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大眼睛”的由来

有哪位人士帮帮忙? 震撼人心的“大眼睛”的由来

震撼人心的“大眼睛”是1991年,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

解海龙在介绍自己的纪实摄影作品“大眼睛”时说:在他开始希望工程纪实摄影时,中国内地“有近两亿文盲”,而偏远地区“每年流失的学生人数也高达四百万人,其中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又占了四分之一。”

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解海龙从1990年初开始,用了十年的时间,行程两万多公里,走了中国26个省的128个县,接触了100多个学校的上万名孩子,拍摄了上万张照片。他要用照片替农村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1991年4月,7岁的苏明娟是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中心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当时在北京市崇文区文化馆工作的摄影师解海龙走进大别山采访拍摄希望工程专题,跑了十几个村庄,抓拍到了正在上课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了他的镜头。

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大眼睛”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外各大媒体争相转载,该作品很快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扩展资料:

“大眼睛”苏明娟

苏明娟,女,汉族。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毕业于安徽大学。1991年,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让中国人记住了那双大眼睛。在1991年5月拍下了《我要读书》。

14岁时成为最小的人民大会堂里的与会代表。会后,她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2003年,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2007年6月23日,成为北京奥运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形象大使。

2010年9月这位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已成银行白领,2017年12月15日苏明娟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2018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现任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团委副书记。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团十八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眼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海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明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17
苏明娟:女,汉族,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中学学生,那张海内外闻名的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的主人公。照片上那双充满渴求的大眼睛深深打动了无数人的心。1998年5月,苏明娟当选共青团14大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共青团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共青团第14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震撼人心的“大眼睛”的由来 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安徽省金寨县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曾经在战争年代做出过巨大牺牲。改革开放后,由于种种原因,金寨经济发展缓慢,至今仍未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闻名全国的希望工程“大眼睛”苏明娟,就生活在这个远在大别山深处的地方。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亲靠打鱼和种田为生,和周围的人们一样,他们过着辛劳、拮据、简朴而平淡的乡村生活。苏明娟11岁时,一封来自远方的信件和一张刊登在报纸上的照片如同石子般投人他们平静的生活,泛起阵阵涟漪。 这封寄给张湾小学的信来自河北廊坊市武警学院,一个叫李万的军人随信寄来的照片上是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直视前方的小女孩,图片说明为《我要上学——金寨张湾小学苏玉仙》。李万想给“大眼睛”捐款,便请求学校帮助寻找。找了半天,才发现苏玉仙就是苏明娟,报纸把名字弄错了。 说起照片的来历,还要推回到1991年。 当时还在北京崇文区文化馆的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照片很快发表,国内各大报刊杂志争相转载。后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举办的希望工程摄影展上,许多观众在“大眼睛”前驻足不前, “大眼睛”不仅打动了解海龙,而且深深打动了元数人而照片的主人公苏明娟和她周围的人却对此一无所知。 “桃岭是穷山沟,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几乎与外面的世界相隔绝。”团金寨县委书记王平这样解释, “别说乡里,就连县里也都没注意到这事。” “大眼睛”伴随着希望工程的升温而出名,苏明娟从此与希望工程结下不解之缘。 也许是那双“大眼睛”的感召下,张湾小学1996年受到宝洁公司援助,建起全乡第一所希望小学,当年漏风的校舍如今已变成全乡最漂亮的楼房。 “大眼睛”的一家 记者在一个周末来到苏明娟的家乡采访。从金寨县城乘车两个多小时到达桃岭乡,再走一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才到达张湾村。苏明娟一家四口和其他几十户苏姓人家分散居住在山路的两边。这里属梅山水库库区,依山傍水,风景秀美,走进农户的庭院,却发现处处透出贫困。 苏明娟一家四口人,父亲苏良友年近40,初小毕业,精明能干,除种田外,靠一手捕鱼捞虾、编制竹器的好本领,赚几个钱;母亲钟业珍,一字不识,但勤劳善良,在家操持家务,照料孩子;一个八岁的小弟弟,刚上小学一年级。一家人省吃俭用,盖起了三间瓦房,家里除了一台十二寸的黑白电视机,再无值钱的东西。苏良友告诉记者: “虽然现在挣钱很难,但一定得让孩子上学,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个乡下汉子喜欢钻研农业技术,他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梅子(苏明娟小名)和她的小弟从来没有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停过课”。 