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国时蒋琬的详细资料?

如题所述

  蒋琬
  (?~246年)东汉末年零陵郡人(今属湖南永州芝山人),三国时蜀国宰相.字公琰,少以才闻名于郡县,随刘备入蜀.刘备称汉中王时为尚书郎.后主时,诸葛亮辟为东曹椽,举茂才,迁参军,又迁长史,加扶军将军.诸葛亮卒,进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后封为安阳亭侯,接替诸葛亮为丞相.

  蒋琬(168~246),字公琰,三国湘乡县(今双峰县井字镇)人,少时,蒋以才名闻于郡县。赤壁战后,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县)长,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刘备出巡广都,见其“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大怒,欲严刑处死。军师诸葛亮知琬为人才,便向刘备说: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材,社稷之器,而非一般县令之辈;施政以安民为本,不拘小节,请勿严刑处置。因此只免官而已,未受严究。不久又任什邡县令。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时,蒋琬升任尚书郎。三国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死,刘禅即位,诸葛亮以丞相主持朝政,蒋碗为东曹掾,旋升参军,参预决策军国大事。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率军伐魏,蒋琬奉命与丞相长史张裔留守后方,处理日常政务。三年后,代张裔为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率兵南征北伐,蒋琬常筹集粮草兵员,以相供应。诸葛亮曾多次对人说:公琰忠心耿耿,是和我共同复兴汉室之人。并密奏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后主建兴十二年(234),诸荀亮卒于军中,蒋琬升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主持朝政。当时,新丧主帅,朝野惶惧,蒋琬虽初总朝政,而镇定自若,“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因而民心迅速安定。后主延熙元年(238),蒋琬统帅诸军屯驻汉中、开府,加大司马。
  蒋琬为政遵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喜阿顺,不听谗毁。故群臣悦服,乐于效命。鉴于诸葛亮数出秦川伐魏,因山道阻,运粮不便,终难取胜,蒋琬曾筹划东下由汉、沔水路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后因旧疾复发,未能实行。后主延熙九年(246)卒于涪县,《三国志》有传。有《蒋恭侯集》1卷,收入《麓山精舍丛书》;《丧服要记》一卷,收入《隋书·经籍志》。

  未满二十岁时,就以良好的德行和优秀的才干,而和他族弟:泉陵的刘敏一样,闻名乡里。

  刘敏与当时的左将军刘备同姓,决意在乱世中争锋拔锐,就自荐入刘备麾下,很快便得到了刘备等人的赏识。当他觉得时机成熟时,便劝告蒋琬亦出仕刘备。
  那时候蒋琬年方二十三,发妻不幸染上恶疾去世。蒋琬为妻守制,形容憔悴,乡间人一面叹息于他与妻子情意笃诚,一面也不免窃窃于“大丈夫何患无妻,蒋公琰正当盛年,却因为一个女子消沉至此,真叫人有些失望呢。”

  刘敏凭着与蒋琬的亲戚关系和一贯相投的友谊,将众人的嗟叹委婉地告诉了蒋琬。蒋琬把案长叹,说:“世上的好女子很多,但要找到像我亡妻林氏那么与我心意契合的,只怕穷尽碧落,也难寻觅得到了。”

  虽然这么说,他最终还是听从了刘敏的好心建议,往投左将军刘备。刘备初见蒋琬,认为他仅仅是个寻常人罢了,无论从谈吐和形容上来看,都不能称为特别醒目和优秀的人才。

  碍于刘敏的大力推荐,刘备给蒋琬安排了一个书佐的职务,要求他做一些文卷整理和编排的工作。刘敏私下里为蒋琬不平,认为以他的才华,合该担当更加关键和显赫的职责,但蒋琬每每吟然不以为意,声称这个工作很能磨砺人之常性,而他一笔小隶,写得也越发端庄漂亮起来。

  后来刘敏的牢骚之辞为诸葛亮所知,诸葛亮正在留心荆州的才俊,不欲轻易漏去一位有才的志士。他隐瞒身份,微服前往蒋琬的府邸,自我介绍说是个外乡的学子,想来听蒋琬说说天下之势。诸葛亮携带的美酒正中蒋琬下怀,蒋琬因之与诸葛亮把杯言欢,两人直谈到鸡鸣三遍,仍然睡意全无。

  诸葛亮深深感叹于蒋琬优雅的气度和安静的容止,认为即使是刘巴、马良也未必具有蒋琬的才学。倘若这个年轻人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悉心的教诲,一定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眼见东方渐白,诸葛亮不欲长留,他仍然没有告诉蒋琬他的真实身份,便匆匆辞谢而去。因为他希望能以最寻常的工作来磨练蒋琬平和的性情,在诸葛亮看来,第一等的人物都必须经过了贫寒和不得志的考验,才可以见得其美玉真性。

