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文化的对古典传统的保存

如题所述

拜占庭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特征,它直接继承了古典时代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在拜占庭帝国特殊的环境中,兼收并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东方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拜占庭文化大体上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在其发展的全过程中,拜占庭人均表现出强烈的尚古倾向。早在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在古城拜占庭兴建“新罗马”,并从希腊和亚平宁半岛收集大量古代艺术杰作装饰首都时,拜占庭人即表现出对古典文化的爱好。该城无论从整体规划、具体建筑样式,还是内外装修、建筑材料都模仿古代建筑。古典建筑中流行的大理石屋面、阳台和柱廊使整个城市建筑群显得格外典雅庄重,使人很容易联想起古代名城雅典和罗马。最豪华的建筑大皇宫是由几个比邻的独立宫院、各种大殿、宫室、花园和柱廊组成的,它几乎就是古罗马城的翻版。根据史家统计,在城区内集中了大量优美的古典建筑,除了大皇宫外,还有元老院议事大厦、公共学堂、大赛场、剧场、多座豪华公共浴池、百余个私人浴池、数十条沿街柱廊、囤粮谷仓、引水渠道、蓄水池、用于集会和法院公审的大厅以及贵族官邸,无不以古典建筑为蓝本。可容纳数万人的大赛场也完全仿照罗马竞技场的式样建造,但比罗马的大赛场规模更大。圆形的君士坦丁广场周围赢立着一大片公共建筑群、是公众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第——大中心。其中有十余阶大理石台阶的帝国议会和元老院是按古希腊建筑设计的。广场中心耸立着36.58米高的巨型花岗石圆柱,坐落在6.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基座上,圆柱的直径约3.2米,顶端是从雅典运来的巨大的阿波罗铜像。向西南伸展的麦西大道是举世间名的大理石柱庞大道,两侧有巍峨的市政厅.森严的将军府和国库.文雅的国家图书馆和优雅的贵族宅区。在这里,风格各异的罗马贵族庭院也按罗马城式样建筑,以便吸引各地名门显贵。“一言以蔽之,一切凡能有助于显示一座伟大都城的宏伟、壮丽的东两,—切合助于为它的居民提供便利和娱乐的东西,在君士坦丁这座城市的四墙之内无不应有尽有”。
此后,该城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着整个地中游世界的知识分子。他们携带大量古典文献和古代文物前往首都,这就为推动拜占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物质条件。发展国家图书馆,建立国家学府,学习古代希腊语和拉丁语,收集注释古典文史作品,研究古典哲学和文学,这些成为早期拜占庭文化发展的主要现象。除了君士坦丁堡外,亚历山大、安条克、雅典均成为当时研究古典之学的重镇。所谓“新亚历山大运动”实际上是将古典哲学遗产纳入基督教神学的学术活动。前述著名拜占庭学者弗条斯在其《书目》中,概括介绍了直到他那个时代以前所有著名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的主要著作,包括大量古典作家的经典作品。这份书目中的图书显然是用于他任教的君士坦丁堡学府,是为就学的学生提供的参考资料。这种尚古之风一直保持到拜占庭历史的末期,只是其热烈的程度有所不同。11世纪拜占庭历史作家颇塞留斯曾自豪地写道,他在少年时代即可背诵《荷马史诗》。科穆宁王朝公主安娜撰写的《阿莱克修斯传》带有明显的希罗多德的写作风格,代表当时拜占庭历史写作的倾向。而拜占庭社会中、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包括国家官吏和法官都要接受系统的教育,特别是希腊语言教育,以便使他们的口音“希腊化”。直到拜占庭帝国灭亡前夕,许多立志复兴文化以救国的著名学者仍然致力于古典文化的传播,其丰富的古典学问和广博的古希腊哲学和文学知识,使他们在意大利学校中指导的学生深感心悦诚服,大为敬佩。 从拜占庭人继承古典文化的内容上看,拜占庭学者特别重视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和文学,重视罗马的法律和工程技术。在拜占庭帝国,《荷马史济》胜友人口.妇幼皆知,能够大段背诵的人不在少数,因此许多作家在引用时不加说明而不至产生误解。君士坦丁堡修辞学家科米达斯对照以前多种版本对《荷马史诗》进行重校,使之成为以后几个世纪最权威的版本,而该史诗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也是拜占庭学者完成的。像希罗多德这样伟大的古希腊史家,更是拜占庭作家学习效仿的核样,弗条斯在其案头必读书中就始终包括希罗多德的作品。据现代学者研究,拜占庭帝国教俗学术界一直热衷于古典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的作品是当时的热门书籍,不断传抄,在众多的哲学流泥中,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学派受到特别青睐。
