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独处的呢?

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以后是成长,你是如何独处的呢?

人是社交性的动物,在以前,如果脱离了社群,就会有危险。但是现代社会中,虽说工作繁忙,家务琐碎,但是人们还是或多或少有独处的时间。某些职业的从业人士,独处时间会更多。孤寡老人越来越多,空巢青年也越来越多。面对只属于一个人的时间,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漫长,耐不住寂寞。但实际上自己单独呆着的时间,能让我们脱离他人的影响,让我们得以自由的探索,发现自己到底是谁。本文编译自medium的原题为“How to Be Alone and Why”的文章

一个普通的成年人,醒着的时间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独自一人。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书《Flow》中写道

你是如何度过独处时光的?刷微博?发微信?刷朋友圈?网上购物?我们能做的事情无穷无尽。

但时间是有限的。

独处的时间,是生活向你发出的邀请,让你有机会去做自己一直渴望做的事。你可以阅读,写代码,画画,冥想,学习新语言或者去散散步。

独自一人的时光,你可以在街上细细挑选二手书,不用担心伴侣抱怨你的安排,说浪费时间、不好玩。你无需和他人礼貌寒暄,家长里短叨个没完。你可以去公园,也可以去巴黎。

现代生活中,一个人呆着的时间很长的人,其实并不少。在北美洲和韩国。越来越多人独自居住。据欧睿国际估计,从现在起到2030年,全球看来,“一口之家”的数量是所有家庭类型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独自就餐的人不少,独自旅行的人就更多,数量比之前增长明显。度假租赁公司、豪华旅行团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数据都表明,独自出行的人数增长超过10%。数据之所以上升,不知是因为单身人士单独出行的次数增加,已婚已育的人,单独出行的数量也在增长。根据MMGY对2016至2017年,美国人在全球出行状况的统计,有家室但是单独出行的美国人,占到所有单独出行者的近10%。也就是说,独自去旅行不是单身的年轻人或退休后的老人的专利。不管你年龄多大,家庭和情感状况如何,你都可以自己一个人,说走就走。

孤家寡人的数量虽然在上升,但想作隐士的人还算是极少数。世界各地遍地开花的共享生活和工作空间,就是明证。不过,悠闲地自己呆一会,不管是在欧洲漫游五天,还是在自家院子里放空五分钟,都是让人艳羡的。

皮尤研究中心是美国的一间独立性民调机构和智库机构,最近进行了一项调查,对象包括各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其中85%的受访者表示,有时候自己需要一个人静静呆着。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但是尽管我们珍惜独处时间,却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呆着,导致自己失去了一些潜在的快乐,错失了丰富多彩,甚至是改变人生的体验,也没能认识那些本可以改变我们人生的人。

2015年,《消费者调研杂志》发表的一系列研究发现,面对有趣的公共活动时,比如看电影或上馆子,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需要独自前往,就会选择回避。研究的结果是,人们觉得,自己一个人去,没有结伴去那么有趣,他们也担心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确实,对很多人而言,孤身一人是要回避的一种状态,总是让人联想到孤独和抑郁。弗洛伊德就曾发现,“在孩子身上发现的第一种恐惧症,就是对黑暗和孤单的恐惧。”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很多文化就有对孤单的恐惧,完全无法忍受孤身一人。正如心理学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关于幸福之科学的书,《Flow》中写道,“只有巫师和萨满,才会在独处时觉得自在。”

《科学》杂志在2014年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研究发现,参与实验的对象宁愿用电电自己,也不想独处15分钟。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以来,科学家和哲学家就注意到,人是社交型动物。确实如此。维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生存,有利于人类共有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共同进步和幸福感的提升。哈佛成年人发展研究是人类历史上对成人生活历时最长的研究之一。连续八十随访成百上千个男性。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发现,长寿的对象往往和家人、朋友、同事和社区内的其他人关系很好。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长寿健康生活的关键。

而社交上被孤立的人,在疾病和认知衰退方面都有更大的风险。哈佛此项研究的带头人Robert Waldinger在自己的TED演讲中甚至提到,“孤独感可以杀人。” 基督教的隐士会在独处时间之外,参与社区活动和祭祀。就连独居在瓦尔登湖的梭罗,林中小屋前都摆了三把椅子,“一把给孤独,两把给友谊,三把给社会。” 就连独行侠都有汤头陪伴。

