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三个老师名叫什么,并求简介!

如题所述

鲁迅的三位尊师

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便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成为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

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便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成为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13
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一位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这三位老师,在鲁迅先生的不同时期,给了鲁迅重大的影响,在鲁迅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让鲁迅不能忘却,分别写文章纪念。

对鲁迅早期产生影响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在文章中,作者详细记述了拜见先生的情景: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但是寿先生是一位守旧之人,当向他问“怪哉”时,他却回答“不知道!”并且“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这对于充满好奇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警示:“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由此可以看出,寿先生尽管博学,但他并不愿意回答在他看来不应该问的问题。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

寿先生还允许我们“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这在那个时候,应该说是仁慈的啦。

寿先生读书读到高兴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写寿先生着墨不多,仅仅抓住几个特点,简单勾勒,就给读者描绘出一位特别的私塾先生。无论声音、动作,还是神态、姿势,都惟妙惟肖,传神动人,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写这样一个人物,写得轻松自然,完全是从一个儿童的眼光、角度来写,语言不晦涩,相反还幽默有趣。

就是这样一个相对温和的老师,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一点宽松自由,给了年少的鲁迅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应该说,寿镜吾先生给予鲁迅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位先生给打下良好的基础,鲁迅后来就不可能在文学上勃发,也不可能在多个领域有建树,比如版画等方面。

虽然对寿镜吾先生也有些许不满,但鲁迅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厌恶来。鲁迅憎恨讨厌的只是封建教育制度,可是寿先生对封建教育制度执行的并不是很好,给鲁迅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可以说,寿先生为鲁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鲁迅早期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藤野先生》是鲁迅倾注感情撰写的一篇回忆老师的绝世美文。这篇文章的写法比较独特,上来并不是直接去写老师,而是从自己的留学经历写起。通过写自己的经历引出藤野先生。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高度也在这里。文章把拯救国家民族命运和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显得深沉厚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者首先给人们描绘了一个朴素、不修边幅,却执着于学术研究的老师形象。鲁迅是写人物的高手,简单几笔,就把藤野先生的外貌给写活了:

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鲁迅抓人物特征抓得准,抓得简单,并把人物的于众不同之处写得精彩传神。

作者写藤野先生,重在写藤野给“我”的照顾,没有民族偏见,这是多么不容易。这在那个时代,藤野是需要极大政治勇气的。因此藤野先生还招来一些是非,遇到了一些尴尬之事。文章写得并不轻松,而是有些深沉无奈,从而更体现了一个外国教师对于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深情关爱。藤野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不自私,心胸宽阔,一心为了“我”,这让我感激。特别是藤野对我的细心关照,无微的关怀,让我难忘。

然而,藤野的关怀和照顾,“我”并没有完全理解,特别是藤野的那颗非凡的心——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我”当时没有强烈地体会到。

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纪念一个老师上,反省自己的过失上,而是把自己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融入进去,更多的写自己灵魂上所受到的强烈刺激。这是鲁迅的伟大所在。一个热心传授知识,一个产生了另外的想法,矛盾出现了,尴尬出现了。这就是文章的不同之处,这就是鲁迅的非凡之处。

选择的痛苦,考验着鲁迅,考验着我们这个民族。

鲁迅走了,坚定地走了,似乎无情,似乎让人失望。但是鲁迅的那颗金子般的心,更让人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未来。然而鲁迅没有忘记藤野,并且更懂得了藤野对自己的激励。多少年后,鲁迅在处境艰难的情况下,时受了藤野的鼓励、激励才又“良心发现”,继续战斗的。

这样的老师无疑是了不起的,影响是终生的。

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章太炎成为影响鲁迅走上革命道路的关键一人。

鲁迅先生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对章太炎先生的评价是颇高的:“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

但是文中,没有对章太炎先生的细致描述,只是概括介绍了章太炎先生的斗争情况。文章概述多,议论多,细致描写少,但是文章流露出对章太炎先生的敬佩之意,怀念之情似乎更浓烈。
当社会和一部分人淡忘章太炎,贬低章太炎的时候,鲁迅这个曾经受到了先生鼓舞,受到了指点,受到了革命启发的学生自然不会忘却,自然不能放任那些无赖侮辱章太炎。鲁迅大胆地站出来,给章太炎先生一个清白,一个完整,一个历史的形象——章太炎是一个革命家。这是责任,也是良心使然。
太炎博学多才,洒脱,高傲,有骨气,有爱国主义思想,直言不逊,永远“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作者写章太炎重议论,重说理,重辩驳,尽管没有对章太炎细致入微的刻画,但章太炎的形象却高高地矗立在人们面前。语言之中,流露出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敬重之情,怀念之情和惋惜之意。
重塑章太炎先生的形象,还章太炎本来面目,就是鲁迅的义务。鲁迅用他的笔完成了这一伟大的人物,给了老师一个说法。
应该说,三篇文章,鲁迅所描写的三位老师,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鲁迅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位重要人物。笔法不同,人物的形象性格各异,但文章都充满了怀念之情,感恩之意。

参考资料:思想流浪的博客

第2个回答  2019-12-07
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便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成为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
第3个回答  2012-02-18
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便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成为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
第4个回答  2020-09-08
藤野鲁迅在诸多的老师中,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鲁迅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同样情深意厚,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到1926年,“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要定稿时,他回信说:“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直到鲁迅逝世前,他还曾让增田涉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鲁迅认为:“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便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成为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