拜占庭人常以正宗继承人的身份继承古罗马文化,他们不仅自称“罗马人”,而且在政治制度、基督教神学、法律和大型工程技术方面,忠实模仿继承,井有所发展创造。他们清除了古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制度中保留的民主形式和普通公民参与政治的因素,发展出拜占庭帝国君主专制官僚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成为其政治生活的核心。基督教是古罗马帝国的文化遗产,拜占庭人对之加以改造,使之在神学中摆脱了古代哲学和犹太宗教的双重影响,并始终将它置于皇帝最高权力的控制下,利用东正教强化皇权统治和扩大拜占庭帝国的影咱,形成了保持至今的东正教世界。在法律方面,拜占庭人直接继承古罗马传统,其中查士丁尼一世的立法活动县具典型意义,他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第一部完整的法律汇编,该法典成为此后致百年拜占庭法律,如《法律汇编》、《六书》、《皇帝法典》等的蓝本,也为近代欧洲法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他充分认识到建立完整的法律对于巩固皇权的重要性,他在《法理概要》中指出:一个好皇帝“应该不仅以其武力获尊荣,还必须用法律来武装,以便在战时和平时都有法可依,得到正确的指导;他必须是法律的有力捍卫者,也应是征服敌人的胜利者”。
这种法律至高无上的思想来源于古罗马法律。至于在建筑工程技术方面,拜占庭人继承古罗马遗产就更为多样。拜占庭建筑样式最突出的风格是在平面十字形建筑物上方建造半球形穹顶,此种风格即是在罗马半圆拱顶墙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教堂是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拜占庭人在墙体、门面和内外柱廊方面是如何继承罗马建筑艺术的。此外,君士坦丁堡、塞萨格尼基等拜占庭帝国名城完善的引水果道、地下排污管道、苦水池等都直接借鉴了罗马城建筑成功的经验,而皇宫中半自动升降的皇帝宝座和宫殿中各种机械动物,如金狮和小鸟,都是拜占庭工匠学习继承罗马人实用工程和机械技术的成就。 拜占庭文化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其一,拜占庭人在比较全面系统接受古代文化过程中,不是全盘照搬,简单模仿,而是注意选择对拜占庭社会生活有用的东西。他们在整理古典作品时,着重了解和体会古典文化的审美观,学习和掌握创作古典杰作的技能和手段,在模仿中采取了“为我所用”的态度,从而在将古典文化价值观运用到中世纪生活的同时,形成了始终贯穿其历史的尚古倾向,不仅为拜占庭文化打上了古典文化的烙印,而且位古典文化在拜占庭文化的特殊形式中得到保护。
其二,拜占庭人在积极主动吸收古典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创造,形成自身的特点。他们在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在模仿古代作家杰作的过程中,将多种不同文化因素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古典文化成为其基本素质之。逐渐发展出具有独立的、比较完备的、内容丰富的文化体系。拜占庭文化不仅以文史哲和神学见长,而见在医学、建筑工程技术和造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 中古时朗拜占庭文化主要通过拜占庭帝国在南意大利的属地对西欧发生影响。中古早期,意大利南部和东部长期处于拜占庭人势力范围,6世纪拜占庭人征服东哥特王国后,希腊居民大量涌入南意大利,希腊语和拜占庭文化的各种因素也随之进入该地区。由于拜占庭文化保留了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很容易获得当地人民的认同,伦巴德人在此后征服和统治竞大利期间也接受拜占庭文化影响。巴尔干半岛的动荡局势使更多希腊人移居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特别是在毁坏圣像运动期间,大批有教养的教土和修士逃亡到南意大利,他们对拜占庭文化在西欧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9—10世纪阿拉伯人对西西里的征服和统治使希腊移民集中到卡拉布利亚、拉文纳等希腊人积聚地区,形成有共同民族语言、同样宗教信仰、相同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人口密集的拜占庭文化传播中心。9世纪以后,在上述地区出现拜占庭文化传播的高潮,与西西里出现的阿拉伯人学习古典文化的热潮相呼应,促进西欧人对古代光辉文化的了解。
拜占庭文化西传的历史早在5世纪已经开始,当时“新亚历山大学派”的作家以对古典文学深刻的理解,用通俗的语言阐述古典文学创作的原则,他们的作品在西地中海流传,具有广泛影陶。历史家尤西比乌斯在其模仿希罗多德文风的《教会史》和《编年史》中大量引用古代作家的作品,他的书被翻译为拉丁语和亚美尼亚话,流传于整个地中海世界和西亚地区。君士坦丁堡大学语言学教授写于526年前后的《文法》,成为中古欧洲虽权威的语言教材之一。6~7世纪拜占庭内科学、病理学专著和医疗教科书均对中古西欧医学产生重要影响。
拜占庭文化的西传出现过多次高潮,例如在毁坏圣像运动期间,大批流亡西欧的教士成为文化的传掐考。13世纪初第四次十字军东侵前后,拜占庭文化再次出现西传的高潮。虽然这次战争对拜占庭帝国和中东地区造成极大破坏,但是,在客观上也使西欧各阶层民众亲身了解和接触到拜占庭文化。亲身参加过君士坦丁堡攻城战的法国骑士记载道:积聚在城下的西欧骑士们“不能相信整个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富有的城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相信”。这个时期,从君士坦丁堡抢夺的大批珍宝文物、图书和艺术品在西欧各国广泛流传,“拉丁人的住宅、宫廷和教堂都用抢夺来的珍宝装饰起来”。诸如玻璃制造、地图绘制等科学技术,也于同期从拜占庭帝国传人西欧。