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失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谁的锅?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吗?

如题所述

提到长平之战,人们脑子里往往是固定又简单的东西:愚蠢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在战场上轻敌冒进,被白起计算后断送了四十万赵军的性命。事实上,情况是很复杂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

战前背景:

自秦孝公变法后,历经秦惠王、秦武王、以及秦昭王本人的经营,秦国之实力已经冠绝天下。仪仗实力,秦国一心要灭六国、一统天下。韩国横亘在秦入中原的必经之地,所以秦国攻略韩国作为重点。

公元前262年秦军占领野王,截断了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系。韩王让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换得秦国息兵。爱国的冯亭痛恨秦国,不愿让秦国白捡便宜。转手把上党送给了赵国,希望赵国出面抗衡秦国。

在赵国的角度看来,上党郡是不可拒绝的。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兵强马壮,象秦国一样四处扩张领土。对秦国的霸主之位是心不服、口也不服的,有与之一决雌雄的心思。

秦国一统天下的野心尽人皆知,已经发起数次侵犯三晋的战争,秦赵也是血战连连。如今秦军攻占上党郡,是严重触动了赵国敏感的神经。如果上党沦入秦人之手,赵国将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鉴于秦国野心和上党郡的重要,赵国收下了上党郡。在赵国的角度看,即使赵国不要上党郡,秦赵迟早也要一战,干脆就收下了上党郡。

秦昭王获悉赵国收下上党郡的消息,勃然大怒,赵国欺人太甚了。公然从秦国手里抢走上党郡,以后天下人怎么看秦国,秦国还有面子在诸侯之间混吗?所以秦人不但要夺回上党,还要攻赵,出了心中的恶气。

公元前在261年,秦军先拿韩国开刀,攻占韩数城以震慑韩国。

赵军初战失利:

公元前260年,王龁带兵攻占上党郡。根据太史公的记载,上党百姓纷纷逃入赵国。秦军做了什么,太史公没有说。想必秦军是野蛮之极的,不然上党百姓何至于逃入赵国。

王龁攻下上党后,又杀向赵国的长平,廉颇奉命领赵军迎战。

在赵武灵王的骑射队伍中成长起来的廉颇,是一名骑兵将领,战绩很多,以进攻见长。

公元前260年四月,廉颇与王龁一会面就主动攻击秦军。经过两个月的争斗,到六月时赵军落败。廉颇见状就修筑工事,高垒不出。可是秦军攻势连连,接二连三的攻破赵军的工事。

久经沙场的廉颇眼光老辣,拿准了秦军远道而来,运粮草极为艰难,便下定了死守打消耗战的注意。

期间却传来秦军征集民夫疏通渠道,走水道运粮的消息。秦军运粮路途虽远,却有水运之利,便利程度反而超越了赵军。且秦国粮食产地多,产量远远的超过了赵国。廉颇坚守以消耗秦军的愿望,就此成为了空谈。

于是赵国陷入初战失利,攻守两难的境地。

赵国失败的外交:

原本东方六国有“合纵”抗秦的习惯,长平爆发秦赵大战以后,其余的国家依例做好了“合纵”的准备。

赵军初战不利,自付难胜秦军,打起外交途径的注意。但是赵王不积极合纵,反而派郑朱(人名)为使者入秦议和。

秦国不乏外交高手,有的是连横的手段。对来谈和的郑朱迎接的“极为隆重”,故意把秦赵议和的事情传遍天下。

齐、楚、魏闻知秦赵议和,对合纵就不再那么热心了,对战局走势漠然视之。苦主赵国不急,自家急什么呢?后来,赵国派人到齐国借粮、到魏国求援都碰了壁,失望而回。

赵括出征: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需要极大的粮草供应,然而赵国的粮食产量并不高,不足以供应前线所需。去齐国借粮,齐国又不给。

