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说曹爽意图叛乱,是真的吗

如题所述

先说结论:曹爽谋反,不切实际,斩草除根,还看仲达。
一、关于曹爽谋反的“动机”
想谋反也好,想杀人也好,犯罪以前动机是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那曹爽有这种动机吗?有人说皇帝人人都想做了,这种动机显然有啦。这种理论用在其他人身上很可能是对的,但在曹爽这里却有个极大的错误。为什么我这么说呢?首先大家想想,你为什么想当皇帝?无非就是要后宫三千,家财万贯,良田千亩,地位高贵对吧?毕竟皇帝这个位置之所以那么诱惑,就是因为他享受的“权利”实在太大了,美女财宝地位气场,你当上皇帝就都有了,所以一般人都想当皇帝,但是这种理论用曹爽身上却有个致命的疏忽,那么是什么呢?看史料:
【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三国志曹爽传
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曹爽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和皇帝不相上下了,后宫里的美女也可以占为己有,甚至可以改诏书。换言之皇帝拥有的权利,他都有了。皇帝所享受的福利,他也都有了。他干吗要谋反呢?曹爽是一个富二代,没有什么志向,既然皇上的福利他都能享受,他干吗还要去谋求皇上的“义务”呢?要知道皇上除了有很大的权利意外,也要背负很重的义务,所以以天下为己任,曹爽现在的状况是享受权利而不用承担义务,岂不美哉?人们为追求权利而斗个你死我活的事情不少,但是为了追求义务的相斗,那只有高风亮节或者有雄心壮志者才会做的事情,可曹爽很明显不是这种人。故而曹爽谋反毫无动机可寻。
二、论曹爽谋反的“风险”
要是谋反这种事情,就是要真刀真枪的玩命干得事情,没有极大的勇气和极强的才能,基本都会失败,历史上无数前辈都在这里躺枪了。而曹爽也没勇气,也没才能。就算是曹爽再蠢经过伐蜀大败后,难道就没有对自己军事能力有个自知自明吗?看着全军溃败,自己狼狈奔逃,就算是狂妄自大富二代也明白些道理吧?明白自己军事能力不咋滴吧?既然曹爽军事能力低,那风险自然几何倍数的增长,而且当时魏国还有不少忠臣,要是真有人起兵谋反,难免不会出现毋丘俭之类的人,来讨伐曹爽。而且当时天下未定,孙刘两家虎视眈眈,你要谋反,那还不打过来?曹爽如果真要造反,难道不会掂量掂量风险?别说曹爽无脑不会思考,像谋反这种关系到全家性命的事情,就算是街头上的路人也会考虑考虑的。所以说风险如此之高,曹爽谋反岂不是天方夜谭?
三,论曹爽谋反的“人才”
按道理说一个人要谋反,首先要和一些很牛的谋士或者将领谋划,让他们帮帮自己出谋划策什么的。但曹爽这边呢?他的合作对象是谁?何晏。何晏何许人也?一个书生,一个天天聊老庄之道的书生。嗯,一个无能的富二代和一个天天尝到无为的书生密谋反叛,除了司马懿脑残粉,还有人信这么奇葩的事情吗?
四,论曹爽谋反的“觉悟”
按道理说一个人谋反,觉悟总的是有吧?毕竟谋反要是失败,那就是全家被杀的悲惨结局。既然要谋反,觉悟就不可或缺。但是曹爽有吗?没有。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曹爽当时还手握兵权,如果他真的要谋反早就起兵了,但是他居然奉还了兵权!这真的有谋反的觉悟吗!?如果曹爽真的要谋反,那他不可能不知道交出兵权什么下场吧?谋反这种罪,曹爽参考一下前辈就知道下场如何了,但他还是被司马懿忽悠交出兵权了。那这又说明什么呢?那就是曹爽本来就没打算谋反,所以他就没考虑谋反者的下场,故而被忽悠了,认为自己虽然有罪(除谋反意外的罪名),但是金盆洗手的还能保住性命。有人又会认为曹爽低能,才会被忽悠,但我要说前辈血淋漓的例子在眼前,什么韩信之类的,忽悠一个人真的那么容易吗?况且曹爽智商是正常水平的啊。
五、曹爽谋反之说出自何处?
