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写得《中国美学十五讲》的读后感

如题所述

中国美学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成就不如料想的多。这其中有中国美学问题的难定,史料的驳杂等原因。然而,五十年来中国美学的最大不利是缺乏学术的眼光与方法。因而一句话可以演成长篇大论,一部长篇大论可以被一句话打倒。朱良志教授常说做些学术。他自己也以此自律。前此出版的专著都贯注这一学术追求。而如今这部《中国美学十五讲》也应作如是观。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的讲稿。今收入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本书中多为作者精思独得之言,而不流连于枝叶。读之令人壮而不傲,尤其使人意豁。
  看书就如观览庭院。写书评无非是有感于房屋的富美,材料的坚实,间架的合理,或是对自己有了某些启示,想与房主多攀谈几句。别无他意。
  关于本书,作者的出发处在中西之别,继而把捉中西哲学的不同,“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第2页)可以想见,这样的中国哲学必使它与艺术的关系更加紧密。千载之下遥想先哲,多不是正襟危坐地讲学论道,更多的是他们活的生命。这可能是泰戈尔所赞许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因此,作者心中的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之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第2页)对于本书,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陈说,不需改写,直陈如下,“这里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吉光片羽中提炼出的十五个问题,我以为都是生命超越美学的重要问题。本讲座的十五讲可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就美学而言,道家哲学要在齐同万物、冥然物化;禅宗确立世界本身的意义,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中,就包含这样的思考;楚辞具有唯美和感伤的传统,给中国美学注入特别的气质;儒家哲学强调创造新变;传统的气化哲学强调天地大自然为一生命流荡的世界,等等,这些对确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起到了关键作用。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无言之美)、空间之外(灵的空间)、时间之外(永恒之美)、自身之外(以小见大)、色相之外(大巧若拙)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超越美学旨趣,这是生命美学的形态论。而后五讲,则是对生命美学范畴的讨论,涉及到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范畴,这是生命美学的范畴论。中国传统超越美学含摄的内容很多,这里选讲的若干重要问题,只是对于基本情况作一粗略的勾勒。”(第3页)前五讲,考镜源流,知其所从来,其特点尤在第四、五讲,以及第二讲中对于不二法门之辨析。此后各章皆源此而发。颇见整合之功。此书首章为庄,次为禅,后为儒、骚,可见作者之取向与识见。我们看着作者好像偏袒了庄禅,而这只是因为它们对中国美学出力太多,劳苦功高,平心说,这点实惠是应得的。作者在引言中说:“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我以为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从内在逻辑中把握中国美学的特点,不把中国美学当作论证西方美学的资料,是当今中国美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第3页)这是对于中国美学合法性的一个解释。对此问题,有人反复咀嚼,有人一语否定,不若“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来得温暖与切实。这里有作者对于中国美学的体量与信心。
  观此书者,知此书不愧于典型。处处都是精锐之兵。其中的妙解、特识与别裁,足以开启智识。即使偶然遇目,也是往往见宝。本书并非面面俱到,这也不是本书的目的,然而中国美学的精义已十有七八了。字里行间透漏出,这本小书里有个大世界
