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中“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一句?

如题所述

三次受邀了,初次二次,乍一看,贸然一句话,支棱棱的干巴巴的,我兀自读了下,觉得无趣,没啥味,就放过,这不昨晚又次邀请了,我点开看了下,都是同一个问题。古人云,事不过三,看来是要仔细对待一下,是以,我便认真的反复的品味了这句话,别扭的很。又具体查看了下出处,喔,原来是郭沫若先生《白鹭》一文中的一句话。真实情况是,这篇文章以前我没读过。

所以,此刻,

首先,仅对此句话进行解析,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如果仅仅就这一句而言,我可以这样理解的,

“清澄的形象化”,清澈澄明的形象化?这意思是可以说是想象的过程很明了清晰,把不形象的形象鲜明化;“而且具有生命了”,是说想象的形象过程具有活泼生气了?一种温柔的比喻?但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想象的一种形象把它表达出来说是形象化的表达似乎没啥毛病。形象化是不形象的没形象的被形象化了才谓形象化。如果是看到的景象那本就是形象,再说是形象化,这就是病句,形象化,这个“化”多余。

其次,然后,咱就再读一下郭沫若的整篇文章,把这句话放回文章背景中看一下是咋回事吧,整篇文章还不短呢,大段大段摘录就没必要了,我看了文章中的这句话的所在位置,可以说,只要把此句及此句的前一句一并摘录过来,然后,再一分析,大家就清晰明了了。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chéng)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此句看来,郭沫若是看到黄昏的空中低飞的白鹭,这是啥,明白的很嘛,作者郭沫若先生看到白鹭,白鹭显现在郭先生的脑子里形成了一种形象,白鹭的形象,直观的形象,感性的形象,白鹭是具体的现实的呀,可见,后面一句“那是清澄的形象化,”是病句!把“形象化”改成“形象”更合理。“而且具有生命了”这话理解着也费劲,白鹭本就是低飞着是有生命的,反映到作者脑子里的形象是有生命的白鹭反映的,本来就是有生命的白鹭反映给作者的形象,这个有生命的白鹭反映到作者脑子里的形象,难道不是直观鲜活的?咋就在作者脑子里又如何形象化了然后有生命?作者脑子这样一形象化了把本是有生命的白鹭反映的形象,化的有生命了!?

能说明白的话,本来该是清澈明了的话,就这样被作者说的“高深莫测”的活的说死死的说活有形象的说没形象了没形象的说有形象了,稀里糊涂的不明不白了。“厉害厉害”!?

再次,以上所说也都没多大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郭沫若先生虽为一代文学大家,难道就不会犯错,所以,偶尔句子写出点毛病根本无需大惊小怪,常情常理的事。但是,有大问题的主要是,我因回答此问题而要细心查看这话的出处的同时一不小心发现了,喔,啧啧,这篇文章选录人教版语文课文、苏教版的语文课文,这没啥,好文章,但是,竟然都是只字未改的“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照搬。这是个问题。无人查核,提出异议,这是个问题。要求背诵了就更是个问题。

各位不妨也来辩一辩,“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放到原文中到底是不是病句?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