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不一定是错的做法,你觉得呢?

如题所述

单纯讲“乐不思蜀”的话,刘禅做得并没有什么问题。诸葛亮称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虽然不能说刘禅有多聪明,但是至少说明刘禅并不傻。



蜀汉亡国那一年,刘禅已经五十六岁了,并不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该玩的该乐的该享受的,刘禅自然也都享受过了,总不至于魏国的经济比蜀国强,魏国给的福利待遇比当初的一国之君也强吧?


司马昭给刘禅的封号是“安乐公”,当然是希望他能安安心心地享乐,刘禅不安心享乐,第一个保不住的就是他的命,进而受威胁的也就是他的那些汉臣、妃子等等。刘禅的安乐公做了差不多八年的时间,魏国都已经变成晋国了,皇帝也从曹奂变成了司马炎,但是安乐公刘禅依旧,是不是恰恰说明安乐公的做法没有什么问题呢?

根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刘禅的子孙在晋朝做官、封侯的达五十余人之多,其余降魏的大臣也都有所封赏。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公泰始七年薨于洛阳。

虽然作为蜀国的君主,刘禅没有能守住刘备打下的基业,这其中他自然要承担最重的职责,但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安乐公”,让子孙能够开枝散叶,大臣能够重新找到工作,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应该算是正确的选择了。



想当年,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鲁肃劝孙权之时,也是认为东吴投降曹操,自己可以当个小官,孙权则很难保住自己。所以当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思念蜀国否?”刘禅答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正是恰到好处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4
我认为这不一定错。因为当时蜀国已经没有实力与魏国进行斗争,所以他这样做最终使自己保全了下来。
第2个回答  2020-12-14
刘禅做了四十年皇帝,国破后还能得到善终。都是因为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野心和欲望使得司马昭放过了他,这样做是最聪明的做法
第3个回答  2020-12-14
同意这个观点,蜀国的实力原本就弱,无法跟魏国抗衡,刘禅选择做失败者,是为了保护蜀地的子民跟追随他的人不枉送性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