  匆匆一过,未免怠慢了作者的苦心。多所领受,不仅是著者之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但是我没有那么大的领受之力,有得于心者仅如下几条:
  1.从容论学之风。观此书,行文的舒卷自如,文字的洁净雅致,取材的富广精审,都足资取法。读此书知中国美学之美。其间溢荡着从容之风。对于历史中的先人,作者能体认其精神,详于存异而略于求同。然而作者用心,正在“借有此异以证其同”。对于儒、释、道、骚、气化哲学各章,作者虽然没有专章是论述其合融的方式与状态,而章章又莫不是。
  对于今人之论,作者也是多论其异同,而鲜涉其是非。《明儒学案》:“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至于作者有了新鲜而地道的理会,我们读者也应先观其不同。文中虽然有辨析,而绝无负气求胜、扬己陵人。而能在与其不同处出新意。在濠梁之辩中,庄子观鱼而知鱼之乐,朱光潜认为这是“推己及物”,“移情于物”,作者认为值得商榷。(第16页)对于朱光潜先生提出的三种态度,作者又在这之外提出第四种态度。这不是作者在恣意求新,而是在厚实的研究之上才生发的。对于第四种态度(即是妙悟)作者有专著《大音希声——妙悟的审美考察》。
  作者从不自矜有学,说自己的作品粗糙,然而,作者也决不因此而懈怠,“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潘耒《日知录序》)以此比照,可略知作者为学。书中,似乎都是人所能言之事,道的却是人所难言之旨,如庄、禅、儒、骚。作者却“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对于不二法门的阐发,更见作者功力。作者真可以孙奇逢评人之语描绘: “人所束手之题,使君曲为条指,人所歇脚之事,使君偏为热肠,亦一无所慕,一无所惧。”古人讲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不是等闲人。这几分从容不是心态的转换可以办到,而是深厚根基的兴现。
  2.读一本书,看其引文便知闻见的广狭,功力的疏密,这是读书人所共知的。但是,本书的引文却限于通识,隐而不显,难以产生这样的效果。正如我们不应仅仅看房子的华美,更应留意建屋过程中的艰辛。如不二法门一讲,其开路先锋,一望便知。即如第40页论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第83页论到石涛的楚风,第146页论中国艺术中“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第209页作者论古意盎然,都看似信手一挥,却是功利深厚,皆是作者学有所得之论。如此,还只是能见到落在纸面上的,至于这背后所涉览的文献又不止万计了。未尝艰苦而来的学问,就如费燕峰在《费氏遗书》中所说:“一段好议论,美听而已。”作者搜采之勤,在本书中难以窥见,但是,把眼光放在书的背后,可知其所从来的道路极坚实。章学诚《章氏遗书与陈观民工部论史学》:“文士撰文,惟恐不自己出;史家之文,惟恐出于己。”我想本书的可贵处在于,其言皆有得于心而出于己,又必有所本而不尽出于己。能“为古人立心”。我在书中看到:中国美学活的精神在历史。历史的精神还多不在理论。也许理论本身就装不下历史的精神。作者醉心于历史,或许在此。我想,若以本书之影响而言,其于理论之影响绝不会小,但于历史的启示或可能更大。
  本书可以说是“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但因其有根底,所以它愈为己而愈为人。人们常引《文史通义?答客中》:“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天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高明者以考索为根底,高明者益高明。作者之学如此。
  3.开后人法门。本书多能指出向上一路,新人耳目,触发新意。真是“混沌里放出光明”。如本书第七、八讲重在阐明中国艺术的时空观。这一阐发让我们重新回顾历史学家的小发明,却给美学的研究带来了颇多的新意。由此出发,不仅时空,其他的观念也与美学极有关涉。在许多方面,本书真是能“接前人未了之绪,开后人未启之端”。(清 薛雪《一瓢诗话》)读此书,知 “读书不多,无以证斯语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全祖望引黄梨洲语)信而不诬。深切的体认与追思,使得作者能深入人心,切中要害。作者说:“山林之想,云水之乐,其实并不在山林云水本身,而在人的心态。”(第8页)山水诗并不仅仅在描山画水,山水画也不仅仅在涂红写绿,它们的背后是生命的精神,所以,郑板桥的诗“流水澹然去,孤舟随意还”在作者的眼中,“写的不光是流水和孤舟,写的是他的心灵的优游,写心灵在气的世界中浮荡。”(第114-115)真非孤沉独往而难得。如作者说:“气韵的核心是生命意义的传达,它虽有赖于形,但专注于形而不可得。”(第113)我想,作者的长处,并不在于指出这一点,其出人头地在于从中酌取生命精神,而又能以生命化的形式给予传达。作者传达的形式和传达的精神达到了熔通。作者真是“以境显境”。