独行侠,虚构人物,一名带著面具的前德州骑警(Texas Ranger)。在美国旧西部时代,与美洲原住民伙伴汤头(Tonto)一同维护正义。
独处和其潜在的危险,自古以来我们就知道,这样的说法是有指导性的。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全貌。虽说有他人陪伴对人的健康很重要,但是陪伴并不是找到人生意义的唯一方式。

几个世纪来,不少人重回孤独怀抱,理由有很多:宗教、创意、反思、重生和寻找意义。佛教徒和基督徒有自己的寺庙,北美原住民隐于山谷之中。奥黛丽赫本会回到自己的住处,她在1953年接受《生活》杂志采访时说,“我常常需要独处时间。如果我能自己呆着,从周六晚到周一早上,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我充电的方式。”

有些人在独处的路途上走的更远。他们航行,他们飞翔,他们越野,穿越千山万水,独自前行,比如Joshua Slocum。

Joshua Slocum是第一个在世界各地单枪匹马的人。他是一位出生于新斯科舍省的美国海员和冒险家,也是一位着名的作家。 1900年,他写了一本关于他旅程的书;独自航行环游世界,成为国际畅销书。他于1909年11月在船上航行时消失了。

Anne-France Dautheville

Anne-France Dautheville是一名法国记者,作家,也是第一个独自骑摩托车环游世界的女性。“从现在开始,我的人生只属于我,按照我的方式行事。”她在1973年独自骑行12500英里。几十年来,不少学者也坚持认为,独处其实有其益处,包括上世纪50年代的儿科医生、心理分析家Donald Winncott,还有80年代的用过精神病学家Anthony Storr,以及现在心理学家主导的某些研究。他们的研究都显示,适当的独处时间,对人的健康是有益处的。

一方面,在独处的时间里,我们不会受到他人影响,真的有机会去探索,去发现在自己到底是谁。独处时,我们可以深入、独立思考。正如法律学者、隐私专家Alan Westin在《隐私和自由》中所说,“解决问题、自由实验和想象都有了空间。大脑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难题;也可以让想象驰骋,此时,灵感的拾取就像沙滩上捡贝壳这么简单,你可以轻松捡起,细细观察,如果好就存放起来,如果不好就扔了再拾。”

思想家、艺术家和创新者,从柴可夫斯基到奥巴马,从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拉瓦到音乐人克里西·海特和作家爱丽丝·沃克,他们都曾提及自己对独处时光的需要。雕塑家罗丹,演员艾米·舒默,米开朗琪罗,还有众多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和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很多时间都是在独处。据《纽约时报》的报导,直到84岁之前,麦克林托克一直拒绝装电话。戊戍的作家,包括莎士比亚,诗人狄更生,沃顿,雨果和作家赫胥黎,都曾把孤独作为作品的主题。无数交响曲、歌曲、十个和戏剧都是以孤独感为主题的。

作为有创意的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他获得新的想法、有了新的发现的时刻,而这样的瞬间,通常他都是孤身一人。”Storr在其重要作品《独处:回归本我》中写道。虽然他人的陪伴确实可以带来快乐,但是有时候,身边有其他人,对干扰自己。他人的存在,可能抑制了创造的过程,

“创造本身是很尴尬的”,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散文中写道。

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

“你每次想出一个好点子,背后都有千万个坏主意,你自然不想其他人看到自己不聪明的一面。”莫奈在巴黎的一场画展开始之前,将自己当作品全部撕碎,说这些画拿来当厕纸都不值得。美国画家劳森伯格的早期作品,都被他自己扔进意大利的阿诺河里了。

独处时光不仅有益于创作(以及后来把作品“毁尸灭迹”),也有利于心灵的恢复和身体的疗养。最新的一些研究显示,哪怕是自己单独呆15分钟,没有电子设备的干扰,没有社会交流,也能减轻我们情感的激烈程度,让我们更放松,减少愤怒和忧愁。这项研究由Thuy-vy Nguyen领导,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上。研究显示,我们可以把独处作为一种工具,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独处让我们“在兴奋后回归平静,在大怒后恢复平和,你可以重新集中精神,也可以简单地回到宁静祥和的状态。”

独自一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机”休息,可以“停止扮演“,正如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所说,我们终于可以脱下人前的面具,自在地做自己。我们可以反思过去,我们有机会重新做自我评估,有机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举动,盘点一下自己的行为,列列“道德清单”(Westin)