1【爽、晏谓帝疾笃,遂有无君之心,与当密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出自晋书
这个我并不想多言,大家都看见第一条“证据”出自晋书,晋书是什么啊?科幻类的小说。陨石落汉相归天,司马懿超神战绩。而且高平陵之变还是个敏感的事情,就好比高乡贵公事件,高乡贵公事件,晋书已经对司马昭进行相当程度的美化,一眼看过去就能得出明确结论“曹髦找死,司马昭是无辜的”。所以在这么敏感的事情上,晋书的可信度又有几何呢?有人说晋书黑司马懿,但是晋书再怎么黑能不为司马家的正统说话?是想要是晋书否认了司马家的正统,那干吗还什么宣帝纪,文帝纪啊?有人说这是司马懿个人的问题,不能和司马家正统挂钩,那么还请把晋书中的宣帝纪除名行吗?不是没关系吗?晋朝以及司马家的正统,晋书是必须要曲笔回护的,要不然问题可就大了。
2【初,张当私以所择才人张、何等与爽。疑其有奸,收当治罪。当陈爽与晏等阴谋反逆,并先习兵,须三月中欲发,於是收晏等下狱。】出自三国志曹爽传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陈”字,何意?就是说:张当“说”曹爽要谋反。换言之这是人证。但我们知道人言可谓真假难辨,到底张当说的是真还是假呢?我们继续看下面的内容
【有司奏收黄门张当付廷尉,考实其辞,爽与谋不轨】三国志三少帝纪
这段史料也是说人证,但是大家要注意两点,1是“付廷尉”2是“考实”
先说1把张当交给了廷尉,那么这个廷尉是什么机构呢?简单来说就是审讯犯人的地方,不过和现在法院有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当时的廷尉是可以使用私刑的!就是所谓的屈打成招!而且这还是普遍现象!
【今有司务纠刑书,不本大道,是以刑用而不措,俗弊而不敦。】三国志高堂隆传
高堂隆把话说得非常明白,就是官员们审讯犯人,不按照正道,用私刑。
还有【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三国志陈表传
说得很清楚,官员们用私刑审讯。在当时很常见。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第2点,就是“考实”,考在古代也通“拷”,拷问。考实翻译过来拷问核实。但有人说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说考实是考实,不应该逐字翻译。而考实这个词是考察的意思,没有拷问的意思。那他们的史料出处是什么呢,也是三国志里的内容。
【《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
那么这种说法对吗?显然不对。因为翻译势必要联系情况,为什么傅嘏这里就翻译成考察了呢?因为他说的是如何选拔官员,如果发展内政之类的事情,和刑狱无关,自然要翻译考察喽。那我再举些例子:
首先上面说过的【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
【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
以上也都是三国志上内容,可是这里的“考”显然就是拷问,换言之和刑罚,牢狱有关的考自然应该翻译成拷问。这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所以张当这个“考实”,和廷尉挂钩,自然应该翻译为拷问核实。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总结处张当是被屈打成招的,曹爽谋反子虚乌有。
六、论审讯曹爽和曹爽死后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审讯曹爽过程,自然是没有明确记载,有阴谋你还详写?不过呢,三国志对于审讯曹爽一事,非常隐晦的提出两点。1审讯曹爽、何晏的人是卢毓,而且还是司马懿让卢毓审讯曹爽、何晏的。【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这司马懿可是别有用心,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曹爽和卢毓是有私仇的,曹爽得势的时候曾经打压过卢毓。【晏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司马懿用谁不好,偏偏用个和曹爽有仇的,这难道是巧合吗?而且卢毓申完后,曹爽死了。他可谓是一路高升,就像做了直升飞机一样。【复为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封高乐亭侯,转为仆射,故典选举,加光禄大夫。】这难道都是巧合?
