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体系的基本特征

如题所述

构造体系在它的成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某些特征性,现在初步归纳如下几个特征,即阶段性、继承性、迁移性、差异性、复杂性和转换性(表2.1,表2.2)。

2.2.1 阶段性

每一个构造体系的成型都不是一次运动完成的。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多旋回性,才导致构造体系成生、发展的阶段性,如属于纬向系的沙雅古隆起-库鲁克塔格隆起。在震旦纪—中奥陶世时为东西向沉降带;晚-中奥陶世开始有隆起显示;志留-泥盆纪时这个东西向隆起带快速抬升并基本定型;直至石炭-二叠纪时仍处于隆起状态,部分地区遭受到剥蚀;中、新生代沙雅古隆起被迫沉降,大部分地区被覆盖。

又如西域系,中奥陶世末在巴楚和塔中开始有北西向隆起显示,晚奥陶世—泥盆纪再次抬升,使高部位的上奥陶统—泥盆系遭到剥蚀;石炭纪塔中隆起基本停止活动,并被石炭系覆盖;但巴楚却继续抬升,而且一直延续到喜马拉雅期。

表2.1 西北地区构造体系与盆地演化表

2.2.2 继承性

塔里木及其周边各构造体系的演化至少有两次继承性发展,而纬向系和西域系至少有四次继承发展的过程,如中奥陶世末、志留纪末、泥盆纪末、石炭-二叠纪末,上述构造体系在多期次区域构造运动作用下,都有继承性活动的表现。

表2.2 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构造运动与构造层划分简表

2.2.3 构造迁移性

各构造体系的演化都不是均一的,而在不同发展时期构造活动具有迁移的特点,如西域系早古生代的沉降中心在塔东满加尔地区,但到晚古生代便迁移到西部的叶城地区。又如天山纬向系的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纪是盆地主要的沉降中心,但到新生代沉降中心转移到昆仑纬向系的喀什坳陷。

2.2.4 构造活动的差异性

如属于纬向系的轮台断裂,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多次活动,断裂各段各期次的活动强度、性质各有差异,使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由于断裂东段抬升高,西段抬升低,造成上盘古生界—新元古界的分布,东老西新;中生界的分布则又相反,转变为西老东新,使中生界不同层位直接覆盖在古生界之上,形成了不同的聚油条件。

又如西域系的塔中1号断裂,在地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北部与东部活动强度差异较大,断裂西北部的断距小,只有300~500m,而东南部的断距达千米。

另外,扭动构造不同旋回面的断裂带,其活动强度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2.2.5 构造的转换性

构造体系发展史上的挤压和拉张、抬升与沉降的转换是构造体系演化的另一个特征,如东西向构造带的沙雅古隆起在早古生代早期为沉降带,从志留-泥盆纪开始转换为隆起带。它北缘的亚南断裂,喜马拉雅期之前为南倾的压扭性断裂带,但自喜马拉雅期开始就转换为南倾张性断裂带等。

2.2.6 构造的复杂性

构造的复杂性表现在:构造变形复杂多样;构造形迹组合类型多;构造型式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类型不同;局部构造类型和圈闭样式于体系不同部位变化复杂多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