由于“大眼睛”与希望工程联系在一起,人们总认为她是一个家境贫寒、几度失学的女孩,便想方设法帮助她。1994年,读小学四年级的苏明娟收到第一笔捐款——河北李万寄来的100元钱。之后,社会各界纷纷向她捐款捐物,信件更是如雪片般飞来,有的询问她生活、学习情况;有的要资助她读书;还有的鼓励她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人们的爱心使苏明娟和家人非常感动。在与记者交谈时,他们不断表达对这些好心人的不尽感激之情。苏良友说:“我家不富,但能供得起孩子读书。我总是教育梅子把钱退回去,或捐给更困难的人。” 苏良友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女儿,他希望女儿做一个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好女孩。说到对女儿的培养,他的眼睛里饱含期望: “无论将来做什么,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用,我们就满意了。”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两封信给我看, “比起他们,梅子真是幸运”。 我抽出其中的一封信,是正在安徽省长丰县交通饭店打工的15岁女孩续婷婷写来的,她热爱学习、成绩优异,但因家境困难,上到初二就被迫退学了。她十分羡慕苏明娟,并希望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苏良友夫妇十分同情婷婷的遭遇,他们花18元钱与不幸的女孩通了次电话,鼓励她战胜困难,随后又寄去100元钱。 像续婷婷这样的来信,他们每年都接到很多。苏明娟学习紧张,没有时间回信,他们就代女儿联系,使每一封来信都有回音。 1998年夏天,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一位姓龚的学员来采访苏明娟,苏良友却把他带到河对岸槐湾乡贫困学生杜思诚家,请求他向社会呼吁一下,让大家关心关心比苏明娟更困难的孩子。 在家人和社会的爱心浇灌下,苏明娟也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就在最近,班上一个同学的父亲跌伤了腿,她得知后将自己省下的5元饭菜钱捐了出去。天津一位魏爷爷长期与苏明娟保持通信。今年上半年,他寄来580元钱和一些书资助苏明娟。拿着这些东西,小明娟怎么也不踏实,听外面的叔叔阿姨说,全国还有许多孩子上不起学呢。想了几晚,她把书留了下来,把钱转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要求捐助一个失学小朋友。1998年安徽省沿长江一带发生特大水灾,明娟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民政部门捐了几百元钱。她说:“这么多人向我伸出温暖之手,别人有困难我也应该把温暖之手伸给他。” 这家朴实厚道的山里人,以自己的行动答谢社会对小明娟的关心。 “梅子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希望工程和全社会给予的,我们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又算得了什么呢?” 苏明娟一家没有因捐助而变得富足。为了省钱,住校的苏明娟每个星期都要回家带一次米和菜。他的父母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父亲一天到晚忙着种菜、养猪、捕鱼,他说:“明娟今后要是考上大学,还需要钱。” “大眼睛”的生活 15岁的“大眼睛”现在就读于桃岭乡三合中学,是初三(一)班的学生。在1996年前后我曾对她进行过两次简单的采访,那时,她刚上初中,身体单薄,性情腼腆,不愿与生人讲话。只两三年, “大眼睛”就发生了很多变化,身高蹿到1,60米左右,结实了一些,待人处事也老练了,比过去热情、开朗, 像个小大人,唯一没变的是她那双依然亮晶晶的大眼睛。 我到达三合中学那天,是星期五,当时苏明娟正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上午最后一节课。校长吴孔斌对我说,下午苏明娟上完三节课就可以回家。她平时住校,今天是回家带饭菜的时间,你来得很巧,可以让明娟带你到她家看看。 利用苏明娟上课的时间,吴校长和班主任张丽向我介绍“大眼睛”的近况。 周五晚上,在苏明娟的小屋里,她向我敞开了心扉。 出名之后,苏明娟收到了许多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给她寄来的书,如《平凡的世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菲的世界》、 《纸牌的秘密》等等,阅读使她的生活充满着无穷的乐趣。自从上了初三,便没有了读课外书的时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连周六、周日也排得满满当当。初一、初二,每个星期还能回家呆上一天两晚;上了初三后,只允许在周五放学后回家一趟,带些大米、蔬菜和换洗衣服,周六一大早就要回校上课。 准备中考的苏明娟整天被教科书和习题集所包围,每天早晨6点必须起床,半小时晨跑和半小时早自习后,才到吃早饭的时间,而后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晚饭后6点到9点50分是晚自习。以前课程表安排的每周一节体育课也被用来上物理课了。苏明娟说,课程排得如此之满,她连洗衣服的时间都快挤不出来了。  ̄ 虽然嘴上说初三太累,但从苏明娟的行动上看,她丝毫没有放松学习。她一边接受我的采访,一边收拾课本,整理书包。她拿着一本几何书对我说,她的语文、英语成绩都很好,数理化不太理想,要考重点中学,还要多下点工夫。本来打算晚上要做几道题,看来只有明天起早做了。 临睡前,苏明娟对我说,初一的时候,有一次考完试,女生们回到宿舍裹着毛巾被走模特步,学时装表演,一直闹到晚上十一二点,可开心了。她说这些的时候,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可一说完,却像大人似的叹了口气: “哎!好久没玩得那么痛快了,我盼着赶快中考,考完就轻松了!” “大眼睛”的梦想 与其他孩子一样,苏明娟有许多理想,她盼望自己赶快长大,把理想变成现实。小时候,站在河岸看爸爸捕鱼,她就想,我要是会撒网捕鱼,帮爸爸一把该多好!看到乡亲们天天上坡下坡,累得气喘吁吁,她又想,长大了一定要为乡亲们修一条平坦的道路…… 15岁的苏明娟还牢记着这些童年的梦,同时又萌生出了许多新的梦想——考取金寨一中这所重点中学,然后上大学,最好能上名牌大学;然后当一名人民教师,让所有孩子都能走进校门读书,把他们培养成大学生;或者当作家,把全中国所有的贫困孩子都写进自己的作品,就像解海龙叔叔踏遍千山万水为贫困山区孩子拍照片一样;或者象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叔叔阿姨那样,为救助失学儿童而奔忙。 1998年参加团十四大,小明娟对理想有了新的认识。在会上,她认识了与歹徒搏斗的解放军叔叔梁强,认识了用自己打工挣的钱为家乡盖学校的耿丽华阿姨,认识了许许多多有所作为的人。小明娟渐渐懂得,不管将来做什么,只要能对祖国、对人民有益,就算是实现了理想。 苏明娟喜欢英语,她在所有书的扉页上,都写了几句勉励自已的英语: 如“Time is money。Time is life” 、“Study hard”等等。她悄悄告诉我,学好外语,到国外留学也是她的梦想。 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小明娟感到充实。她知道,只有不断的学习,她才能一步步接近她的理想。所有关心苏明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祝愿她早日梦想成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