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里的"吃人",是真吃人,还是一种比喻?

《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强调主题、批判什么?
麻烦详细,详细,再详细点!

当然是比喻了,吃人的社会
两种“吃人”
作品的思想主题是对整个封建文化的揭露和批判,而封建文化的本质就是“吃人”,对于这“吃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也就是两种“吃人”。
首先,可从人道主义的层面去理解,“吃人”就是对人肉体的残害以至消灭。这里又有三个小点:
1 政治统治中的惨无人道的刑罚和屠杀。比如,狼子村的大恶人的心肝被挖出来用油煎炒了吃(第三节),徐锡林的心肝被炒吃(第十节)。这种“吃法”今天也还没有绝迹,如,刑事逼供,乱拳将小偷打伤致残致死等。
2 日常生活中的愚昧无知的野蛮行径。比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人肉可以煎吃”(第五节),“易子而食”(第五节)人肉人血治痨病(第十节)。这种“吃法”现在有了“进步”,比如,倒卖死刑犯的器官,殡仪馆中有人偷割死人肉做包子买等。
3 在特别情境中的愚忠愚孝的行为。比如,易牙蒸子献给齐桓公(第十节),
“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请他吃,才算好人”(第十一节)。这样的“吃法”,现在有了“崇高”的包装,诸如,带病工作,轻伤不下火线,为什么敢于牺牲生命等,涌现了带病扛沙包的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护国家集体财产的青少年的好榜样赖宁……
这种“吃人”就是对人的生命没有起码的敬畏,践踏着人的生命的无上的价值,模糊了人类的社会与动物世界的界限,这种野蛮的行径是对中华所谓的文明古国的无情讽刺。
其次,从自由主义的层面去理解,“吃人”就是对人的自由个性的践踏,这主要是指精神的“吃人”,这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消灭个人独立的思想,用一元化的观点意识“统一”大家的思想,使中国人失去的思考能力,只好人云亦云,形成集体无意识,愚昧无知,不会讲理。比如第八节写到一个“年纪二十左右”的应该是学问的人,在无法掩饰“吃人”真相时却把“从来如此”作为“吃人”的正当理由,遭到“狂人”反诘时,却说“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这种“从来如此”的从“历史传统”寻找“执政”合理性资源的做法和“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的话语霸权的流氓作风,似乎在今天社会中还远没绝迹啊!
二 是消灭人与人的感情,用所谓的“忠”“孝”将人的感情格式化,使中国人失去对同类的基本同情,甚至只能在别人的痛苦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变得健忘,麻木不仁。这也是我们民族苦难的深层原因所在。作品第三节写的是一般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给绅士掌过罪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的脸色,全没有昨天那么怕,也没有那么凶。”你看,健忘了“被吃”痛苦的中国人,面对更弱小者,现出的“吃人”相一点也不比先前的“吃人”者慈善多少,即便同胞的“大哥”“母亲”,也照样“吃”妹妹女儿的“肉”,乡情,友情、亲情统统“牺牲”掉了。现在,“不跟陌生人说话”这样的忠告,表现着中国人身处“被吃”的恐惧中孤独,同时一个个“献爱心”活动的做秀,又一次次使社会诚信资源流失,而我们原本就很稀缺的同情心也变得越来越麻木,以致面对别人的不幸我们首先就会怀疑其的真实性,几乎感受不到同类在不幸中的苦痛。围观怂恿嘲讽跳楼自杀者,在现在社会里似乎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1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为以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第2个回答  2013-11-11
这是比喻,是鲁迅先生用形象的比喻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文化吃人的本质。本文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是鲁迅的第一部反封建的短篇白话小说,后收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
第3个回答  2013-11-11
当然是比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