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元古界白云岩的成因解释

如题所述

目前,只能从中-新元古代可能存在的地质条件加以解释和说明这些白云岩的原生性。(1)在中-新元古代,大气圈中的CO2蒸气压比以后地质年代的高,即大气圈中比较富含CO2;(2)古陆上富镁超基性岩的广泛出露,经风化作用提供大量镁的来源;(3)古气温较高,海水蒸发量大,海水中Mg2+/Ca2+比值高,盐度高;(4)广泛分布的低等植物蓝绿藻类和细菌通过光合作用,提高了海水中的pH值和

的比值,并通过生物作用或生物化学作用促进白云石的沉淀。当然,以上假设和推想还不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充实、发展和完善,也有待于模拟实验的证实。但在解释中、新元古代的白云岩成因方面提供了一些依据。

另外,也存在次生成因的白云岩,如在一些层位的粗粉晶白云岩中,可见少数菱面体晶形不甚好、其为半自形的白云石晶粒有的具有较污浊的核心,显示交代的特征;在柱状叠层石白云岩中,可见其中的原生孔隙被白云石亮晶充填,而在内碎屑白云岩和团粒白云岩中,可见白云石亮晶充填于粒间孔隙中,在构造裂缝中,常见白云石充填物。这些白云石都是在成岩或成岩期后交代或充填形成的次生白云石,但它们远不如原生的白云岩常见。据宋天锐等(1987)对十三陵地区的研究,认为既有原生沉积的白云岩,也存在潮间带上部和潮下带由于毛细管浓缩作用和海水回流渗透作用交代形成的次生白云岩。

总之,十三陵地区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以及杨庄和雾迷山组的白云岩主要是沉积-同生的,不具交代结构或交代现象,为原生白云岩,也存在一些次生成因的白云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