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者对原生白云岩存在的肯定

如题所述

白云岩的成因问题是沉积学中一个讨论最热烈、最长久的重要课题,到目前为止,所提出的白云岩生成机理有原生沉淀作用、毛细管浓缩作用或蒸发泵作用、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以及混合白云化作用等等,但普遍认为多数白云岩是交代成因的,对于是否有原生沉淀的白云石,意见不一,一些人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另一些人则持赞同态度,但还缺乏充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国内外都曾有过关于原生沉淀白云岩的报道。Chilingar(1956)在高CO2分压的实验条件下,获得了直接从海水中沉淀出来的白云石;戴维斯(P.J.Daviese et al.,1975)使用丝状藻类生物进行模拟实验,结果也获得了成功,在丝状藻类中发现了白云石沉淀物,他们指出,在白云石的形成中,高碱度(pH值)是非常重要的,生命有机体也起重要作用,首先,生命有机体通常光合作用提高了海水中的pH值,因而也提高了

的比值,其次,生命有机体可以聚集大量的Mg2+。各种类型的有机物,特别是腐植酸分子,阻止了文石的沉淀,这就可提供充足的时间以打破形成白云石的动力障碍。夏文杰、李秀华等(1986)在青海小柴旦盐湖的湖滩岩中发现了菌藻成因的原生沉淀的白云石,借助多种技术手段,从所研究的白云石的粒度、成分结构以及超微孔隙等方面论证了原生沉淀的依据,确定这些原生沉淀的白云石与菌藻类的生物生理作用或生物化学作用有关,并且指出,借助于菌藻作用,在自然界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完全可以发生原生白云石的沉淀作用。

原苏联地质学家认为,前寒武纪的大气圈中存在高 CO2分压,Strakhov(1953)指出,在前寒武纪和古生代,由于大气圈中CO2含量高,海水中Ca2+和Mg2+的浓度也高,白云石可以从海水中直接沉淀出来,Chilingar的模拟实验正是在此设想下获得成功的。

陈晋镳等(1980)在完成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地层的研究后,根据元古宙白云岩大量出现的普遍性规律,也根据蓟县中-新元古界白云岩的特点,认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白云岩是原生沉积的,也有一小部分是白云岩化的产物。

赵澄林等(1977,1979)在研究华北太行山中北段和燕山西段的中、新元古界后指出,华北的中、新元古界有着丰富的白云岩,成层厚,分布广,叠层石沉积又很发育,西起太行山、东至辽西的朝阳地区,大部分剖面中的碳酸盐岩几乎全由白云岩组成,如果以每个剖面的白云岩岩层平均厚度为3000m计算,仅燕山地区的白云岩的分布面积就可达20×104km2以上,如果包括整个华北中、新元古代海盆,白云岩岩系的沉积体积是十分惊人的,经过野外研究和室内1100余块薄片的镜下鉴定,发现白云岩中未见石灰岩及原生钙质,未见由于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白云岩,因而认为华北北部中、新元古界白云岩主要是原生的。

宋天锐等(1987)指出,北京十三陵地区中、新元古界的白云岩岩层与全球性的前寒武纪白云岩一样,具有极其广泛的分布范围,特别是高于庄组和雾迷山组的白云岩,沿着燕山山脉数百公里可以对比,岩石岩性和化学成分无大差异,甚至扩展至俄罗斯地台和北欧一带,相当的白云岩层也基本相同;他们经研究后认为,十三陵地区的中、新元古界存在原生沉积的白云岩,能够说明原生沉积的白云岩有几种岩石类型:(1)具有季节韵律层状、含粉砂很多的叠层石白云岩,其中所含的白云石与粉砂颗粒和隐晶硅-泥质紧密互层,显微层理,层理完全平直而规则,不可能是海水渗透回流交代形成的,同时,其中含有黄铁矿和有机质,证明不是潮上带形成,因此认为这种白云岩是原生沉积的;(2)硅化的球状核形石白云岩,虽然其中的白云石都已重结晶为粗粉晶或细晶,但核形石的原始纹层仍未破坏,反映了原生沉积的特征;(3)由泥晶组成的假团粒占相当多数的白云岩,具有白云石的典型差热反应,只有原生泥晶白云石才能组成这种假团粒的原始成分,在高于庄组中存在这种白云岩;(4)具双脊干涉波痕或鱼骨状交错层理的白云岩也可能是原生沉积的;(5)高于庄组顶部和雾迷山组中的泥晶白云岩,它的成分极纯,显微结构均匀,看不出任何交代残留结构的痕迹,与白云岩化或交代形成的白云岩不同,是原生沉淀形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