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典型矿床特征

如题所述

1.广西大厂式锡多金属矿床

(1)地质背景

广西大厂式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赣湘粤桂褶皱带南丹-河池褶断带上。出露地层主要是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其次是三叠系。泥盆系是重要的赋矿地层,其岩性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细碎屑岩-硅质岩-灰岩组合,并发育生物礁。锡主要赋存在灰岩及硅质岩中,铜和锌多局限于有机质较富的页岩夹泥灰岩中,汞常见于炭质灰岩或白云岩化灰岩中。

燕山晚期岩浆多次活动,第二、三、四次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白岗岩与成矿有关,并控制了矿田及矿床的分布。大的岩体均呈隐伏-半隐伏状产于矿田深部,地表仅见岩墙、岩床或岩脉群。岩体钨、锡、钼、铅、锌等成矿元素比我国酸性侵入岩平均值高数倍至数十倍,属壳源重熔型成矿花岗岩。

构造以NW向丹池断裂和一系列雁行排列的紧密狭长线形褶皱为主体,辅以NE向褶皱和断裂,复合叠加部位是成岩、成矿的有利部位。矿床紧密地围绕岩体分布,并产于多组构造叠加隆起的背斜轴部。矿体或矿带受NW向、NE向、EW向及SN向断裂、褶皱鞍部的虚脱部位和层向破碎带、穿层的裂隙带以及花岗岩体接触带控制。

(2)矿床地质特征

该成矿带从北西至南东依次分布有麻阳、芒场、大厂、北香及五圩矿田,围绕燕山晚期花岗岩体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钨钼矿床直接产于岩体内,锡多金属矿床邻近岩体,而锑汞砷硫化物矿床则远离岩体分布。

大厂矿田位于丹池成矿带中段,丹池大断裂和主背斜从矿田中部通过,将矿田分为西、中、东3个矿带。西矿带有铜坑、长坡、巴力、龙头山等锡多金属矿床;中矿带有拉么铜锌矿床、茶山坳钨锑矿床;东矿带有大福楼、坑马等锡多金属矿床。西矿带锡多金属矿床产于上泥盆统硅质岩、条带状灰岩、扁豆状灰岩中,自上而下有大脉型、细脉带型、似层状细脉型和似层状网脉型矿体,其中似层状网脉型矿体规模巨大;中带拉么铜锌矿床属矽卡岩型,呈似层状产于龙箱盖黑云母花岗岩外接触带,并叠加有黑(白)钨矿-辉锑-石英-萤石脉状矿床;东矿带锡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和细脉状产于中、上泥盆地层中。

大厂矿田主要有铜锌、锡多金属、钨锑3种矿化类型,相应形成矽卡岩型铜锌矿石、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硫盐)矿石及钨锑矿石。其中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石是大厂矿区的主要类型,金属矿物除锡石、铁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外,以富含Ag、Cu、Sn的锑铅硫盐矿物为显著特征。矿石矿场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分带性,即铅、锑的硫化物在矿床上部呈方铅矿、辉锑矿单金属硫化物出现,向下则以铅、锑的硫盐矿物产出。

围岩蚀变为岩体接触带发育的矽卡岩化、大理岩化,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化期发育电气石化、钾长石化、白云母化、硅化、绢云母化和菱铁矿化。

(3)成矿模式

丹池成矿带大厂式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与燕山晚期地壳重熔型含矿黑云母花岗岩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强烈的燕山运动,引起花岗岩的侵入活动,随着岩浆分异演化和结晶作用,形成了富含矿质和挥发组分的岩浆期后热液,在构造作用配合下,含矿热液沿围岩的裂隙运移,因物化条件变化,破坏了含矿热液体系的平衡,造成矿物的快速沉淀,于是围绕花岗岩体形成了一系列排列有序的、从高温到低温的锡多金属矿床组合:云英岩型钨钼矿床-矽卡岩型铜锌矿床-高、中温热液锡多金属矿床-中、低温银多金属、钨锑、汞锑矿床(图3-1)。

(4)找矿综合信息标志(模型)

1)地质标志:拗陷带中多组构造复合叠加隆起的背斜轴部;在背斜轴部发育富Sn的燕山晚期壳源重熔型花岗岩;具有泥盆系中、上统含有机质的细碎屑岩-硅质岩-碳酸盐岩组合;多组断裂、裂隙发育;围岩发育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和矽卡岩化蚀变;围统岩体矿化具明显的分带。