2我们已经知道曹爽、张当啊,是交付过廷尉审讯的。那么当时的廷尉长官是高柔,在处理曹爽的时候,司马懿对高柔说了一句很有内涵的话,那就是“阁下就是周勃”了【太傅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周勃,想必大家都了解,刘邦的部将,后来除掉吕家,将政权还于刘家。最后周勃担心功高被害就宣布隐退了,不再过问朝政。那么司马懿对高柔说这样的话,意义何在?古代人说话特别政治上有时候说的话很委婉,但很有内涵。比如邓艾兄就是听不懂司马昭的内涵而扑街的。那司马懿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曹爽死后,高柔的表现,首先高柔莫名其妙的加封了【爽诛,进封万岁乡侯。】,按道理说无功不受禄啊,要说高柔在高平陵之变干的事情,就是接了皇后的诏书。这怎么突然加封了呢?再联系一下他是廷尉长官,哦,反正我是明白了。接着高柔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在曹爽被诛杀之前,高柔还是管事的,经常过问朝政了。但曹爽死后,高柔可谓尸位素餐,当着高官,不再过问朝政了,基本上和周勃结局差不多。这是不是可以说高柔理解了司马懿的话语了呢?
一个贪图享乐,不胸无大志的富二代,突然一天脑子抽筋不考虑风险,像高风亮节人士一样去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义务。并且他的合作对象还是个满口无为的书生。到了关键时刻又放弃了,在前辈血的教训前,还认为谋反这种事情还金盆洗手。这么离奇的故事,你信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9
楼上您好,您的分析很透彻,多方位多角度多方式的权衡了曹爽叛乱的可能性,堪称完美。 但我却有另一个不成熟的和你相反的想法。
我先说下为什么他想做皇帝。从多方面来观察,可以看出曹爽并不是什么聪明人,政治上的想法也是非常的幼稚,这两点我就直接下结论不做分析了,史书上都可以查的到。他架空权臣,安排自己的亲信去担任个个要职,独揽朝政可能说的有点过,但基本是向这个程度去发展而且已经很接近这个程度了,那古往今来,会做出这种行为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不都是些想谋朝篡逆的人吗?如果这样说有些以偏概全,那还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人是贪婪的,曹爽已经做到了起居饮食和皇帝一个标准,且还不知满足,骄奢淫逸,横行跋扈,而这时他身边的亲近之臣又多是些骄奢淫逸,贪图名利之辈,平时谈话也一定是支持奉承他的话语,一个不聪明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贪念就会蠢蠢欲动,且根本做不出一个合理的分析判断,已经接近皇帝了,再往上一步是什么,?那就是真的成为皇帝。
我再分析下楼上最后一段的评论来佐证我的观点,楼上最后一段总结性评论看上去去理解是很对,但如果按相反的角度呢?也很合理。
1.曹爽是个富二代,官二代,从小娇生惯养,而且还不够聪明,这种人往往都是很任性,在古代那种法律制度下(法律基本是管不到他们这种皇亲贵族的),他完全可以想一事做一事,不用考虑结果,不用分析风险,久而久之这种极其任性的思想就会在他心里成熟起来,所以,以他当时的权力地位,脑子一热想做个皇上这种想法很有可能啊。
2.前辈的血的教训,他还真有可能认识不到,拿个离他最近的例子,司马懿称病,司马懿是何许人也,又多厉害想必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曹爽就算是傻子也会有所了解,况且司马懿称病不是一次两次的事了,先皇们的教训曹爽不可能不知道,而他只派了一个李胜去打探,就轻易地撤回了对司马懿的警惕,这种在身边的教训他都意识不到,前辈的教训那么遥远他又怎么能意识的到。
3.楼上说他不会认为谋反(当时的各种行为都可以证明他已经谋反了,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他自己不这么认为,别人也会这么认为,他也是知道别人会这么认为)这种事情会金盆洗手,这就绝对错了,因为三国志记载,当时出事时桓范就冒死出城跑到曹爽身边,为他出谋,第一句话就是告诉他,事情到了现在,你们还想着能平平安安回家过日子吗?然而曹爽却拒绝了他的谋划,选择投降,因为他相信只要交出权力就能保平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