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这样筑牢乡村振兴梦

如题所述

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5月8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意见指出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成效,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夯实基础。

扛牢农业大省责任,打造沿黄“齐鲁粮仓”

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山东在端稳1亿山东人饭碗的同时,继续扛牢农业大省责任,为中国的“粮碗”里,添上了占比1/12的“山东粮”。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其中,山东全年粮食总产1108.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今年,山东积极打造沿黄“齐鲁粮仓”,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亿亩以上,粮食产能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眼下,山东春播春种正值高峰。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省已完成春播总面积1510万亩,占计划的49%。同时,6012万亩小麦进入扬花灌浆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全国超级产粮大县齐河,当地采取统一配方药剂、统一集中配药、统一飞防技术标准、统一平台监管、统一气象服务、统一农药包装物回收无害化处理等八统一措施,提高对各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齐河县政府党组成员、农业农村局局长邵朱军说:“夺取夏粮丰收,我们整合资金1400万元,对全县110多万亩小麦进行一喷三防全覆盖,全县植保无人机数量达到430多架,日作业能力30万亩。”

根据卫星遥感监测,目前全省农田、麦田墒情适宜。在“中国花生之乡”莒南,40万亩花生大面积开播,当地上阵6万多台套新型大马力拖拉机,实现花生播种的全程机械化。莒南县金胜农机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钦通说:“一天就可以播40亩以上,效率比传统的机械提高了4至5倍、成本降低了20%。”

有“智”更有“质”打造农业现代化“硬核力量”

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托和举措。山东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全链条升级产业集群,全方位塑造山东特色,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邹城是全国食用菌十大主产基地之一。而在过去,由于生产方式粗放、品种单一,这里的食用菌产业一度陷入“低迷”。近年来,山东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四级体系”建设,组建长期稳定的“园区+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联合体。2015年以来,邹城食用菌产业园先后引进泰山领军人才20多名、建设省级创新平台31家,培育出白木耳、羊肚菌等26个珍优菌种,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液体菌种的工厂化和规模化。

传统产业不断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脚步也在加快。在乐陵市调味品科技共享产业园,辣椒、大蒜等原料经过流水线,变身为各种调味品,附加值至少提高了20%。如今,这些原材料全部产自当地,在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下,3年的时间里,辣椒、洋葱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近5倍。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落户在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的利津县刁口乡的南美白对虾智慧化养殖项目,占地2000余亩,总投资12亿元,布局标准化养殖区、蓄水和尾水处理区、生产配套服务区,为虾筑起了“智慧池”,装上“智慧脑”。

恒温的室内虾池里,一尾尾虾在水中“撒欢”;安装在虾池里的各种传感器、控制器,实现环境参数采集、数据自动分析、自动控制等功能,营造出最佳养殖环境,实时监测的数据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小程序推送到管理端口,实现对虾池养殖的远程智能监测管理。

“以前养殖业是靠天吃饭,现在我们用数字化方式去生产。”胡昭明说,水产难养之处在于患病后很难被及时发现处理,而远程水生态监控系统会将监测到超出常规数值进行预警,即使是“小白”也能把养殖池管理得井井有条。溶氧是养虾的关键因素,通威渔业的虾池里装上氧监测传感器和微孔增氧设施后,技术人员通过手机查看氧浓度并进行控制。与此同时,该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先进循环水设备,实现每个养殖单元90%水体循环利用,通过“物理沉淀—化学沉淀—生物处理”方式,净化养殖尾水,将每个养殖单元10%水体用于养殖原水交换,让养殖过程更加环保。

不仅在养殖业,在蔬菜种植领域,5G赋能也应用普遍。“有了这些智能化设备精准操控,就能知道蔬菜是需要补水还是施肥,通过云端监测菜棚里的温度变化,蔬菜浇水量多少,手机上显示得一清二楚,省事省力。”利津县智联农创温室大棚管理员张海军提起智慧农业的便利,由衷地感叹。

借助科技的力量,传统农业焕发勃勃生机。利津县结合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推动大数据、互联网、5G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探索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管理高效化,走出一条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推动农业生产主体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转变,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齐头并进”,加快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农民共同富裕。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排头兵,是乡村产业兴旺的示范样板。目前,山东积极开展国家、省级、市级、县级产业园四级联创,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获批创建国家产业园13家,省级产业园100家,带动农民就业人数达到33万人,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万元,高于县域平均水平34.3%以上。

向往的诗和远方!打造齐鲁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山东牢牢把握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工作方法,坚持全区域全要素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实施路径上,重点抓好“一村两区、一面四线”建设:“一村”,即和美乡村,今年将建设省级和美乡村2000个;“两区”,即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今年将建设省级“两区”各30个以上;“一面”,即在全省面上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乡村公共服务提升等;“四线”,即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打造乡村振兴展示带。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 假期,山东文旅市场强劲复苏。乡村旅游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欣赏自然美景、体验农耕文化、感受古村落历史人文……

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茂林修竹、泉水流淌……据了解,“五一”小长假前4天,竹泉村累计接待游客近11万人,同比增长600.72%。竹泉村因村中有一清泉,泉边多竹,得名竹泉村,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等闲谷艺术粮仓位于山东省泗水县城南济河街道夹山头村村后,原址是一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战备老粮库,青石泥瓦,四合方院,曾一度荒芜沧桑,满目颓然。它曾经担负着战略粮食储备的历史重任,也见证了新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是一段宝贵的物质文化遗存和文化印痕。

艺术为粮,情怀为仓。等闲谷艺术粮仓立足当地特色人文地理优势,通过“研学+文创+艺术+教育+农业+旅游”的运营模式,让偏僻的乡村变成了很多人打卡的“诗”和“远方”。

为了让乡村文脉延续,济宁大力推进镇村历史文化保护展示体系建设,保留传承乡村历史文脉,形成了上九山、葫芦套、王家口、上磨石岭等一批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

绿树掩映,溪水潺潺。风光秀美的山林中间,星罗棋布般点缀着一处处民宿。在泰山脚下的九女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水泥路畅通整洁,乡村游热火朝天,眼前的一切令人很难和曾经的贫困村联系在一起。

俯瞰九女峰

九女峰片区位于泰山西麓,包括19个行政村、1.3万人。由于地处深山僻壤,交通闭塞,截至2016年,还有3个省级贫困村,1个市级贫困村。

近年来,泰安市委市政府和山东文旅集团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三产融合为内核,聚焦产、学、养、游四大核心产业,在泰安九女峰打造了集乡村文旅、康养度假、高效农业于一体的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山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巩固基础、发挥优势、增添动能,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一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秀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