   4.高远的识见。做中国美学的人,容易被史料的浩瀚,历史的纷繁所震慑。本书中的各章,皆从历史中来,而经作者的慧眼,它们都成了今日美学建构中的脊柱。历史与理论的融通的确是一大技艺。登峰而入微。在茫远的历史中,作者以精神提起。在历史的汪洋中优游,舒卷。真如一得大自在之人。
  学人所共知,中国美学难以找到专门的著作,此书名为中国美学十五讲,而作者之着力处又多在美学之外。作者在哲学与艺术的通汇处领得了美学的精神。古人讲析之愈精,则逃之愈巧,此最为学人致意,而研中国美学者更应留心。作者真是把美学藏之天下了。
  又如骚人遗韵,并非哲学,而于美学又影响甚大。作者极为阐扬,推向深入,亦可见作者识见之高。推想可知,哲学之外有益于美学者又不仅此而已了。即以他讲哲学与美学关系而论,亦不粘滞概念术语,而重在两者的相通处,不强作牵合。两者不限于名言的假借转用,更在精神之汇合与融通。这为重新审视哲学、美学及两者的关系开了眼界。
  5.本书之醇。作者严于畔分中西,而善于融会古今。学人常好引西方以自重,本书中也有中西对比处。然而,我觉得,作者看到中西遥相呼应时,谨慎多于喜悦。如作者说:“庄子的自由,其实就是‘由自’,自己获得主宰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将权利交给知识,交给内在世界的‘习心’。这有点相当于斯宾诺沙所说的‘自因’说,以自身为原因的自由,”作者让两人相识,又马上告知有不妥,说:“但又有区别。庄子的自由,是一个由奴隶到主宰的哲学回归,由‘由他’到‘由自’。” (第20页)如此者不繁引。我想这是学者应有的审慎。
  书中的插图也尤为增色,它们极有助于领会言语漏掉的智慧。其中,或有作者的契合之作,也有古人跨越千年万里前来相助。此外,如作者读书之法也值得借鉴。
  读完本书我也引发了一些疑惑,虽然不敢说这是学术思考,就当是攀谈,可以水济水,岂是攀谈?
  在第二讲中,作者的精神与技艺,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扶云高蹈,倚树独眠的庄子。会通物我,以物为量,大制不割,忘情融物,朝阳初启真个把庄子说活了。作者从庄子的言语中展示了一个世界。作者的研究是从庄子所描述的境况而悟出的,所以,庄子是非理性的。但是,我们若考虑到庄子的描述这一行为本身,我则感到庄子还具有一种清晰而明朗的生命态度。这一态度,他描述时,是位生命的审视者,而他在描述的境况之中时,则是位生命的游戏者,我想,两者于美学都有大关涉。中国人所具有的清晰而明朗的生命态度,与近世西方的科学理性不同。然而我觉得,这种生命精神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这是中国人的生命达观。我们在苏轼那里极易看到这一智慧,这一智慧不排斥往事难再仍可期的唯美,也不缺少心有微花淡淡香的精微。一只生命的眼睛审视自己,把玩生命。知道生命的能与不能。
   此外,“大造”(第57页)这二字代代有人言,而心境各异。或因天之造化不可明察而生畏惧之情,或因其刚健有功而生悦乐之心。即以魏晋、两宋相比,差异甚大。如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可见他,或说当时的人对于这大化是曾心存畏惧的,而邵雍的诗:“物皆有理我何者,天且不言人代之”,却是充满了和乐的言语虽同,而心态纷殊。或原本一词,而其意屡迁。
  本书可以说是“为古人立心”的力作,在这过程中,作者所获得的无言欣悦也溢于言表。本书就是作者的妙高顶,小扁舟。作者真是“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至于本书与新儒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美学研究上的地位,此书所显明的学界风貌的转换,又不是我这学识浅薄之人可以妄评的。不过,我们从这本书里印领了太多,所以对于它的期待也同样的多。或者,它不仅为研究中国美学之著作,将来也会是中国美学应研究之著作。这个书评没有以小见大的能力,若想体会作者及本书的微妙境界,还请读者去看原书。游玩者好其佳丽处,读一过,定心满意足;而细心者不仅及此,还应知其用力处,读完此书,若能再读作者其他一些著作,受益决不可以道里计。所以前者尽可以与之沉浮,而后者还得独具一只慧眼。因而,前者的眼中可能只有可爱,而后者的眼中不仅可爱,而益可敬。
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03
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拿到这本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

