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转出?请举具体例子 谢谢!

如题所述

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是指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非经营性损失),以及将购进货物改变用途(如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其抵扣的进项税额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转出。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条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四)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

(五)本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

举例:

购进商品一批,分给职工做福利用10000元,税率17%,进项税额转出=10000×17%=17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11700

贷:库存商品1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700

扩展资料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当纳税人购进的货物或接受的应税劳务不是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而是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或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情况时,其支付的进项税就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纳税人当期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事先并未确定将用于生产或非生产经营,但其进项税税额已在当期销项税额中进行了抵扣,当已抵扣进项税税额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改变用途,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购进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在产品和产成品发生非正常损失时,应将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税额从当期发生的进项税税额中扣除,在会计处理中记入“进项税额转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进项税额转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4

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是指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非经营性损失),以及将购进货物改变用途(如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其抵扣的进项税额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转出。

进项税额转出的原因:

进项税额转出的原因通常是因为违背了增值税可抵扣的性质,具体原因一般包括:

1、将不能抵扣的部分计入抵扣金额内;

2、改变用途,原来可以抵扣变为不能抵扣;

3、按比列分摊计算、划分可以抵扣与不能抵扣的部分;

4、发生财产的非正常损失。

进项税额转出举例:

一般纳税人企业购进货物时,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并且符合税法相关规定可以抵扣的,就把购进货物负担的增值税计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如果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货物由于以下原因,如:货物用途改变,货物非正常损失等。总之是按税法规定不符合抵扣的条件了,就要把已经确认的进项税额转出,使用的科目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比如,一般纳税人企业购入一批材料价1000元,增值税1000×17%=170元

借:原材料1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行税额)170贷:银行存款等1170如果原材料日后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而是用于非应税项目,比如在建工程或发放职工福利,借:在建工程等1170贷:原材料1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行税额转出)170。

参考资料:

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非经营性损失),以及将购进货物改变用途(如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其抵扣的进项税额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转入有关科目,不予以抵扣。

进项税额转出的核算:

1.有关政策规定。能够精确核算企业原抵扣进项税额的,按原抵扣进项税额结转进项税额转出;无法精确确定进项税额的,一概按当期实践本钱核算结转应该转出的进项税额。所谓实践本钱包含进价、运费、保险费及其它有关费用。

2.进项税额转出的核算

(1)若原外购货品悉数本钱据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了进项税额,则按需要转出进项税额的外购货品账面本钱乘以外购货品适用增值税税率核算转出。

(2)若原外购货品悉数本钱按付出价款乘抵扣率抵扣了进项税额,则按据需转出进项税额的外购货品的账面本钱÷(1-抵扣率)×抵扣率核算转出。

(3)若原外购货品是依据多种凭据抵扣的进项税额,为了最大极限的表现公正,能够需转出进项税额的外购货品的账面本钱×归纳抵扣率核算结转进项税额转出。

其间归纳抵扣率=本期外购货品悉数进项税额÷本期外购货品悉数本钱×100%

(4)在产品、产成品发生非正常损失,可按以下方法核算结转进项税额转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进项税额转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15

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是指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非经营性损失),以及将购进货物改变用途(如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其抵扣的进项税额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转出。

因为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此时的增值税不予以抵扣,因此要把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中的余额转出来。

【举例说明】:

A企业原材料发生非常损失,其实际成本为7500元。A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为17%.则会计账务处理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8775

贷:原材料 75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7500×17%) 1275

扩展资料:

进项税额转出相关规定: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当纳税人购进的货物或接受的应税劳务不是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而是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或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情况时,其支付的进项税就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21条的规定,凡是企业无转让价值的存货,一律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参考资料:进项税额转出-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2-27
  进项税额转出

