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琴诗》《观书有感》蕴含哲理的理解

如题所述

观书有感:以池塘为喻,说明了文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的吸收新的营养,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会变成一滩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琴诗:美妙的音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影,相互制约的部分和要素的构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17
我理解的是:美妙音乐的整体必须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和要素构成的。
第2个回答  2021-03-18

第3个回答  2015-01-30
哲学上: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1、琴与指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如何产生美妙的琴声?实际上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佛教认为缘起有,缘生缘灭,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2、苏轼自有答案:“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正如苏轼所理解的:“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