廉颇的战事失利,缺粮让赵国朝堂焦虑无比。在焦虑不安中,赵国产生一锤定音,一劳永逸的解决战事的冲动。

赵国的军事人才是很多的,有廉颇、赵奢、乐毅、李牧等等。然而长平之战时,乐毅年事已高,正在养病,不能出战;廉颇被秦军挫败了锐气,已不堪大用;赵奢已死,李牧还在成长。因此,赵王的选择并不多。

赵王经过考虑,最终挑选了赵括出战。赵括此人具体才能如何,已经难以考证。但是能让赵王看重,乐毅、廉颇服气,想必赵括是有一把刷子的。即使不是赵奢那般的天才,也绝对不是传说中的庸才。

至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全然是被后人黑的。

首先赵括生时没有纸,怎么能做到纸上谈兵?其次,赵括被说成是初出茅庐、乳臭未干,未经世事的毛头小子。然而据考证,事实不是如此。

据考证,赵括出兵时年龄在四十岁左右。赵奢大约活了60岁。以那时代人的结婚年龄来看,赵括应该有40 岁左右了。

按太史公所说,赵奢对赵括言传身教。赵奢打过几场战役,又怎么会不带赵括去现场帮忙干活、顺便观摩。既然赵括去战场了,又怎么会没有实战经验。退一步说,如果真的没有实战经验,赵王能放心让他去打赌国运的战争。很明显,赵括已经是个成熟的将领了,不然赵王不会让他去前线冒险。

秦军换帅白起:

赵括带着赵军要一锤定音的干掉秦军,秦国通过间谍早就知道了。秦国和赵国一样,也想一锤定音,干掉赵军。

秦王赢稷和秦相范睢忌讳白起,一直把白起束之高阁,让白起赋闲养老。这次为了长平,秦王和秦相决定放下成见,启用白起。

于是秦国秘密的把白起派去长平,并且告知白起,赵括的赵军要主动进攻的。已经鬓有白发的白起,带着不对称的信息优势,回到了极为熟悉的沙场。

秦赵决战:

赵括的效率很高,一到长平就立即行动起来。又是部署兵力,又是做人事调整,忙得不亦乐乎。然而赵括的效率越高,就距离失败越近。

赵括的作战部署是以王龁为作战对象,如果王龁还是主将,赵括就一战封神了。悲催的是,王龁的主将位置被白起代替了。

白起不仅神不知鬼不觉得代替了王龁,还获悉赵括带着王命而来,是必然要主动进攻的。

白起知道了这些,剩下的就太简单了。白起只要根据王龁过往的风格推演一番,就能七七八八的清楚赵括的作战方案,然后再对症下药就是了。

赵军惨败:

赵括部署完毕,就朝王龁发起进攻。

赵括对王龁早有研究,可谓是心有成竹。为了保证一战摧毁王龁,赵括集中了所有的力量,甚至侧翼后方的兵力都拿过来了,赵括坚信王龁不会派兵袭击自己背后的。

赵括发起进攻后,初期打得很“顺”。

等到赵军进入白起预设的阵地后,秦军的抵抗突然变得顽强、寸步不让。赵括的直觉告诉自己,情况有变。

蒙婺、王陵两路由骑兵、车兵组成的3万秦军,切断赵括后路的消息传来。赵括完全明白了,白起先悄悄的换下了王龁,然后给自己下了套。

然而,一切都晚了。秦军已经利用廉颇修建的旧工事,切断了赵括的回师道路,围死了赵军。赵括无奈,只有就地坚守待援。

让赵括绝望的是,邯郸的赵军来援时,白起的援军也来了。

秦昭王征集全国所有的适龄男子上前线,倾全国之力援助白起。还威胁魏、齐不得救赵。白起的援军打败了赵括的援军,赵括自始至终没见到一个援军。

被围的赵括积极自救,一个半月的激战下来,杀伤了大量的秦军,却始终不能打破白起的包围圈。最终,赵括本人也战死沙场。粮尽的赵军为活命,投降了秦军。

降卒被坑:

按照战国时期的战争规则,放下武器的降卒,人身安全是有保证的。毕竟诸侯国同属华夏族,都是周朝天子的百姓。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国,然而秦军也一直遵守游戏规则,从来有没有屠杀降卒的先例。

