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和观书有感所蕴含哲理的理解是什么?

如题所述

《琴诗》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它除了要靠两者结合外,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效果也会天差地别。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

作者是北宋苏轼。
全诗为:

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与高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颂以示予。予不识沈君,而读其书,乃得其义趣,如见其人,如闻其十二琴之声。予昔从高斋先生游,尝见其宝一琴,无铭无识,不知其何代物也。请以告二子,使从先生求观之此十二琴者,待其琴而后和。元丰六年闰六月。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释义:

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和高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颂给我看。我不认识沈君,然而读了他的书,知道其旨趣,如同见到了本人,听到了琴的声音。我从前和高斋先生交往,曾见他珍藏一琴,既没有铭文也没有款识,不知是什么朝代的古物。请告诉两位先生,让他们请沈先生拿出琴来观赏,知道客人对琴有兴趣才会高兴。元丰六年闰六月。

如果琴声来自于琴,那么放在琴匣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

如果琴声发自手指,那么为什么不在你的手指上听琴声?
《观书有感》告诉我们的道理: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也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做学问也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功夫到家了,才能有所突破。《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全诗内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