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这首诗通过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二,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三,联系三首诗,说说下列诗句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全部回答完以后,我会采纳你们的,谢谢。

小题1:家书抵万金小题2:对偶、拟人小题3: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小题1:试题分析:知道上句写下句,关键是“抵”字要注意。关注古诗背诵中的易错字的写法。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要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弄懂哪是颔联,然后再判断修辞手法,此题的修辞手法判断比较简单。“溅泪”和“惊心”这类用于人类情感的词语,可知此句除了运用了对偶,还有拟人。小题3:试题分析:由此诗的首联写长安城春天荒草很深,可知由于战乱,长安已经成为一座荒无人烟的废城。颔联中看似写植物、动物,其实是写作者看到此留下了眼泪。颈联中写到“家书抵万金”,可见对家人的思念。两种感情的折磨,让作者都“浑欲不胜簪”了,由此可见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是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对原文逐句分析。追答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5
考虑听课记录听课记录
第2个回答  2016-12-07
这不是初中的诗吗 老师都会讲的 你没背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