我们还可以回顾一整天自己积累的信息。就连比尔克林顿,教科书式典型的外向星人都承认,在担任总统期间,他每天都要安排几个小时的空闲时间,自己一个人呆着,静静思考,回顾,计划,甚至什么都不做。他还说,“有时候,为了得到足够的独处时间,我甚至得少睡几小时觉。”

古希腊有个原则“epimelesthai sautou”, 哲学家福柯把它翻译为“照顾好自己”。虽说这在古代曾经是“社会和个人举止和生活艺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但是福柯发现,现在的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出现了一种倾向,几乎将好好照顾自己看作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其实,独处时光让我们的心态更开放,对他人更有同情心。明尼苏达州圣奥拉夫学院的宗教学教授John D. Barbour曾写道,虽说独处时,人们的时空里只有自己,但是独处“并不一定是自恋的”。Barbour说,圣经中的先知们寻求独处的时间,而独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对其他没有权势的人所经受的苦楚更敏感。“独处最有益的地方不在于逃避身外的世界,而是寻找另一种融入世界的方式。”Barbour在《独处指南:从心理层面看社会孤立、社会退隐和孤身一人》(The Handbook of Solitud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ocial Isolation, Social Withdrawal, and Being Alone)中写道。

然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有这么个倾向:把独处和社交看作一个命题的两个对立面,好像两者是天差地别,非黑即白的。我们要么独自坐在沙发上,要么就是在组织晚餐派对。这样区分独处和社交,不光是用处不大,也是有谬误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书《存在心理学》(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中写道,达成“自我实现“的人(达到人类需求最高层次者),能够同时身兼不同角色,甚至是好几个相互矛盾的角色。他么可以同时具有个性和社交性,自利又不自私。几十年前,心理学家Jerry M. Burger 在《人格研究》杂志中写道,那些非常喜欢独处的人,也不是说就不喜欢社交,这类人也不一定内向。只不过,相较于与他人相处,他们更有可能时不时想要独处,渴望自己反思、创造,给自己充充电。

多年来,传统智慧一直告诉我们,如果你很多时间都是一个人呆着,那你一定有问题。确实,心理学家也观察到,很多人回避社交活动,确实是因为他们有社交恐惧症,或者他们情绪抑郁。不过,也有很多人喜欢一个人呆着,因为他们觉得独处时心情平静而愉快。马斯洛就曾写道,达到成熟、自我实现的人,会特别注重隐私、心灵超脱,对沉思默想感兴趣。

至于花多少时间独处才是”刚刚好“,每个人的感受可能大有不同,要看个人偏好和环境。对某些人来说,独处的时光很难得,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杂事之中,手忙脚乱的他们,可能觉得一个人清静会儿都是种奢侈。也会有人觉得自己独处的时间太长,几乎难以忍受。这个平衡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或长或短,没有孰优孰劣。

