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百姓,“黎民”和“百姓”两者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提到“黎民百姓”,很多人认为两者都代表普通子民的意思,但如果都是子民,为何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成语中呢?这岂不是前后重复了?没错,其实“百姓”和“黎民”在先秦时代是两种不同的意思,且区别比较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8

黎民”是远古时期部落里的人民,而“百姓”则是一种姓氏文化,二者最初的意思上有范围的区别。

在那一年,炎黄部落击败了蚩尤部落之后,蚩尤部落的许多士兵和人民沦为俘虏。因为蚩尤部落也被叫做九黎部落,所以人们用“黎民”一词来称呼他们。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在那个时候还没有“黎民百姓”这个说法。两者的定义和内涵是完全不同的。 “百姓”则代表的是一种姓氏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姓氏文化已正式形成一定的制度结构。它是从炎黄部落的整合开始的。当时,拥有姓氏的人大多是是贵族阶层的代表。用目前的流行术语来说,姓氏是具有一定地位的有身份象征的人才才能拥有的。不同的姓氏可以代表不同的部落。而黄帝的姓氏“姬”就被称为“万姓的祖先”,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数百个姓氏。便将这些有姓氏的人统称为“百姓”。

随着时代的发展,姓氏逐渐分离。在春秋战国时期,私人所有制的出现对社会阶层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氏逐渐消失,姓成为最常用的文化。因此“百姓”这个词就具有了新的历史内涵。因为它不再属于贵族阶级,每个普通的百姓都能拥有。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黎民”也不再具有最初的界限。部落间也都融合在一起,因此两个词便有了相同的意思,为了简化或使用方便便将两个词合在一起使用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0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文化厚重沧桑,从夏商周以来,薪火相传,连绵不断,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至今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而在上古时期,也就是中华文明早期的人类活动中,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逐渐联合在了一起,共同抵抗来自蚩尤部落的威胁。炎黄两大部落联合后,通过一系列的战争,终于打败了实力强大的蚩尤部落,由此通过炎帝和黄帝部落民众的融合,所以从广义上看,我们华夏子民都可以叫做炎黄子孙,统一在了一个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内。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炎黄子孙的称呼之外,我们民间还有黎民百姓的说法,民众在日常口语中经常使用这一称谓,那么黎民百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他和炎黄子孙之间有什么区别吗?这还要从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的大战说起。

当年炎黄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以后,很多蚩尤部落的战士和民众成为了俘虏,由于蚩尤部落又称为九黎族,因此当时人们便用“黎民”来称呼他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个时候还没有“黎民百姓”的称呼,两者的概念和内涵是分开的,“百姓”代表的是另外一种姓氏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的姓氏文化正式形成一定的体系,还是从炎黄部落的融合开始的,那个时候有姓氏的一群人,都是贵族阶层的代表,用现在通俗的话语讲,就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有的,不同的姓氏,代表着不同的部落,黄帝的姬姓,之所以被称为“万姓之祖”,是因为从他的身上,还分化出数百个姓氏。

所以那个时候的“百姓”,是有着特定的历史内涵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姓氏慢慢分割了开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有制的出现,对社会阶层的构造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氏这一姓氏术语逐渐消失,姓成为了大家最常用的文化符号,因此“百姓”这一词语,又有了新的历史内涵,这就是不再属于贵族阶层所有,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从此百姓这个词语,才成为了平民大众的一种称呼。

同时在另一方面,在时代的发展下,当年的“黎民”,也没有了最初严格的界限了,蚩尤部落的民众,早已和炎黄部落的民众融合在了一起,不分彼此,由此人们在自称之时,也就冠以“黎民百姓”的称谓了。所以时至今日,我们无论是以“炎黄子孙”的身份自居,还是称呼自己是“黎民百姓”,其实质和内涵其实是一体的,大家早已是中华民族的另一种代称,因此二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分。

第3个回答  2019-10-05
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百姓刚开始是贵族的意思后来随着“百姓”(多指贵族阶级)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
第4个回答  2019-10-06
黎民指的是君王,百姓是平常的老百姓,有等级之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