2)地球物理标志:布格重力异常大型重力梯级变异带拐弯部的NW向局部重力低,航磁△T局部磁力高、磁力低变异部的正磁异常区。

3)地球化学标志:有明显的W、Sn、MKo、Bi和Ag、Pb、Zn综合异常,异常规模大且与矿区对应好。单元素Sn、W、Pb、Zn、Ag等异常亦较明显。

4)遥感标志:遥感图像显示NW向线性构造有成群分布的小环形构造,并有次级NE向线性断裂与NW向构造相交。

2.广东曲江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床

(1)地质背景

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赣湘粤桂褶皱带,粤北晚古拗陷区盆边,断裂构造交汇区。

1)地层:为富含W、Sn、Pb、Zn、Cu、Ag、Au元素的寒武系、震旦系基底和泥盆系矿源层。矿床赋存于海西期第一个海侵旋回、由碎屑岩向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建造过渡的部位。即中泥盆统棋子桥组底部钙质、白云质细碎屑岩夹石英细砂岩和上泥盆统天子岭组灰岩,其性脆、孔隙发育、化学性质活泼。

2)构造:矿床位于坳中隆过渡带。在长期活动的EW向、NE向断裂及NW向断褶带作用下,矿体定位受EW向断裂及沿岩层层面、不同岩性界面产生的层间断裂控制,后期褶曲致使矿体增厚、富集。

3)岩浆岩:与燕山期浅成-超浅成壳幔混合源中酸性花岗闪长岩、次英安斑岩有关。

图3-1 丹池成矿带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锡石硫化物多金属成矿模式图

(2)矿床特征

矿床类型有接触交代型钨铋矿床、斑岩型钼矿床、岩浆热液铜铅锌矿床(伴生金银)及风化淋滤褐铁矿矿床。

铜铅锌矿体为似层状、透镜状并与地层同步褶曲,以多层状富集于向斜槽部。矿石矿物组合复杂,由上至下主要有:菱铁矿、黄铁矿组合,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银)组合;磁黄铁矿、黄铜矿(金)组合及外围白钨矿、黑钨矿、辉钼矿组合。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黄铁矿化,碳酸盐岩化以及外围接触交代型矿床的矽卡岩化。

(3)成矿模式

矿床位于复式背斜倾状端及穹隆边缘;分布于中、上泥盆统灰岩夹细砂岩与中下统碎屑岩过渡层中;发育高角度断裂及中等幅度褶曲;出露燕山期浅成 超浅成中酸性壳幔混合源(同熔型)岩浆岩(图3-2)。

图3-2 粤北层控铜铅锌猛矿成矿模式图

(4)找矿综合信息标志(模型)

1)蚀变矿化:广布铁锰帽;围岩具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或矽卡岩化。

2)地球物理标志:位于布格重力异常北西梯级带等值线向北东或南西方向拐弯扭曲部位;航磁△T异常,局部磁力高、磁力低成群分布区内的规模较大、形态不规则的正磁异常凹凸变化部位。

3)地球化学标志:有与矿床相对应的化探异常,其组分复杂、套合好、浓集中心及浓度分带明显,主要组分是Cu、Mo、Pb、Zn、Ag,其次为 As、Bi、Hg、Ni、Co、V、Cd、Mn、Ba,异常走向为NW向并与矿体延伸一致。

4)遥感标志:有由NWW向与NE向线性构造组成的近EW向展布的菱形构造图像和由构造或岩浆岩显示的环形图像。

3.江西岩背锡矿床

(1)地质背景

矿床位于武夷山隆起区的古生代褶皱带,属于闽西-赣东南构造-岩浆岩活动区。中生代以来表现为强烈断裂、张陷和岩浆活动,沿深断裂出现大规模的火山喷溢和浅成相的中酸性花岗岩侵位。矿床产于NNE向石城-寻乌深断裂控制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盆地中。

(2)矿床特征

岩背矿床位于密坑山破火山口的南东方向,锡矿化发生于EW向、NNE向和NW向断裂复合地段。成矿作用与超浅成并具隐爆特征的次火山岩 花岗斑岩活动有关。矿体赋存于鸡笼嶂组(J3j)流纹质凝灰熔岩与花岗斑岩的内接触带,其中内接触带占三分之二。矿体总体走向NNE,倾向 N,倾角18°。主矿体平面上呈不规则椭圆状,长450m、宽250m,最厚处达89m。在纵剖面上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矿石矿物主要有锡石、黄铜矿,其次为闪锌矿、磁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黑钨矿、辉银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黄玉、绿泥石、绢云母、萤石等。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构造,部分角砾状构造,具交代结构、结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矿床蚀变发育,呈面型分布。锡矿化主要与黄玉石英化、绿泥石黄玉、石英化关系密切。

(3)成矿模式

岩背矿床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含锡花岗岩体不是次火山岩体,而是继密坑山火山喷发之后,另一构造——岩浆-成矿期的多阶段侵入的花岗岩系列,成矿母岩为高侵位细粒似斑状花岗岩体。成矿岩体有别于斑岩型锡矿床中的次火山岩体(图3-3)。

