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课不爱发言,怎么办?

如题所述

上课不喜欢发言,一般是这样几方面原因造成的:从心理角度看,有的天生性格内向、羞怯,不好意思在众人面前说话表露自己;有的患得患失,担心答错题被同学耻笑;有的因学习成绩差,有心理压力,没有胆量和勇气举手发言。从生理角度看,有的因为有生理上的缺陷,如口吃等。从学生知识理解能力角度看,有的同学对知识理解能力差,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握不准,似是而非,举棋不定,很难迅速得出准确的答案。从思想角度看,有的同学对上课发言的意义认识不清,认为只要自己理解知识、把握住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发言。
针对心理上的问题,首先应该排除心理障碍,将课堂积极发言当作一件光荣的、值得骄傲的事情去做,敞开心扉与老师同学交流思想,并将课堂当作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刻意磨练自己。其次要树立信心。舞台上的演员、讲台上的老师和公开场合的演说家并非都是天生就性格开朗,能言善辩,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胆小怯场——满脸通红——落落大方——伶牙俐齿”的过程。如果因担心答题错误而不敢发言的话,这种担心则更没有必要,智者千虑,尚有一失,更何况普通的中学生呢?
对生理有缺陷的同学,首先应该与医生配合,尽力纠正。其次应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复习准备工作,做到胸有成竹,排除因无准备而紧张的心理因素。再者,请老师配合,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地向你提供问题,为你创造发言机会。
对知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则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改进,提高自己理解知识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就能准确地把握住老师的提问,到时发言就不再成为难事。对课堂发言抱无所谓态度的同学,应该了解课堂发言对自己学习的重要意义: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暴露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让老师及时帮你解决;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应;还可以为将来走上社会施展才华创造条件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两次教研活动,几位老师问:(在小学,这个问题原本以高年级为最,现呈现低龄化驱势。)学生上课不爱发言原因很多:1、与性格有关,比如内向,自信心不足;2、可能处于“叛逆期”,我知道,就不回答(这种情况很少);3、害怕被嘲笑、被否定,学生可能曾因回答问题被老师或学生嘲笑、挖苦过;4、教师接手新班级,师生彼此还不熟悉;5、教师提问不当,比如提的问题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或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研究表明:成年人等候的耐心通常不超过一秒钟,这么短的时间孩子根本来不及动脑思考,而当等待的时间增加到三秒以上时,孩子的回答往往更完整甚至带有创造性。6、其他原因。原因如此之多,教师劈头就问“怎么办”,张口就要现成的、管用的招儿,缺乏科学研究的精神。我以为探讨此类问题,应该先问“为什么”。先知道症状,才好下药。首先,这么问:学生上课不爱发言,为什么?于是,作为教师,我们算是提出了一个专业技术人员该提的问题。接着,调查分析情况:有几个学生孩子发言,占班级学生数的几分之几?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以下情况:上课能踊跃发言的多少人?偶尔发言的有多少人?不发言的有多少人?(最好调查各科发言情况,便于确认问题是否出在科任老师身上)如果不发言的只是一小部分,可能那些学生性格内向,或有的曾被嘲笑、被否定,需要鼓励,或明知不答,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半班以上,问题可能出在科任老师身上,也可能是班里内向学生居多;如果语文科多数不爱发言,数学相反,情况可能出在语文老师身上。在调查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问卷或访谈,了解学生为什么不爱发言。掌握了充分的数据和原因,最后我们才能对症下药,省时高效,避免病急乱投医,拿感冒当肺病治,或者只会乱发一通脾气了事。假设主要问题集中在学生性格方面,可以请教心理学专家,如前往王晓春老师博客求教,网址附于文末。求教前请先做好调查分析的功课,不要劈头就问“怎么办”! 假设问题在于教师自身,也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教师接手新班级,师生彼此还不熟悉,就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如果一部分学生曾因嘲笑挖苦而害怕发言,教师应反思,提高个人修养,须知小学生向师性与模仿能力都很强,老师不经意间的嘲笑挖苦很可能使一部分学生有意的效仿之,影响不可谓不大。此外,可以从外部动机刺激学生发言法,比如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评价手段:口头鼓励,争星争章夺旗、物质奖励……后两种方式应遵循奖励的心理学规律,详情请阅读《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但外部刺激只能算是权宜之计,最根本的还是从内部动机入手,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入手,使学生尝到学习语文的“甜头”,发现学习语文真“有用”。这就考验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了。设计问题时,要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而不能“跳也不跳就摘到苹果”,“跳一百跳都摘不到苹果”或者“跳一跳摘了个烂苹果”。比如二年级学生学习《第三只板凳》中的“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教师若一味地问:“这两句是什么句?”“爱因斯坦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它们是什么意思?”,这几个问题就没意思,类似的问题在这堂课、那堂课反复提几次,学生就越来越不爱发言了。换个方式,教师示范读这两句,问:你们听出老师对爱因斯坦的什么态度?生:生气、批评、不满意……(通过听读和朗读引导学生体验反问句在此处强烈的否定作用)师:当我们吃了一个烂苹果,我们也可能像老师这样说道——生:你们谁吃过这么烂的苹果?生: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烂的苹果吗?师:看见一个人满口脏话,我们会说——生:你们谁听过这么难听的脏话?生: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不文明的人吗?师:有时候,这样的句子也可以用来赞美,谁来说说?生:你们谁吃过这么好吃的蛋糕?生:你们谁见过这么热心的同学?生: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动听的歌吗?生:世界上还有比家更温暖的地方吗?当学生不断被“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问题“挑战”时,他们的思维会被刺激,他们的发言欲望会越来越强烈。当学生发现学习语文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在生活中真有用处时,他们的学习有了内在的动机,他们的发言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0-21
要么不会,要么就是内向,内向的孩子就应该尊重人家,不喜欢就不要老让人家尴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