  编辑本段概述
  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非常损失,以及将购进货物改变用途(如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其进项税额应通过“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转入有关科目。
  编辑本段增值税暂行条例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当纳税人购进的货物或接受的应税劳务不是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而是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或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情况时,其支付的进项税就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纳税入当期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事先并未确定将用于生产或非生产经营,但其进项税税额已在当期销项税额中进行了抵扣,当已抵扣进项税税额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改变用途,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购进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在产品和产成品发生非正常损失时,应将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税额从当期发生的进项税税额中扣除,在会计处理中记入“进项税额转出”。以下详细说明需要记入“进项税额转出”的几种情况的会计处理。
  编辑本段事例说明
  一、用于非应税项目等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转出
  例:某企业对厂房进行改建,领用本厂生产的原材料1500元,应将原材料价值加上进项税额255元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 1755
  贷:原材料 15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255
  二、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转出
  例:某自行车厂既生产自行车,又生产供残疾人专用的轮椅。为生产轮椅领用原材料1000元,购进原材料时支付进项税170元,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轮椅 1170
  贷:原材料 1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170
  三、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的进项税额转出
  例:某企业维修内部职工浴室领用原材料20000元,其中购买原材料时抵扣进项税3400元,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职工福利费--浴池维修 23400
  贷:原材料 2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3400
  四、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非常损失的进项税额转出
  例:某零售商业企业A柜组在月末盘点时,发现短缺某种商品价值400元(不含增值税),原因待查,根据上月的该种商品进销差率15%计算,调整有关帐目: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340
  商品进销差价 60
  贷:库存商品 400
  短缺商品经查属营业员的过失,营业员应负赔偿责任。经查,短缺商品增值税进项税额为58元,其会计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 398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34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58
  企业发生意外事故,损失库存外购原材料金额32.79万元(其中含运费2.79万元),进项税额转出=(32.79-2.79)*17%+2.79\(1-7%)*7%=5.31万元。 增值税专用发票入帐时计入原材料成本的是价款,进项税额是价款乘以增值税税率(17%或13%),因此进项税额转出时,用原材料成本直接乘以增值税税率(17%或13%)就得出应该转出的进项税额。
  运费发票的应抵扣的进项税额是运输费用总额乘以7%的抵扣率,计入原材料成本的金额为运输费用总额减去计算的应抵扣进项税额。因此做进项税额转出时,要将计入原材料成本的金额先换算成全部的运输费用,在计算应转出的进项税额。2.79\(1-7%)就是计算全部的运输费用,在乘以7%就计算出应转出的进项税额。
  一、进项税额转出与视同销售销项税额的一般界定
  所谓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是将那些按税法规定不能抵扣,但购进时已作抵扣的进项税额如数转出‚在数额上是一进一出,进出相等。而视同销售是指企业对某项业务未做销售处理,但按税法规定应视同销售交纳相关税费,需计算交纳增值税销项税额。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进项税额转出仅仅是将原计入进项税额中不能抵扣的部分转出去,不考虑购进货物的增值情况;视同销售销项税额是根据货物增值后的价值计算的,其与该项货物的进项税额的差额,为应交增值税。
  企业的货物按其来源可分为购入的货物及自产和委托加工的货物两大类。购入的货物未再加工,从理论上讲,其价值没有变化,但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自产和委托加工的货物由于经过加工,其价值已经发生变化。按其用途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大类。对内是指用于非应税项目、用于免税项目、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等;对外是指用于对外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分配给股东和投资者、无偿赠送他人等。对内不需要考虑价值变动,而对外需要考虑价值变动。按此原则,货物在何种情况下应作为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在何种情况下应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购入的货物用于企业内部。比如企业将购进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用于免税项目、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时,货物没有增值,且用于企业内部,应按历史成本计价,也不需要考虑其价格变动,因此,当货物改变用途,其进项税额不能抵扣时,只需要作为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例1]A企业福利部门领用生产用原材料一批,实际成本为4000元;为购建固定资产的在建工程领用生产用原材料一批,实际成本为5000元。A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为17%。则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付福利费(4000+4000×17%) 4680
  贷:原材料 4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680
  借:在建工程(5000+5000×17%) 5850
  贷:原材料 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850
  2、购入的货物用于企业外部。比如企业将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无偿赠送他人等。在这种情况下,货物虽然没有增值,但其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由于货物已经离开企业,其价值已经实现,尽管没有作为销售处理,但应视同销售,按其价格确认增值额,并确认销项税额。
  3、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企业内部。比如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尽管货物没有离开企业,但其价值有增值,应视同销售,按其价格确认增值额,并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4、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企业外部。比如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无偿赠送他人等情况下,货物有增值,且已经离开企业,价值已经实现,因此应视同销售,按其价格确认增值额并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2]A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在建工程,产品成本为57000元,计税价格(售价)为60000元,增值税率为17%,则会计账务处理:
  借:在建工程 67200
  贷:库存商品 57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 60000×17%) 10200
  如果上述产品不是在建工程领用,而是由福利部门领用,则会计账务处理:
  借:应付福利费 67200
  贷:库存商品 57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 60000×17%) 10200
