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风操第六作品译文

如题所述

《颜氏家训·风操第六》中,提到《礼记》有这样的教诲:“貌相似者令人惊,名相同者令人悸。”在日常情感表达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适当处理。比如,亲戚中容貌酷似先人者,虽感悲痛,但不应因此绝交。《礼记》还指出,在写作和祭祀时,虽应尊重名讳,但不必过于避讳,如梁朝谢举因听到父祖名讳即哭,被人讥笑;臧逢世为避名讳影响公务,反而被责怪。

近来,扬都一士人因避“审”字而与姓沉的朋友疏远,显得不近人情。古人如侯霸子孙称祖父为家公,陈思王曹植以家父家母称呼,这些称谓在今人看来略显荒谬。现在,南北习俗中,直呼长辈而不加“家”字,以示尊敬。与人交谈时,对于伯父、姑姐等,会根据亲疏加上“尊”或“贤”字,以示区别。至于王羲之的称呼习惯,今人则不采用。

古代人称谓上,伯父、叔父的称呼较普遍,而今则简化为伯、叔。在亲属关系上,北方人称呼母亲为伯母、叔母,虽有不便,但难以避免。兄弟之子,北方多称侄,遵循古代丧葬礼仪。名和字在古人眼中各有其用,孔子弟子称孔子为仲尼,避讳孔子的字。然而,江南地区至今仍保留对字的直称,而河北地区则不分名字。

某些旁门左道的习俗,如回煞、画符等,与儒学之道相悖,应予摒弃。《礼经》教导我们,珍贵的书籍和器物,因其特殊意义,即便不使用,也应妥善保存,以示敬意。江南风俗中,周岁试儿是通过观察孩子对物品的选择,来判断其性格特点。

至于结义兄弟,需志同道合,方能正式行礼,而北方人的结义行为有时过于随意,甚至有辈分混乱的情况,这在古代的礼法中是不可取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