图3-3 岩背锡矿成矿模式示意图

岩背锡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成矿的特点。含锡花岗岩岩浆期形成铷、稀土和铌钽矿化;气化-高温热液期形成岩体内接触带的含W、Sn黄玉石英岩带;高温-低温热液期形成近接触带的锡石、闪锌矿矿床,远离接触带为裂隙型银矿床。

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有地表水加入。成矿物质Sn、Fe、Cu、S等主要来自深源同熔中酸性火山-侵入岩。由深源同熔中酸性岩浆分异演化,形成岩浆期后含矿热气流体沿大断裂和古火山通道上升,在适当的构造部位充填交代成矿。

(4)找矿模型

矿床产在横向叠加于NNE向基底隆起之上的近EW向晚侏罗世火山盆地内的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

火山-次火山岩喷发或侵入通道附近并有成矿杂岩体侵入或隐爆角砾岩筒分布,成矿杂岩体前峰和隐爆角砾岩筒顶部或内侧是形成矿体的最有利部位。

断裂、裂隙带发育部位,特别是多组断裂复合部位。

(5)找矿标志

有与矿区位置较吻合的Sn、W单元素异常及W、Sn、Mo、Bi综合异常显示。矿区通常出现Sn、Be、Bi、Cd、Zn、Ag元素异常,Sn异常衬度大并与Be、Bi、Cd、Zn等元素在平面上叠置,且具明显的浓集中心。

4.湖南骑田岭芙蓉锡矿田

(1)地质背景

矿田位于NE向炎陵-郴州-蓝山岩石圈断裂与NW向郴州-邵阳地壳断裂交汇部,构造位置属华南褶皱系赣湘粤桂褶皱带,处于骑田岭复式岩体南段。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碳酸盐岩间夹粉砂岩、砂岩)、二叠系(底部为碳酸盐岩,中上部为砂泥质、硅质岩石),二叠系栖霞组为主要赋矿地层。区内褶皱、断裂发育,以NE向为主,次为NW向和SN向。NE向断裂最为醒目,主干断裂控制着锡矿带的分布,次级断裂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岩浆岩属骑田岭复式岩体的一部分,有印支期、燕山期两个超单元及燕山晚期岩脉。骑田岭岩体内部共分解为210个呈岩基、岩株、岩瘤、岩脉状产出的侵入体,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红长石化花岗岩及燕山晚期花岗斑岩、正长斑岩、细粒花岗岩脉与成矿关系密切。

(2)矿床地质特征

锡矿体在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中成群、成带分布,组成白腊水-安源、黑山里-麻子坪、山门口-狗头岭3个NE向锡矿带,带间以区域性断裂分界。单矿带长4~8km,宽1~2km。矿床(体)类型齐全。共有矽卡岩-破碎带蚀变岩复合型(岩体残留顶盖)、矽卡岩型(正接触带)、云英岩型(成矿岩体顶面附近)、破碎带蚀变岩型(岩体中,有绿泥石或云英岩化两类矿化蚀变)、蚀变花岗岩型(岩体中,受节理、裂隙带控制)、岩脉型(细粒花岗岩脉、斑岩脉等)等主要锡矿类型,且自岩体南接触带往北向岩体内大致出现以上顺序的空间分带,以矽卡岩-破碎带蚀变岩复合型锡矿规模最大,次为蚀变花岗岩型和岩体型。

1)破碎带蚀变岩型:为区内的主要锡矿类型,矿体赋存于岩体内外接触带,受NE向破碎带控制,呈大脉状、脉状、透镜状产出,具成群成带分布特点;单脉规模长500~3155m,厚0.8~57.41m,矿物成分较复杂,矿体平均品位0.11%~2.685%,大都在0.8%以上。该类型矿床以芙蓉矿田19号矿脉为典型代表,近地表受构造破碎带及矽卡岩分布范围的双重控制,与矿化矽卡岩复合形成不规则的厚大矿体,深部则只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呈脉状产出。矿体走向长大于2050m,厚9.60~57.41m,矿化蚀变带宽50~150m,Sn品位0.101%~1.362%,平均品位为0.629%。矿石矿物组合复杂,种类较多,金属矿物主要为锡石,次为磁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白钨矿、辉铋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透闪石、透辉石、石英等。矿石结构主要有结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等。锡石多为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粒径一般为0.1~0.5mm,多呈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矿石类型以磁铁矿-锡石矿石、透辉石透闪石-锡石矿石为主。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云英岩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矽卡岩化、硅化,锡品位与蚀变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2)矽卡岩型:位于岩体南外接触带中,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不规则状产出。矿体长50~1000m以上,厚3~20m,平均含锡0.2%~0.6%。