  如果上述产品是用于对外投资、捐赠等,也需要按计税价格计算销项税额。
  二、企业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时进项税额转出的运用分析
  如果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其价值为零,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应作为进项税额转出处理;企业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比如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和产成品,其价值同样为零,所耗用的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无法抵扣,也应作为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例3]A企业原材料发生非常损失,其实际成本为7500元。A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为17%。则会计账务处理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8775
  贷:原材料 75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7500×17%) 1275
  又如,A企业库存商品发生非常损失,其实际成本为37000元,其中所耗原材料成本为20000元。A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为17%。则账务处理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40400
  贷:库存商品 37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0000×17%) 3400
  如果上例题中改为在产品,其他资料不变,则账务处理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40400
  贷:生产成本 37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0000×17%) 3400
  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21条的规定,凡是企业无转让价值的存货,一律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包括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这些霉烂变质或无转让价值的存货,不管是否有市场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原因,都属于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存货,其进项税额在会计上均应做转出处理。
  然而,由于市场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遭淘汰、过时的存货,虽然市场价值降低,却是由于市场变化引起的,不属于非正常损失,只要没有发生自然灾害损失,没有盘亏、丢失或毁损,就不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市场价值因市场变化而降低的存货,企业处理前一定要上报主管税务部门,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否则,税务部门会认为是因企业管理不善而导致市场价值降低,甚至认为是因存在盘亏、丢失或毁损的情形而使销售收入总额降低,从而造成企业不应有的税收损失。
  三、企业平销返利行为中进项税额转出的运用分析
  所谓平销返利,一般是指生产企业以商业企业经销价或高于商业企业经销价的价格将货物销售给商业企业,商业企业再以进货成本或低于进货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生产企业则以返还利润等方式弥补商业企业的进销差价损失的销售方式。平销行为不仅发生在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之间,而且在生产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商业企业与商业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中也时有发生。对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商业企业向货物供应方收取的部分费用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 136号)规定,对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如以一定比例、金额、数量计算)的各种返还收入,均应按照平销返利行为的有关规定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应冲减进项税金的计算公式调整为:当期应冲减进项税金=当期取得的返还资金÷(1+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其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供货方收取的各种收入的纳税处理,比照本通知的规定执行。
  [例4]A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5年10月从另一纳税人处购得商品10000件,每件10元,合计货款100000元,税金17000元。供货方按10%进行返利,并用现金形式支付。
  A企业购入商品时,会计账务处理为:
  借:库存商品 1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0
  贷:银行存款 117000
  A企业在收到返利时,会计账务处理应为:
  借:银行存款 11700
  贷:库存商品 10000
  (若结算后收到返利则应计入“主营业务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700
  实务中,购买方直接从销售方取得货币资金、购买方直接从向销售方支付的货款中坐扣、购买方向销售方索取或坐扣有关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购买方在销售方直接或间接列支或报销有关费用、购买方取得销售方支付的费用补偿等情况都应按返利原则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的会计处理。
  四、增值税出口退税行为中进项税额转出的运用分析
  按照我国增值税条例规定,出口产品的增值税实行零税率,为出品产品所购进货物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退回。但在实际工作中,进项税额只是部分退回,未退回的部分不能再抵扣,则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例5]A企业1月份购进外销商品一批,价款10000元,增值税1700元,合计11700元;该批商品全部外销,售价16000元。经计算,当期免抵税额900元,抵减内销商品应纳税额(假设为8500元),其余800元作为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则账务处理如下:
  借:库存商品 1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
  贷:银行存款 11700
  借:银行存款 16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6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0000
  贷:库存商品 10000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出口抵减内销商品应纳税额) 9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9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00
  从上例可以看出,企业为出口产品所购货物的进项税额由于未全部退回,则未退回的部分视为企业购进货物的代价,应反映为销售成本。企业购入外销商品一批,价款10000元,进项税额1700元,共计11700元;该商品出口,国家退税900元,其余800元未退。从总体上来看,企业购进货物的全部代价是11700元,国家退税900元,实际代价为10800元。由于不含增值税的价款10000元直接作为存货处理,在货物出口后,已经转为主营业务成本,因此,未退回的800元作为进项税额转出处理,也要转为主营业务成本。其结果是,主营业务成本共计为10800元,反映购进商品的实际成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进项税额转出”对应的科目涉及“主营业务成本”、“待处理财产损益”(结转净损失时通常转入“营业外支出”)等,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还有的“进项税额转出”会计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虽然并未影响当期的应税所得,但随着在建工程的完工、折旧的计提,以及长期股权投资的转让处置,相应的增值税将在以后的期限内影响企业的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因此对于进项税额转出的业务需要会计人员在账务处理、申报企业所得税时予以关注,以正确计算企业损益,同时降低企业涉税风险。追问

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是不是意味着企业要多出一笔费用?

追答

而是多支付一笔税款。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