”你什么时候会停下来?“ 名厨Julia Child的丈夫Paul在上世纪50年代写道,当时他们一家人在巴黎。“你什么时候画画?什么时候歇息?什么时候给家人写信,闲躺在草地上,聆听莫扎特的音乐,眼光投向波光粼粼的海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7
你是如何独处的。多年来,生活感受最深的是,紧紧抓住痛苦不能松手的人,常常是没有能力面对现实和接受寂寞的人。于是,只有在过往的经验里苦中作乐!
印度心理导师克那穆提在《爱与寂寞》中写到:只有当心灵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直接与孤独寂寞交流时,才会有感情,才会有爱。
我们的欲望催促着我们去抓取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也得不到休息,依然在盘算着人,盘算着事,盘算着过去,盘算着明天。就是忘记了怎么样才能百分之百地活在当下这一刻!独处,上一一朵安详的睡莲!将教会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会我们百分之百地和自己在一起。无论你以怎样的方式独处,散步,爬山,听音乐,看书。那一刻,你整个人生的附着点在你自己身上。没有攀缘,没有拐棍,没有习惯了的那双手,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
我们的痛苦缘于依赖。依赖人,以来物,依赖想象,甚至依赖崇拜!当这一切都没有了的时候,你也只好依赖你自己了。于是,把重心百分之百地收回到自己的身上——自己承担自己!
我们经常习惯与把人生的风吹草动归结于他人或外力。显然那不是自己承担自己的表现。那是把错误的原因推的远远的,远的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表现。然后,对自己和对于的人说,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要改善的不是我,而是他。于是,继续摇晃着脑袋做着自己的大爷,继续做着“对”的一方。然后,永远都没有进步!如果你永远都是对的,你怎么有进步的可能呢?
独处,能够让你渐渐的看清楚自己不对的地方,看清楚自己习惯于附着在哪个点那个地方。或者说,看看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在被什么所吸附着?是钱?是情?是权?还是其他什么 ?那个吸附你的东西就是常常让你疼痛的东西!你已经为他疼痛很多年了,能不能稍稍放松一下自己?能不能把那种吸附推的远一些,让自己暂时不再置身其中,去体验没有任何东西让你疼痛的感觉——在独处中!
独处之所以是一种承担,就是让你承担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造成的所有的结果。好的,坏的,都是因为自己而招致。即使有外力的因素,也不是决定性的,决定结果的还是在于自己。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反省,否则一不留神我们就会习惯性的怪罪外力,怪罪他人,把自己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而看清楚这一切的时候才有可能反省,才有可能承担。而承担就以为着已经了解但是自己创造了自己的一切,自己所拥有的好和坏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和别人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于是,才没有抱怨,有的只是接受。
接受,是一个智慧的词语 能够做到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那是一种笑纳的心态,一中对既往发生的接纳,甚至是鞠躬。在悲欢离合中我们因为接受而获得智慧,而因此成长。抗拒是与之相反的心态。所有对既往发色回归年的抗拒就是对自己的抗拒,对自己生命的某一部分的抗拒,那一定会有挣扎感的。于是,痛苦相应而生。抗拒,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意负责,不愿意承担,不愿意看到结果。甚至回愤愤地说着,凭什么?凭什么是这样的?
独处,就是消化这些不平衡的感觉,消化所有的不能接受的结果,消化种种的抗拒,消化以往未了的事情。随着冰雪消融,我们的心渐渐柔软了,渐渐的喜悦了,渐渐的收缩自如了。于是,智慧的力量应运而生。学习自己跟自己在一起的美好感觉吧。当这种美好的感觉越来越稳定的时候,我们的心便不在粘连在那个附着点上。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心才是自如的。喜悦的。学习独处,让自己彻底地放松。然后,愉悦于生命的点点滴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17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年代进化到现在的文明时代,都离不开集体生活,比如上学上班。可是如果你依赖了集体生活岂不是失去了独处的乐趣。今天小编来告诉你独处能做什么,能有什么好处!
如何独处?独处有什么好处!
工具/原料

一个人

方法/步骤

1

其实每天接受外界的嘈杂,我们应该腾出时间空间让心灵净化一下。只有当一个人的时候,才会静下来,聆听自己内心的世界。让自己沸腾的鲜血暂时平静,体会此时宁静简单的风景。
如何独处?独处有什么好处!
2

泡一壶清雅的茶,品“采菊篱下,悠然南山”的自得。饮一盅不烈的酒,露久违的“坦腹东床”的随性洒脱。填词一阕,不为博红颜。抚琴一曲,只为醉自己。在独处的世界里,不用机关算尽,不用违心附和,可以拈花自笑,可以孤芳自赏,这本是就是一种难得的惬意,心灵累了的栖息地!
如何独处?独处有什么好处!
3

结伴而行固然美好,可朋友是否体验过一个人出行的美妙。或走或跑或歇,都是不一样的感受。两个人在一起时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理念,世界上本就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个人时不用顾及另一个人的生活理念,想从日出走到日落都不会遭到反对,想像孩子们一样大喊大叫表达澎湃激动的内心都毫不犹豫。心情自由自在。朋友,如果你想看到人群拥挤中不一样的风景请自己一个人走完那段旅程!
如何独处?独处有什么好处!
END

4

一个人的时候不外出,宅在家里,看看尘封书柜已久的书,也未尝不是一种乐趣。平时忙得和陀螺一样,都已忘却自己曾经的挚爱。现在无人打扰,翻开熟悉的书香,想念已泛黄。想念当初青涩的心,不禁感觉怀旧亦是荡涤灵魂的清新剂,让五光十色的心灵添一点芬芳。
如何独处?独处有什么好处!
2