但是秦相范睢执政以来,为秦军制定的作战方阵是“攻地”“攻人”相结合。即秦军一方面夺取诸侯的土地,一方面减少诸侯的人口。

大家还记得长平之战的序幕吗?上党郡百姓纷纷投奔赵国。战国时期,战争是司空见惯的,百姓已经习以为常,大量逃亡是极为罕见的。想必其中的原因,是秦军执行了“攻人”的狠毒策略。秦军的具体操作是直接屠杀,还是其它的就不得而知,但毒辣是一定的。

白起是个军人,是要听王命的,而秦王听的是范睢的政见。于是,在“攻人”的前提下,屠杀降卒的命令来了。由白起设计,卑鄙的“坑杀”了40万的赵军。

据考证,40万这个数字中,赵军只是一部分。其中既包含了赵军的战兵、辅兵,也包含了赵军运粮的后勤人员、被捉的上党百姓。

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信的,如今上党一带还流传着有一种食物,名字叫做“白起肉”。

赵括之怨:

1,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赵奢一直赵括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对赵括是认可的。

我们知道赵括从小学习了很多兵书。长大了长期在军中做事,李牧曾经被赵括提拔过。赵奢死后,赵括继承了赵奢的军中地位。

如果,赵括只是夸夸其谈之庸才,赵奢是不会让他“接班的”,大可从家中再选个男子出来即可。由此足见,赵括在赵奢看来是有可取之处的。能入赵奢的眼,赵括岂是庸才?

2,赵括是成熟的将领,不是战场小白。

前面说过,赵括出兵长平时,已经是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了。在那个时代,这个年龄的人各方面都很成熟了。

以赵括家族的地位,见识是极广的,又有名将父亲的耳提面命,在军事上是有很深造诣的。

3,赵括的个人品质很优秀。

长平之战,赵国的综合实力弱于秦国,赵军实力弱于秦军。初期2个月打得极为不顺,老将廉颇连连败于秦军,更是挫伤了赵人的士气。赵国的后方,对战事并不看好。

做为勋贵,赵括家族已经贵不可言。赵括即使毫无做为,也可以保证家族的名利无忧,完全没有必要到长平去冒险。

然而,赵括还是去了战场。从这一点,就能看到赵括不计得失的家国情怀。

4,杀敌有功。

赵括被围后,有效的把军队组织起来,始终没有出现士兵逃亡,内部分裂的事件,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更让人惊叹的是,赵括组织赵军不断的发起突围作战。从被围到战死的一个半月里,这种突围作战一直没有停止过。

如果对手不是实力强大的秦军,主帅不是名将白起,恐怕赵括最终是要翻盘的。身陷绝境尚能如此,更加印证了赵括的才能。

赵括带领的赵军是百战之师,在粮道断绝的绝境求生,此种心理之下战斗力是极强的。秦军要锁死这支赵军,不付出沉重代价是不可能的。据考证,秦军在长平之战损失了30多万。伤亡不可谓不重。

5,赵括的替罪羊结局。

赵国在长平的失败,使得赵国江河日下,不可扭转的一步一步走下坡路。赵国朝堂需要就长平之战给天下一个交代,一个解释。在“为尊者讳”的前提下,错的不能是赵王,不能是朝堂上的诸公,只能是兵败身死的赵括。

长平之战后,赵括家族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与赵括划清界限。为此他们不再姓赵,以赵奢马服君的“马”为姓。赵括家族因为赵括被逼得改姓,对赵括必然痛恨之极,是不会有正面评价的。

于是,人们熟知的赵括的形象就出现了。在天下人看来,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最终误国、误家、误己,完全成了愚蠢的代名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5
是赵王的锅,这一结局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并不能完全让赵括来背黑锅,如果没有赵王的临时换将也不会出现这种结果。
第2个回答  2020-10-05
赵括的责任。赵括是长平之战的直接指挥者,赵括的失误导致了失败,当然由他负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