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鼓励孩子遇到争执时“打回去”?

家长经常说如果别人欺负你你就要还手,这样做到底对吗?

第1个回答  2019-06-04
必须打回去,但要分情况,不是一味的打。作为家长,每个人的内心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都很矛盾,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既让孩子不受欺负又不会有心理阴影。没有家长会告诉孩子一味的忍让,因为那样会让孩子有阴影,但又不能一味的打回去,那样会让孩子形成暴力性格。
当矛盾产生时,家长不要从大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小孩子的思维和大人不同,有时在家长看来是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了但在孩子心里他们只是在玩耍是游戏,而且乐此不疲。这时家长需要问问孩子,如果他自己并不在意还继续和小朋友一起玩,那没关系,说明他内心没有受伤,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但需要继续观察。
当欺负真的发生时,家长首先要观察孩子内心的真实变化,家长要安慰孩子千万不能指责孩子,越指责孩子越懦弱胆小,家长的安慰是孩子最大的心理支持。
其次教会孩子当受到欺负时要敢于用语言制止,大声说出来,不要忍让,忍让就会换来第二次的欺凌。必要的时候要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让成人来当裁判,解决问题。如果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不起作用就要进行反击,必要的反击会给对方强有力的震慑,让他下次不敢再欺负你。
但反击要注意不要升级矛盾,要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孩子毕竟要长大走向社会。
第2个回答  2019-06-04
不是鼓励打回去,而是不要退缩,你越是忍让,他越是想欺负你,因为你好欺负,不打他,但要还手,让他占不到便宜,让他知道你不会任由他欺负,他就会换个人欺负,小孩子没什么原则性,他们不看事情原因,只是想欺负弱小,那就让他不觉得你弱小,下次就不敢打你了!
第3个回答  2019-06-04
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受到欺负时鼓励自己的孩子打回去,一方面是为了阻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是打击攻击者,进行报复。这看起来无可厚非,毕竟是攻击者有错在前。但是被父母忽略的一点是,当鼓励自己的孩子打回去的时候,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自己孩子的攻击行为,如果经常这样,攻击行为就会内化成孩子自己的行为,以后只要和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条件反射式的展现出攻击行为。然后我们再想一下,在一个人的人生当中,和谁接触的最多呢?当然是父母、伴侣和孩子,如果一个人 已经养成了暴躁的脾气和动手的习惯,他的暴力行为更有可能是施加在亲人身上,而不是外人,毕竟现在的社会法治越来越完善,很少有人能靠暴力去欺压人的。

所以呢,为了防止孩子养成打人的习惯,即使孩子吃了一点亏,我也是不赞成鼓励孩子打回去的。最好的办法呢是通过大人,比如家长或老师对打人的儿童进行制止和惩罚,这样就让打人和被打者都认识到打人是一种错误行为,是会受到惩罚的,既安慰了被打的孩子,同时也不会使他萌发出攻击他人的念头。
第4个回答  2019-07-07
其实大部分教育孩子打回去的时候,都是孩子已经稍微大一点儿了,比如上了幼儿园甚至小学了。其实这个时候教育就已经晚了,已经不是该简单说一句“打回去”的时候了。
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是孩子第一个秩序期,他们会默默了解学习分清自己的和别人的,应该的和不应该的。如果孩子有个正常的社会环境,那么他一定会经历与别的宝宝发生争执和吵闹,这其实也是孩子学习规则和交往的必然过程,如果家长们过早地介入宝宝们的争执,甚至过于偏袒的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就不能好好地理解规则,正确地建立人际关系。这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都是非常大的影响。家长应该在这种时候适当放手,只在矛盾过于激烈的时候适当介入就好了,如果家长们在这一步走好了,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在幼儿园和小学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不容易出现随意欺负别人或总是被欺负的情况。但是这需要所有的家长都能做到这一点。但其实这根本不可能,即便明事理的家长能理解这种处理方式,但是遇见熊孩子和熊家长的概率也非常大,这个时候就一个由父母出面交涉,同时教育自己的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味地袒护或放任都是在伤害孩子,家长如果能及早的认识到这个问题,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尽快的学习,这样再大一些后,在去幼儿园和小学后,才能有很好的交往能力,第一是不容易被人欺负,不会欺负别人;第二,即使有争执也知道该如何解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19-07-07
那是必须的,决不能吃亏,否则,长大了撑不起事,变得唯唯诺诺,每次与别人打架打输了是对孩子心里承受能力的一次锻炼,打赢了是孩子自信心的一次提高。
现在的孩子,没有了苦难与挫折,从小抱着长大,再不给孩子一点打架刺激,永远锻炼不出优秀人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