  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包含另外。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对像是存在者。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之美,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究竟是如何显现的?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审美直觉作为创造,在诗的境界中,它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表现意象,主要凭借理智、情感、灵感于一体的创造的想象,理智的基本功能在于存在者的选择与综合;情感的主要功能在于驱动想象去选择与创造意象,发现真理。灵感属于潜意识,是一种缺乏理智支配而受情感和外界环境指使的自由联想,它的基本作用在于蕴蓄、酝酿、涌现真理,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美借助理智、情感、灵感以营构一个完整的真理。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怕为而为”的。艺术作品开启一个领域,作品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并且仅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作品之为作品,惟属于作品所开启出来的领域,因此,作品无疑是自立的。尽管如此,作品一词本身已经暗示了作品是一种制成品,作品对于“此在”来说具有切近而显明的物因素,作品的这种现实性是无法回避的。作品是一种制成品,显然只有根据制造过程才能得到把握,这个制造过程就是艺术家的活动。作品有一个本质之源,那就是艺术,同时,作品无可置疑地具有物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结果,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纯粹根据作品本身来规定作品的作品存在,不可能完全切中艺术作品的本源。所以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历史性“此在”的本源。

  那么,美在何处?绝对的理性中很难产生美的想像;事实上,情感在更多的时候主宰着我们的感官。但可不可以说纯粹就是不美的呢?显然不能。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就象朱光潜先生所举的那个有关松树的例子,我们对于美的观念事实上是模糊的,所谓的条条框框都是主观臆断之结果。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甚至创造能力。不错的,这就是生活。像一条静静的河,映照着天光,闪烁着人格,而艺术--也就是朱先生所谓的美,乃是其源泉所在。无声地流淌,慢慢地行走。于是,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汇合与传承为一条更大的河流,通向那个永不触及的远方。 

  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拿到这本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

  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包含另外。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对像是存在者。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之美,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究竟是如何显现的?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审美直觉作为创造,在诗的境界中,它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表现意象,主要凭借理智、情感、灵感于一体的创造的想象,理智的基本功能在于存在者的选择与综合;情感的主要功能在于驱动想象去选择与创造意象,发现真理。灵感属于潜意识,是一种缺乏理智支配而受情感和外界环境指使的自由联想,它的基本作用在于蕴蓄、酝酿、涌现真理,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美借助理智、情感、灵感以营构一个完整的真理。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怕为而为”的。艺术作品开启一个领域,作品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并且仅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作品之为作品,惟属于作品所开启出来的领域,因此,作品无疑是自立的。尽管如此,作品一词本身已经暗示了作品是一种制成品,作品对于“此在”来说具有切近而显明的物因素,作品的这种现实性是无法回避的。作品是一种制成品,显然只有根据制造过程才能得到把握,这个制造过程就是艺术家的活动。作品有一个本质之源,那就是艺术,同时,作品无可置疑地具有物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结果,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纯粹根据作品本身来规定作品的作品存在,不可能完全切中艺术作品的本源。所以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历史性“此在”的本源。

  那么,美在何处?绝对的理性中很难产生美的想像;事实上,情感在更多的时候主宰着我们的感官。但可不可以说纯粹就是不美的呢?显然不能。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就象朱光潜先生所举的那个有关松树的例子,我们对于美的观念事实上是模糊的,所谓的条条框框都是主观臆断之结果。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甚至创造能力。不错的,这就是生活。像一条静静的河,映照着天光,闪烁着人格,而艺术--也就是朱先生所谓的美,乃是其源泉所在。无声地流淌,慢慢地行走。于是,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汇合与传承为一条更大的河流,通向那个永不触及的远方。
第2个回答  2011-12-01
生活中的声音用上象声词作文的结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