3)岩体型:位于成矿岩体顶面附近,受节理裂隙带控制,与花岗岩呈过渡接触关系。矿体呈脉状、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主矿体控制长100~500m,宽30~60m,含锡0.2%~0.3%。矿物成分主要为锡石、石英、绢云母,金属硫化物较少。

4)破碎带蚀变岩型:受NE向断裂控制,呈大脉状、脉状、透镜状产于岩体内,具成群、成带分布特点,单脉长500~1580m,厚0.8~2m以上。矿石矿物为锡石、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绿泥石、绢云母等。围岩蚀变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硅化等。

5)蚀变花岗岩型:矿体分布于花岗岩中,受NE向断裂或节理裂隙带控制,矿体呈产状平缓的面状体,垂直厚为3~48m,形态变化较大。金属矿物以锡石为主,次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绿泥石、绢云母、长石等。赋矿围岩为红长石化花岗岩,围岩蚀变为强烈的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

6)岩脉型锡矿:产于NE向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脉及NW向细粒花岗岩脉内。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是锡石,非金属矿物为长石、石英、黑云母、绢云母等。矿石具浸染状、“隐爆角砾状”构造。围岩蚀变不强,仅有微弱的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

(3)成矿模式

芙蓉矿田不同类型的锡矿,是在相似的地质作用和物质来源下,于不同演化阶段、不同的控矿条件及不同的部位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组矿床(图3-4)。

图3-4 芙蓉矿区锡矿成矿模式图

(4)找矿模型

芙蓉锡矿田的找矿模型见表3-2。

表3-2 芙蓉锡矿田矿找矿模型

5.湖南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床

(1)地质背景

深部构造-岩浆岩带及构造位置与骑田岭锡矿田相同。位于千里山花岗岩体南东内弯外接触带,共计探明多金属储量166×104t。其中WO375×104t,Sn48×104t,Mo13×104t,Bi30×104t。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云质灰岩和上统佘田桥组泥质条带灰岩夹泥灰岩为主要赋矿围岩。褶皱有泥盆系组成的NNE向柿竹园向斜、野鸡尾背斜等。断裂以NNE向和NE向为主,次为NW向及近EW向。NE向断层多被花岗斑岩充填,近EW向断裂是铅锌、黄铁矿容矿断裂,SN向断裂为成矿后的石英斑岩、辉绿岩脉。千里山岩体出露面积不足10km2,时代为燕山早晚期,从早至晚形成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和石英斑岩(

)、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二长花岗斑岩(

)、辉绿玢岩(

)。以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矿化蚀变有矽卡岩化、云英岩化、硅化、长石化、萤石化、电气石化和绿泥石化等。

(2)矿床特征

矿床总体为一近SN向展布的似层状矿,略向E倾,倾角5°~20°,长约1000m,宽600~850m,厚150~300m(最厚500m),上部裸露地表,下界与燕山早期花岗岩顶面一致。共查明有用矿物142种,自上而下大致呈4个矿石带产出,其间界线为渐变并时有穿插和包含。1带(锡铍)为网脉大理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以锡石为主;2带(钨铋)为矽卡岩,组分复杂、连续性好,以白钨矿、辉铋矿为主;3带(钨锡钼铋)为紧贴花岗岩并有云英岩网脉产出的矽卡岩,系矿床最富、最厚矿体,矿石矿物以白钨矿、黑钨矿、辉铋矿、辉钼矿、锡石为主;4带呈透镜状、扁豆状产出,矿化较均匀。矿体具有西强东弱、西钨东锡、下钨上锡的富集规律。矿石矿物主要有用组分为WO3、Sn、Mo、Bi,伴生BeO、S、Cu、CaF2、Nb2O5、Ta2O5等,且具有钨铋同步消长、接触带富集,从上至下锡变贫、钼变富,呈上白钨下黑钨的分布规律。

(3)成矿模式

成矿物质来自岩浆岩。前寒武系、泥盆系跳马涧组成矿元素丰度高,使重熔型花岗岩富含钨锡等成矿元素并随着演化逐步富集。千里山岩体位于这一巨大深部岩浆岩带高侵位顶部,并与化学性质活泼的碳酸盐岩侵入接触。当矿液运移至富钙镁围岩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成矿元素于矽卡岩中沉淀形成矿体。多次侵入活动带来的成矿作用迭加,是形成规模巨大的多金属矿床的必要条件(图3-5)。

(4)找矿模型

湖南柿竹园锡多金属矿床找矿模型见表3-3。

表3-3 柿竹园锡多金属矿找矿模式

图3-5 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