  诸葛亮离去后,蒋琬病酒,倒头便睡,等到午时醒来,只含含糊糊记得昨夜有客来访,那位客人举止从容,冠带整洁,叫人流连不已;可另一方面,身居陋室的蒋琬又怀疑这次欢乐的交谈仅仅是他的南柯一梦,实际上在小小的书佐院里,蒋琬并没有机会接触到那些有名的人物。像诸葛亮、庞统、赵云、关羽等人,文卷都有专门的属吏处理,并不需要蒋琬来誊抄润色。

  蒋琬二十七岁时,以荆州书佐的身份随刘备入蜀,一路上刘备见他文辞敏捷,又念他跟随自己多年,答应待入主西川后将给蒋琬一个更高些的官衔。一年后刘备进位汉中王,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允诺,任命蒋琬为广都长。

  蒋琬走马上任,本以为可以在广都好好施展平生之所学,及至人至其地,才发现事情没有他想的那么如意。原来广都是个贫瘠和狭小的城市,内中富豪横行,霸道乡里。蒋琬稍一动作,便处处掣肘于人,自上而下层层官员,都指责蒋琬少年冲动,不能理事。蒋琬自觉意气消散,便又重新沦作“书佐”,除了处理些不得不对付的文章,接送些不得不应酬的公差外,将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抄写先秦诸子和两汉文章上。他最得意的消遣是每月赏赐自己痛醉三回:月初一回,月中一回,月末一回。没想到就是这难得的放纵,引发了他日后三个月的白衣潦倒。
  原来,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有个习惯是经常会去川中各地微服巡视,以次检验各地的官员是否遵纪守法,忠于职守。他月中时达到了广都,询问当地百姓:“你们这里的长官是否称职?”十位百姓中竟有九位不知广都长为何人。刘备径直前往官邸,恰见蒋琬桌上案卷如山,而身为广都长的蒋琬却烂醉如泥。刘备见状大怒,认为一州一县皆不可等闲视之,此人身荷重责,竟如此玩忽职守,必当重重惩罚,以儆效尤。酒醉中的蒋琬立即被拉上了断头台,甚至不必等待过堂审理,即着开刀问斩。

  蒋琬醉醺醺地抬头,见脖子上架着雪亮的鬼头大刀,一肚子的美酒都化作了冷汗,从身上每个毛孔里渗透出来。他眼睁睁看着大刀在空中划过圆弧,准确无误地落了下来,只恨造化弄人,白白葬送了他报国安民的经纶。当然蒋琬并未因此断命,刀口落在了他脖子边,他伏在刑台上听见一道新的判词,着即革去他广都长之职。

  蒋琬侥幸保存下性命,四处打听恩人为谁,可始终无从得知。原来是诸葛亮急为蒋琬请命,向刘备解释道:“蒋琬是社稷之名器,并不是治理百里的人才。宝剑可以安天下,不可以宰鸡犬。蒋琬理政,是以安民为本,并不想着要去修饰什么。请主公多加考察,三思而后行。”刘备一贯敬重诸葛亮,于是仅仅是免去了蒋琬的官衔。

  数十年后蒋琬回忆这段经历,常常笑着说:“我少年时,有个能相面的老者就告诫我说:你前途远大,但要当心因酒误事。倘若你不能及时戒酒,将来一定会有百日之灾。可是我一向不信占卜预见之说,直到灾难发生,才记起老人的话。待我脱离穷厄之后,想去寻找那位老人,却再也找不到了。莫非那也是黄石公之流的人物吗?”

  蒋琬被革职的当天,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到夜半好不容易安枕,就做了个怪梦。他梦见他在广厦之间,有人召唤,急忙起身开门。门一开,却见门前有个新被斩落的牛头,牛血滂沱,腥臭难闻。蒋琬惊醒过来,见窗外明月高照,可四周仍仿佛有挥之不去的恶臭味。蒋琬心下很反感这个梦,记得广都有人善于解梦,便决意待天明时,即前往求解。
  (?—246)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字公琰,零陵郡人(《三国志》作零陵郡湘乡人;《零陵县志》作泉陵即今永州芝山区人;光绪《湖广通志·方外志》载,龙兴寺“本汉蒋琬故宅”,该寺在今永州芝山区千秋岭;祁阳砖塘乡出土石碑,上刻“蒋侯故里”四字。故蒋琬系零陵郡何县人尚待考定)。初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任广都长,不久召为尚书郎。后深得诸葛亮器重,称其为“社稷之器”,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攻魏,蒋琬负责兵源粮饷的供应。诸葛亮逝世后,蒋琬代为执政,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死后谥“恭侯”。
  (公元?~246年),字公琰,湘乡县人。湖南古代第一位宰相。

