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试验班类

文科试验班类

一、西安交通大学文科实验班类分流专业有:
哲学、社会学、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二、哲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两种精神、三种能力和一种作用:(一)两种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二)在扎实专业基础上的三种能力: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三)引领作用:具有国际视野的在所从事行业起思想引领作用的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师资条件:哲学专业拥有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具有本科、硕士、博士齐全的学科优势。拥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
培养特色:本专业注重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将系统学习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接受系统的哲学思维训练、综合应用所学分析与解决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的基本训练,以及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

三、社会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社会发展与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社会调查技能,具备观察、分析社会问题及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新闻机构、社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政策咨询与评估、社会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师资条件:社会学系拥有教师26位,其中教授8位、副教授10位,讲师8位。该系师资力量雄厚,名师大家荟萃,结构合理,拥有学校领军人才1位,长江讲座教授3位,青年拔尖人才1位。教师中有25位具有博士学位,占96%以上。10位在国外知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的教学和科研都按照国际化标准建设,正在逐渐向国际一流社会学靠近。
培养特色:该专业学生培养规划分为三大模块,包括基础通识类课程、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实践训练环节。其中,基础通识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学生计算机、英语等基本能力。专业知识与能力模块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组成,部分课程为双语教学,旨在传授学生社会学的系统理论知识,训练社会研究方法与技能。实践训练模块通过社会研究训练、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文艺理论素养,能在文化传播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传播、文化宣传、文字编辑和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
师资条件:该专业拥有文艺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教师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后3人。目前,我系拥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3个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学科方向与团队。近5年来,我系教师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及CSSCI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荣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0余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省部级研究课题20余项。
培养特色:立足我校理工学科办学优势,我系专业教育以文理交融、学科交叉为基础,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校期间,学生将系统学习语言文学基本知识,接受文学理论、文学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等基本训练,成为精通一门外语、熟练应用计算机并具有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中文人才。
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培养目标:网络新媒体专业是2015年教育部新备案的本科专业之一,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充分适应和捕捉全球化进程中,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所带来的结构性变动的新型媒介人才。进入信息社会后,技术发展和媒介转型迫切需要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本专业正式在对这一社会需求的洞察之下顺势开设。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掌握全球转型期间发生的传播新技术、新媒体、社会结构三者的复杂勾连关系,并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
师资条件: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我院的新设专业。我院新闻传播学方向教学已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已形成一支理论过硬、成果丰硕的科研教学团队。本专业得到校院一级的大力支持,持续引进海内外高水平人才,不断充实专业培养实力。目前新闻传播学方向已拥有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以及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和授予能力。
培养特色:本专业学生培养规划分为四大模块,包括基础通识类课程、大类平台课程、核心专业课以及集中实践。其中,基础通识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学生的计算机、英语等基本能力。大类平台课程与专业课程两个模块主要目的在于首先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在对宏观社会语境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解析能力之后,深入开展核心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向精尖水平靠近。最后通过集中的实践训练,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与新媒体理论、实践的知行合一,提高学生步入社会或者继续深造的竞争力。
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研究方向
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研究人类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特殊规律,并由此产生的各种理论问题。本专业的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
核心课程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西方哲学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与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政治经济学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导论。
培养特点
重视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掌握,关注社会现实需求,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倡导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人才的贯通培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0
你可以去搜下北大元培计划实验班或者北大元培计划
以下是引的
1999年,在对现行本科教育现状与问题的思考中,北大成立了“本科教学发展改革战略研究小组”,成员是由校长直接聘任的资深中老年教师。他们在对国内外本科教育现状进行考察之后发现,目前国内本科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确定专业的方式很不科学,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并不了解实际情况,选专业多是基于父母的意见和社会的潮流,这样确定的专业并不一定符合学生志趣,也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更不能做到与国际接轨。于是,研究小组提出了本科教学的改革计划,这便是2001年9月启动的元培计划。开始拟名为“文理学院”,几经权衡,最终确定以“元培计划”为其命名。这是否显示其办学模式与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兼执行主任朱庆之对此给与了肯定的答复。
实验班学生与专业院系学生不同的是,他们更注重基础、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元培计划“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方针,实验班采取了学分制、自由选择专业制、导师制、弹性学制等新的办学模式。2001级的81位同学便是这种新办学模式的首批实验对象。与接下来三届实验班面向全国单独招生不同的是,第一届的81位同学属于“二次招生”,即进入各院系的学生自愿申请报名并参加复试,最后确定名额。在低年级阶段对他们进行通识和基础教育,即前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难度和次序。一般在第二学期末,他们要提出专业意向申请,第三学期末确定最终的专业方向。一年半过后进入高年级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学生在有关院系选课,进行专业学习,修学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元培计划到今年已经实施了四届,它的经验已经为北大各个院系以及国内各大高校所借鉴,据介绍,近年许多高校实行的按大类招生制度便是借鉴了元培计划的实践经验。
北大元培计划实验班实行学分制和更为灵活的弹性学制。其基础是在元培计划特有的各个专业教学计划框架内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自由选课。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通选课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即可毕业,并获得所学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其学习年限可在三至六年内灵活掌握。元培计划实验班的学生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内容主要为:
全校公共课(英语、政治、体育、计算机)
通选课(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类共五个领域)
公共基础课(理科: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文科:高等数学、人文及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
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内容为:学生在有关院系选课,进行专业学习,修学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解题过程]
元培计划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由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每位导师对指导对象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指导。导师由相关院系推荐,北京大学校长聘任。
自由选择专业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原则上可自由选择专业。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在他们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于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选择意向(可跨类,暂不包括外语类各专业、考古专业和医学类各专业),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最后确定专业。但每个学生修读专业的最后确定还必须考虑相关专业教育资源及学生本人的综合条件。
采纳哦
第2个回答  2021-01-0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