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统治者时期

如题所述

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 15 4年 )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举兵反叛 ,史称“七国之乱”。这一事件不但对西汉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成为西汉政治体制 (从“郡县并行”到诸侯王国郡县化 )转变的分水岭。
七国之乱反应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也在一定程度常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简介
西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但是,随着诸侯王的成长和地方势力的坐大,其弊病和隐患也渐渐地显露出来了。

文帝时已崭露头角的晁错也敏锐地看到诸侯王势力的坐大,必然对汉朝中央政府带来严重的威胁,便向景帝刘启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着手逐步削减王国的封地。

早就准备谋反的吴王刘濞乘机连络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六国,于公元前154年1月17日(汉景帝前元三年正月甲子)同时起兵,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七国联军号称50万,气势汹汹。景帝派周亚夫为大尉,率军迎击。周亚夫一面屯兵坚守,一面出轻兵断吴粮道。未及三月就将吴、楚和其他五国扫平,请王被诛或自刎。

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这场变乱导火线是,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10天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从此景帝把诸侯王国的军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接着又颁布了“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的新法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