺术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中心,美从此走向了日常化、艺术化、
现实化、经验化,美学与艺术一起共同成为当代人类人文精神不可缺
少的支柱。

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辩证法者,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市。黑格尔大学毕业后在瑞士和法兰克福担任多年家庭教师,1801年任耶拿大学讲师,此期间曾与别人合办过《哲学评论》杂志。曾任报馆编辑、纽伦堡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教授,1818年被聘请到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和校长。黑格尔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死后出版的有《历史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美学》。他的美学理论主要见于《美学》,这是他在海德堡大学和伯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是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建立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基础上的,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核心是理念发展一切。具体分为三大部门:一是逻辑学,二是自然哲学,三是精神哲学。他把美学、历史、宗教、法律都归入了精神哲学。这就是他的美学在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他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如果说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那么,黑格尔便是这一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将辩证法全面地运用到美学中去,但他的辩证法仅限于精神辩证法,而不是自然辩证法。他说自己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为了科学地认识艺术是什么”。他认为,绝对精神(即理念)在艺术中以直观形式认识自己,在宗教中以表象形式认识自己,在哲学中以概念形式认识自己。他的《美学》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学原理,二是艺术发展史,三是艺术种类。他使美学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历史科学。

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就是绝对精神,就是概念,他又称作“神”、“普遍力量”、“意蕴”,实际上就是指艺术的思想内容。理念是无限的,艺术形象是有限的,艺术就是在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显现出无限的普遍真理,达到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和谐统一。他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内容灌注生气,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自己的对立面(作品),又从对立面中认识自己。他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自然与理想的结合。“自然”是指社会现实,“理想”是指形象体现的思想。由此他提出,如果先有理想,再找自然体现理想,谓之理想主义;如果从自然中看出某种理想,从自然中产生理想,谓之现实主义。他要求将平凡的题材变成不平凡的题材。要求塑造典型性格,在“这一个”中表现普遍意义,达到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他认为决定性格的有三个因素:一是“一般的世界情况”,即社会背景;二是“情境”,即具体环境;三是“激情”,即人物的理想、态度和感情。性格是在情境与激情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和表现的,要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使性格具有丰富性、鲜明性、一贯性这三个特征。对艺术家,他要求具备想象、天才和灵感,要有独特风格和独创性。

他把艺术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最古的是象征艺术,用符号象征理念,它是“物质因素超过了精神因素”,其次是古典艺术,如古希腊的雕刻、神像,达到了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的统一;第三阶段是浪漫艺术,这是指西方的近代艺术,不等同于浪漫主义,它是精神因素超过了物质因素。认为浪漫主义发展到极端地追求理想、激情,就会毁灭,最后艺术就要让位于哲学,人类就没有艺术了。他认为艺术发展是精神与物质斗争的结果。

他还根据显现理念功能的不同,区别了艺术的种类。认为建筑是最低级艺术,代表了象征艺术;雕刻比建筑进了一步,代表了古典艺术;绘画、音乐和诗是高级艺术,代表了浪漫艺术。他认为诗是最高级艺术,诗才是真正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说的诗是指诗、小说、散文,称“美文学”。与“美文学”对立的是“硬文学”,包括科学、哲学、历史,他称为散文。他从认识方法、思维形式、语言使用三方面区别了诗和散文,即艺术与哲学、科学的不同。他又把诗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种,分别论述了各自特点,认为史诗偏重客观,风格是冷的,抒情诗偏重主观,风格是热的,唯有戏剧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热和冷的结合,是诗中的高峰。然后他又把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种。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符合现实主义的,他驳斥了各种形式主义、颓废主义和纯艺术论,把辩证法和历史观点应用于美学领域,大大开阔了美学天地。后人以他的绝对精神为出发点,发展了美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