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如题所述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一堂好课的开始。
有“备”而来,是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必要条件。在以前的教学中,强调“备学生、备内容、备教法”的课前准备,放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兵法中强调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学生作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我们首先应该对其有充分的了解。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验以及个性特点等等,甚至包括兴趣爱好。我们对学生了解的越多,越能帮助我们设计好一个能被学生所接受甚至产生共鸣的课前预案。
另外,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写呈现出新的特点,内容的编排也有较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拿涅好教学难度。以数据的统计来说吧,旧教材是统计表(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统一编排,集中学习。而新教材则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把这些内容安排在不同年段里学习。在低年级段就让学生先接触一下,体验一下统计的思想,然后再逐步深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能对新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吃不完”的学生,又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孩子。学生不同,教学内容在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就应该合理选择。几千年前,孔夫子就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只有针对不同学习的内容,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结合不同的学生个性特点,灵活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
根据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学习的状态不同,学习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学习对于绝大部分小学生来说,缺少的是责任,更多的是依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对于小学的数学课堂来说显得尤其重要。一些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好或者想尽快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采取全由自己包办代替,全由自己讲解说明的教学方式。而一讲起来,则不可收,且越讲越有兴致,以至整堂课只看见教师在活动,只听见教师的声音,即使到了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还不放心地唠叨:看清题目,抄对数字,不要做错,使学生一会儿也不得安宁。这样,往往打乱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其实,课堂上教师讲解时间过长,常常导致学生纪律涣散,思维陷入抑制状态,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殊不知,教师控制一下讲解时间,自己少讲一点,让学生多点思考,学习效果反而会好。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最好采用“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学能力,真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