  蒋琬生于东汉末年,少时,即以才名闻于郡县。赤壁战后,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县)长,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刘备出巡广都,见其“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大怒,欲严刑处死。军师诸葛亮知蒋琬为人才,便向刘备说: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材,社稷之器,而非一般县令之辈;施政以安民为本,不拘小节,请勿严刑处置。因此只免官而已,未受严究,不久又任什邡县令。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时,蒋琬升任尚书郎。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逝世,刘禅即位,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伐魏,蒋琬奉命与丞相长史张裔共同留守后方,处理日常政务。三年后,蒋琬代张裔为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每次率兵南征北伐,蒋琬常筹集粮草兵员,以相供应。诸葛亮曾多次对人说:公琰忠心耿耿,是和我共同复兴汉室之人。并且密奏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逝世于军中,蒋琬升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主持朝政。当时新丧主帅,朝野惶惧,蒋琬虽初总朝政,而镇定自若,“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因而民心迅速安定。

  蒋琬为政遵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喜阿顺,不听谗毁。故群臣悦服,乐于效命。

  鉴于诸葛亮数出秦川伐魏,因山道险阻,运粮不便,终难取胜,蒋琬曾筹画由汉、沔水路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后因旧疾复发,未能实行。蜀汉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蒋琬逝世于涪县。

  蒋琬的事迹《三国志》有传。蒋琬著有《蒋恭侯集》一卷,收入《麓山精舍丛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0
蒋琬,号公琰,湘乡人,三国随蜀主刘备到四川。起初,刘备给他一个小官做,他却什么事也不想干,于是刘皇叔要惩戒他。诸葛亮知道后便向刘备进谏:“蒋琬系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新考察。”因此刘备未给蒋琬什么处罚。

后来,?????? 果然看出蒋琬办事有计划、有策略,懂得足食足兵的道理。刘备便命令他协助诸葛亮做恢复汉业的工作,过一段时间后,诸葛亮称他是一个有志、忠君、文雅的人。遂任其为丞相长吏,主持兵源粮饷的供应。

诸葛亮去世时,留有《密表》,主张把后事托付给蒋琬,刘后主依照孔明的意思,封他为安阳亭侯,官到大司马,掌管兵权。

诸葛亮的丧事过后,蒋琬即代亮执政,以大将军身份统帅各军,举止如常,既不骄傲,也不自馁,所以也没有谁敢轻视他、不服从他,局势因而也相对稳定。

毕竟此时的蒋琬已是岁数不饶人,身体多病,所以大业未成因病身亡。如今在四川绵阳县仍保存有蒋琬墓,不少湘乡人到了绵阳总要到墓前拜谒。即使当年他的宿敌魏国大将军钟会也曾亲赴墓地拜谒,以表钦佩之情。可见蒋公的人品和能力颇得人心。

湘乡市城北正街有蒋公祠,即蒋琬的故里。祠内有蒋琬坐像,高约1.5米。曾有人题联见于大厅:“蜀中曾继如龙相,湘上今有伏虎名”。祠外有伏虎井,相传为蒋公所凿,当时为蜀兵所用。元至正年间重行淘浚,今已成为湘乡市的古迹,仍在使用。清道光典吏袁宪健留有大字石刻碑: “伏虎古井”。毁祠时由砌匠嵌于井旁墙上。祠后有漂沙池,相传有泉水涌出,轻沙荡漾,好像飘絮。三十年前,尚见泉水,拆祠建住宅后,沙池泉水荡然无存。

“汉大司马故里”石碑,也早已失落无处寻觅,县人朱增元曾有题碑诗云:“才名三峡内,赞语四人中;生倚龙城秀,居传虎井通;殖根归雅性,讨贼效孤忠;相业承诸葛,难忘国士风。”这就是人民对他的评价。

关于蒋琬的坐像,也流失民间多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似有珠丝蚂迹,又被扫旧工作队没收破坏,身首分离,碎身已不知下落。

关于蒋琬的母亲也有传说,蒋琬身在他乡数千里,又日理军机大事,很少回到家府,母亲惦念之心甚切,常去褒忠山报恩寺求神问卦……

今后还能恢复蒋公祠吗?无言以对。不过重建蒋公祠的时日定将到来,因为蒋琬这个人物对湘乡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