拜占庭文化西传的最后的高期出现在l 4世纪以后,这次高潮出现的原因是土耳其人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扩张引起地区性动荡,使大批拜占庭学者、工匠移居西欧,直接促进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和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热潮的形成。拜占庭文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这种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意义极为深远。当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发动新文化运动时,拜占庭国家正遭到奥斯曼土耳其人进攻走向灭亡,大批报国无望的知识分子不堪忍受异教的压迫和动乱的形势,纷纷逃亡到意大利。他们以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影响着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展开。这段历史值得后人认真研究。 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位拜占庭学者是巴尔拉姆(1290-1348年),他曾在君士坦丁堡、萨洛尼卡和东正教圣地阿索斯游学多年,后来在意大利南部卡拉市利亚修道,皇帝安德罗尼库斯三世统治时期,他作为东西教会谈判特使被派往西欧,争取西欧君主的同情和支持,以共同反击土耳其人入侵。他在阿维农教廷和意大利各地讲授希腊语,传播古希腊知识。早期意大利“文学三杰”之一的彼得拉克(1304-1374年)怀着崇敬的心情谈到巴尔拉姆,称之为“激起我无限希望”和“使我加深理解希腊文化……的老师”,将他描写成“杰出的希腊演说者”,认为他思想丰富、思维敏捷。另一位对文艺复兴运动有重要影响的拜占庭学者是巴尔拉姆的学生利昂提乌·皮拉杜斯,他青年时往来于希腊和意大利各地求学,学成后回到意大利教授希腊语言和文学,彼得拉克和薄伽丘(1313—1375年)都曾是他的学生,后者在《异教诸神话系》中将他说成“最伟大的希腊文学活权威和希腊传说故事的取之不尽的档案”。在佛罗伦萨逗留期间,皮拉杜斯将《荷马史诗》从希腊语翻译为拉丁语,是为《荷马史诗》的新的拉丁语译本,对该书在意大利和西欧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巴尔拉姆和皮拉杜斯是早期念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拜占庭文化先驱。
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影响最大的拜占庭学者曼努埃尔·赫利索罗拉斯、基米斯杜斯·普来松和贝萨隆等人,被后人誉为“拜占庭人文主义者”。赫利索罗拉斯(1350—1415年)为君士坦丁堡人,自幼饱学古书,后在君士坦丁堡任哲学、修辞学教授,由于其门下的许多意大利留学生回国后积极报身文艺复兴运动,使他在意大利名声远扬。后来,他受聘前注意大利,在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米兰等文艺复兴中心城市讲学,其学生中有许多人文主义者。由于他精通古希腊语和古希腊文学.故获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高度评价,极受尊重,他的神学论文、希腊语法教材及对柏拉图作品的译作在人文主义者中传阅,他们盛誉他是深陷在文化黑暗中的意大利升起的太阳,是“希腊语和哲学的王子”。普来松和贝萨隆是晚期拜占庭文化复兴热潮的领导人物,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也有巨大影响,前者在佛罗伦萨积极参与创建著名的柏拉图学院.并在该院讲授柏拉因哲学,对西欧学者复兴柏拉图哲学起了很大推动作用。贝萨隆在君士坦丁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对古希腊诗人、演说家和哲学家进行过研究,并在伯罗奔尼撤半岛的米斯特技修道院研究古希腊学术,后来担任尼西亚大主教。由于他具有精深的古希腊学问,受到意大利各界的广泛欢迎,定居罗马后,其住地便成为人文主义者聚会的沙龙。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贝萨隆苦心收集大量早期教父作品、神学论文和古代书稿,并将这些书捐献给威尼斯图书馆,它们构成该图书馆员珍贵的收藏。他本人的大量著作、神学论文和对古典作品的译作对复兴古典学术的热潮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对色诺芬、德谟斯梯尼和亚里士多德作品所作的翻译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好的拉丁文译本。现代学者对他高度评价,认为“贝萨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分界,他是拉丁化的希腊人,……是保护学者的红衣主教,是捍卫柏拉图学说的学者型神学家,一位对开启近现代文化做出无与伦比贡献的尚古的学者”。
拜占庭文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所作的另一个贡献是为当时的人文主义者提供大量的古代手稿文物和书籍。一方面流亡的拜占庭学者将包括古希腊和拜占庭时代的许多手稿书籍带往意大利,另一方面许多意大利学者前往君士坦丁堡收集古代书稿和文物,其中最突出的是乔万尼,他在君士坦丁堡、伯罗奔尼撒地区和爱琴海诸岛收集了许多古希腊文物书籍。这些图书文物对当时具有新文化观念的知识分子震动极大,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