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处众人之所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聊一聊《道德经》第八章,关于“不争”这一部分;“不争”知道的人很多,做到其实很难;人人都有欲望,希望一路向前,所向披靡,一帆风顺;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心想事成,大多数反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老子就提出“不争”能够收获幸福,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解决之道。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前半句,“不争”勉强可以做到;竞争上岗,反正位置只有一个,不能做领导就干脆不做了。

处众人之所恶,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公司最脏最累的活儿,你去干;有个靠厕所边上的位置,你去坐。

估计就受不了,大家都不坐,偏偏只有你一个人坐到厕所边上去,味道就不同了。

所以,“不争”本身很难,但是克制住过大过强的欲望,小富即安,也可以聊以自慰;能够“处众人之所恶”显然难度系数相当大了;那实在是比上不足,连比下都没有余了。

古希腊犬儒学派第欧根尼做到了;生活那是一个逍遥自在,每天就是在广场发发呆,思考思考人生;亚历山大问他需要啥,只说:请你让一让,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2.居善地

孔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孟子:不立于恶人朝。

两位圣贤都告诉我们,这个地点一定要选择好,因为会关系自己的幸福感,关系自己的远大前程,甚至会关系到自己的小命。

孟母为了孩子能够有个好环境,选择三次搬家,估计就和现在搞个学区房一样:

孟子小时候,居住地方离墓地很近。

孟子学起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起做买卖和屠杀。

孟母又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

孟子开始学习在朝廷上鞠躬行礼以及进退礼节,有点像从小树立起公务员的目标了。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阿富汗政变,大家都挤破脑袋想逃出来;你要去旅游,绝对不要往那个地方跑了,应该避得远远的。

3.心善渊

心善渊首先是心量广大,能够有包容心,不要困扰于鸟人鸟事,看得远,才可以走得远。

跑出去转一圈,人家说你一句长得不好看,就记仇了;回来就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了,那这颗心实在是太玻璃了。

不要斤斤计较,太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并非好事。

心善渊也告诉我们,喜怒哀乐不要放到脸上,要有一定城府,沉得住气;不要噼里啪啦一大堆心里话,告诉身边的人,可能哪天就后悔了。

看领导不爽,中午吃着盒饭,和饭友同事义愤填膺,喋喋不休地说:这个鸟人怎么怎么不好;指不定哪天就被卖了。

4.动善时

这句话就是强调要把握时机。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可能穿一样厚度的服饰;晴天雨天,也不可能是一样装备出门;要有变化,抓住那个变化,把握住那个时机,做恰当的事情。

赤壁之战,诸葛亮摇着扇子说: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一来,杀得曹军那是一个片甲不留,这个时机有多重要。

5.事善能

选择做的行业,务必是自己擅长的;不擅长,首先学得很痛苦,其次很难在这件事上取得成果。

庖丁就做了自己最擅长的事,厨艺了得,甚至成为一门表演艺术: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yǐ),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huā)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同《桑林》,《经首》这两首乐曲的节奏感一致。

这原本菜市场里屠夫的活儿,到了庖丁手上,简直是享受,拥有了艺术感。

老子在这一章,每三个字就是一个要点,实在是字字玑珠;对于历史经典,务必反复学习,深入学习;乃至于用到曾子所介绍的“格物致知”的方法。

在这一章里,最难做到的就是“处众人之所恶”,“不争”相比之下还是简单的,无非做到“不动心”即可。

举个例子,公司里面,干了一年不给你加薪倒还能忍受;算了算了,这么多人,加薪毕竟少数人;但是给你降薪,估计就难以接受了,估计这脾气就要爆发出来了;大家都没有变化,唯独你最差,就你一个人绩效考核不合格,一个人降薪,这是最难受的;如果遇此情景,依然能够做到八风不动心,显然已经到达大师级别了。

这种鸟事,每一个人也并非碰不到,当外界环境改变不了的情况下,唯一能调整的就是自己内心;既来之则安之,面向阳光,一路前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