累了的时候,就给自己放个假,独处一会,养精蓄锐装满能量再出发!
第3个回答  2020-11-17
学会独处,就是拥有独处的能力,但是同时掌握不必独处的办法。同时,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切勿以独处为荣。

所谓能力:
适应独处,意味着你必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娱乐,一个人做很多其实两个人甚至更多人做会增添乐趣或难度的事情。

学会做饭。少吃外卖。能给自己做美食能减轻一个人吃饭时孤独的无力。
学会阅读。深度的阅读帮助你平静。而思考能使你更自在的独处。

保持运动的习惯。这能让你的身体健康,充满活力,一个不好的身体会降低你独处的信心。

培养适当的爱好。音乐也好,画画也好,电影也好,种花草养动物都好,认真的做,成为一项值得你浸渍其中的长期活动。

适度自慰。性快感能安抚躁动,不要对自慰产生负罪,适度、优质的自慰对独处是有帮助的。

在独处的过程里,维持个体的平静尤其关键。

所谓办法:
但是更值得强调的是掌握不必独处的办法。也就是说,即使你上一秒还独处房间与孤独作伴,下一秒你仍可以走进人群,接受狂欢。

学会社交。社交是人类的本能行为,厌恶社交只是代表你厌恶恶性的不良的社交。找对适合你的社交方式,也许只是一对一的促膝长谈,也可以是一群人的聚会,请把社交作为权利使用,而无需有负担的当作责任。

保持珍爱。不要放弃任何获取爱的机会。这里的爱指任何形式的爱,包括但不限于亲人的关爱和交流,朋友的分享和共情,追逐爱情,享受亲密。

发展事业。拥有自己的事业是一项避免独处的健康优质的法门。这里的事业不一定指的是创业,只要你付出精力去做的任何一项个人事业,都是一种规避独处的方法。

学会审视。审视的不是自己的状态,而是内心,请密切注意自己在独处状态下的心理变化,做一个观察者,调配自己需要改变的时机。这是一项很有趣的个人项目,观察自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独处带来的某些心理不良变化。

请不必提到摆脱独处这句话,拥有解决的办法,才是获取平静的一切源泉。我能,和我必须,是两回事。

最后,我再一次强调,勿以独处为荣。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大家称赞独处者,认为这是内心强大的人做的伟大事情,其实并不如此。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请注意,帕斯卡尔提到的是不善于,而不是我们不在房间里独处。

独处是一项无可避免的人类行为,它源自于人必须获得的内心整合,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给自身带来优化,这和性格无关,和强大无关,切勿以独为乐,但也不应该谈独色变。

独处并不美丽,但是学会独处的过程,很美妙。
第4个回答  2020-11-17
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一个男人下班之后或者忙完应酬之后,到家楼下吸了一口烟,吸完烟之后久久不愿上楼,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想上楼,回家睡觉多好啊,他无奈的笑了笑,回答说:车前是车水马龙,车后是柴米油盐。

其实这件事情恰巧印证了这个问题,独处时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人到中年往往不是为了自己而活,是为所有人活。已经不是天天意气风发的年纪,而是上有老,下有小。很多时候孩子还没有大,还没有上高中或者刚刚上小学,老人呢,都已经开始多病,身为妻子或者身为丈夫有非常多的关系需要维系,由于妻子家庭的主要分工在于照顾孩子,又因为孩子职场断档,自然而然不会要求些什么。所以更多的压力留在自己身上,当自己业绩不好的时候还会要被老板去数落,当同事关系处的不佳的时候还容易被穿小鞋。但是往往这些压力又无人能诉说。

最开始的时候以为跟朋友吃吃饭聊聊天,喝喝酒大醉一场,什么事情都可以当做没发生过,可是一觉醒来,该面对的我们还是要面对,该出现的还是会出现。

所以最后慢慢养成了,我们学会遇事去向内求,这样反而会发现效果很好,没有那么多的争执,也没有那么多的抱怨,反而事情还发生的越来越好。

一个人最好的独处时的状态应当是身心非常惬意的,很自然而且很自由,性格上没有那么多的棱角,看待问题的视角上很通透。

不去抱怨,事情发生都是有它的原因的,我们应当先去接受它,不排斥。水来土掩。

其实想寻求独处时的方式有很多种,状态也大多千变万化,没有一个特别特定的规则,符合自己的,让自己放松的其实也就是最好的。
相似回答