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男女称呼

如题所述

西双版纳傣族男女称呼为:男孩被称为毛哆哩,女孩被称为少哆哩。年长的男人称为老波桃,年长的女人称为老篾桃。

扩展资料:

傣族男女服饰:

女性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1]  。

男性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傣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5

傣族男人 叫“毛多力”,女人叫“少多丽”。如果是40岁以上的年纪,男人叫“老波涛”,女人叫“老咪涛”。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扩展资料:

根据傣文史料《波腊纳坦》一书记载,在最初傣族数字文字发明创制的同一时期里,也发明创制了能代表简短语言和其它方面物体的象形文字。如:表示日、月、时辰等,并与最初的数字文结合并用。这种情况只局限在记录月份、天数和时辰范围内。

据有关傣文史料记载,在佛经传入傣族地区以前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傣族就有自己的原始字母。目前现存的傣文史料记载证实:早在佛经传入傣族地区以前,傣族不但已有自己的古老文字,即数字文和象形文,而且还发明创制了字母。

原始傣文字母并非外借佛经梵文,而是在佛经传入以前就产生了。同时,也从另一角度上证实了关于“盘坝创造文字”和“吹火筒印灰成字”的传说,是有着它一定的历史背景的。

据傣文史料《目腊沙刹纳》一书所记;说佛祖死后五百年,佛法才被载入文字。又说,随着佛历2005年(公元前18年)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佛经梵文体字母才被傣族所接受。四十一个巴利文辅音字母的传入,充实了傣族文字,对推动傣族文字和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但是,由于单靠四十一个巴利文字母,不足以准确表达和反映傣语实际,于是,就出现了一次语音和文字再增创的变化时期,即:傣历639年(公元1277年),名叫阿雅坦孙洛的高僧,又来增创了十五个傣文辅音字母和十一个元音符号,进一步发展了傣文。

至此,傣泐文才达到完整和充实,形成傣民族固定的文字系统,这可算作傣泐文产生发展的最后阶段。

再把傣泐文从萌芽产生,到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连起来,其先后顺序可分为如下五个环节:折篾片记事→数字文,象形文→虫蛀叶文字→引进巴利文→傣文定型规范化。

傣文在历史上的形成和规范化,是傣族社会生活的重大转折,标志着傣族先民已跨入人类文明时代。同时,它又极大地推动了傣族文学的蓬勃发展,成为傣族先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也正是从那时起,傣文才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傣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22

女孩子——少哆哩  ,男孩子——毛哆哩。

傣族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文和绚丽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於世。

早在 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贝叶、绵纸上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诗歌等,仅用傣文写的长诗就有550馀部。

《召树屯与楠木诺娜》、 《葫芦信》等是其代表作,被改编成电影、戏剧等,深受群众的喜爱。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动作为多类比和美化动物的举止,如流行广泛 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25

西双版纳傣族男孩被称为毛哆哩,女孩被称为少哆哩。

西双版纳是全国第二大橡胶种植基地,之所以成为第二大橡胶基地不仅仅是因为气候,更多的归功于那时候的下乡知青们,是在他们风华正茂的年纪用青春与汗水开垦出来的。

在西双版纳很多小孩子在还没成年之前,都会送到寺庙里当1~3年的和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和尚”。您要是在版纳看到小和尚右手骑着摩托车,左手拿着啤酒瓶,背后还带着一个“哨哆哩”的时候千万别觉得奇怪,或者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他们信奉的佛教是——小乘佛教了。

我们所认为的和尚应该是“四大皆空”的。但小乘佛教里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喝酒、谈恋爱的原因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俗家弟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1-09
西双版纳傣族男女称呼为:男孩被称为毛哆哩,女孩被称为少哆哩。年长的男人称为老波桃,年长的女人称为老篾桃。
扩展资料:

傣族男女服饰:
女性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
男性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