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和解释

如题所述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有时可译可是不译。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 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水中、陆上各种的花。
  ④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不必译出。 例如:
  ①虽我之死,有子成焉。(列子《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啊。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骨头已丢完了,然而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柳宗元《捕蛇者说》)
  ——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租税的不幸更厉害啊!
  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
  ——时间长了,面前这只狼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的很。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呢?
  注:动词“有”,宾语“陋”,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例如: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您是可怜我想让我活下来吗?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背叛反对他。
  ③彼竭我盈,鼓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他们的勇气已耗尽,而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又连砍几刀把它(狼)杀死了。
  ⑤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驴子忍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⑥其始太医以亡命聚之。(柳宗元《捕蛇者说》)
  ——当初,皇帝的医生奉皇帝的命令征集它(蛇)。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告之于帝。(列子《愚公移山》)——就把移山这件事报告给天帝。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③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晏子春秋》)——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
  ④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沈括《活板》)
  ——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拌上纸灰,这些东西都覆盖在上面。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3
可以代指,有很多,不定
第2个回答  2013-11-03

追问

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