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百姓中的黎民和百姓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一、黎民

释义

指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就是平民百姓。

解释

①、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就是平民百姓。

②、黎,古通“黧”,黑色。古国名。姓。民,民众,百姓。

引证解释

欧阳予倩《渔夫恨》第六场:“为除强暴舍一身,除了强暴救黎民。”

二、百姓

释义

战国之前是对贵族的统称,战国之后,楚对平民的通称。现今指平民,普通人。也称“老百姓”。

引证解释

杨朔《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扩展资料

黎民百姓:

释义

西周开始对庶民百姓的俗称。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

白话文:“那六街三市功勋侍卫大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百姓共同快乐。”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普通百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黎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黎民百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31
黎民百姓是一个成语,指普通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多指贵族阶级)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里写道:“九黎族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后来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大械斗……结果蚩尤斗败被杀。九黎族经长期斗争后,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黎国;一部分被炎黄族俘获,到西周时还有‘黎民’的名称。”   
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蚩尤为首的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2
  黎民百姓是一个成语,指普通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多指贵族阶级)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黎”,《尔雅》释为“众”,故“黎民”即众民,乃西周开始对庶民百姓之俗称。
第3个回答  2012-04-04
黎民百姓是一个成语,指普通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多指贵族阶级)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
第4个回答  2020-05-27

提到“黎民百姓”,很多人认为两者都代表普通子民的意思,但如果都是子民,为何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成语中呢?这岂不是前后重复了?没错,其实“百姓”和“黎民”在先秦时代是两种不同的意思,且区别比较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